冬季話養生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8 瀏覽次數:次
養生之道貴在堅持,故時致冬季,仍有關心此道之必要。應當說,道教教義并不等同于醫學,故所涉養生內容并沒有以專門學科的形式流傳。目前,道教中的有關養生內容于《道藏》中被歸于“方法類”,也就是被作為實現道教神仙理想的修煉手法來看待。同理,養生觀中的適應四時的養生思想,在道教經籍中獨立成篇的也并不多見,我在《道藏》、《藏外道書》等道經中尋找,只找到《四氣攝生圖》少數幾篇文章,不如中醫書籍中所關涉的那么多。不過,作為教派中人,既然把修形養生納入了“成神成仙”信仰中的一部分,那就會以一種超乎常人的虔誠來傾注于其間,于是也就得到了有別于一般俗見的認識。我們關于冬季養生的探詢,也就循著這一線索而進行。
道教中人的不少養生道理是在冬季悟出來的。如宋代蒲虔貫于《保生要錄·序》中言:“松有千歲之固,雪無一時之堅。若植松于腐壤,不期日而必蠹;藏雪于陰山,雖累年而不消。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延。物情既爾,人理豈殊?”這句話若面對著山間大雪青松之景,則更能令人信服。作者由此情景悟出的是物有其性,順理則延年,違性則堅者脆的道理,可謂是貫通于物理人情的真理。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溫差大,但大致在長江、黃河流域一帶,于陽歷11月后都會有寒冬天氣的出現。相傳為南宋全真教士丘處機所作的《養生消息論》中提出,冬天三個月,陽氣潛伏、冰雪襲人,寒冷的天氣使人的生命活動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故應按照這一季節的特點,調整人的行為。這句話符合于蒲虔貫所說的順性而為的道理。
自運動角度而言,由于冬季天冷,戶外活動顯得更為需要,曬曬太陽,鍛煉鍛煉人的肢體,是冬季健身的首選。奧運會上的不少運動也適合我們普通人來做,比如游泳、滑冰、打球,都值得一試。但對于年老體弱者來說,參照道教中的修煉術,可能更為合適。道教功法分動靜兩種。其靜功主要指內丹術,動功則有導引、服氣、胎息、按摩、太極拳等多種。其中有些功法還是易記易學的,很適宜在冬季習練取用。
道經《正一修真略儀》中曾云:修行的首務在于服氣,提示道教煉養的主旨所在。道教服氣種類繁多,不過都要求以鼻納氣,以口吐氣,整個過程自然而然,以提高呼吸質量為目的。教派中人一般內認為唐代幻真先生所創造的服氣法較為成熟可行。據《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所記,其基本做法為:于半夜后或平日腹中未過飽時,閉眼吹出濁氣九口,又配以叩齒、咽津、摩面、活動肢體等動作。其動作可根據練習者的身體情況而變動,若改在床上蓋被來做,則成為“睡功”中的一種。我認為冬天天氣寒冷,戶外活動易使寒邪入侵,此種習練方法倒是可以避免此弊,值得嘗試。
道經《四氣攝生圖》記:“腎臟冬王”。意思是在冬天最需要注意養護的是腎臟。這是根據中國傳統醫學中天人相應、時辰與人體臟腑對應的思想推衍出來的。根據冬日屬歸北方,五行崇水,尚黑的排行,提出于人體而言,當最為關注“腎”功能的保護與完善.此書在“腎臟冬王”之后,又言及其“形如鹿兩頭象圓石,腎之分也”,大致在形狀上與西醫所說腎臟相近。但于功能上卻以“命門”相稱,謂其為“生氣之府,死氣之廬”,則超出了現代醫學所給出的范圍。
道教中人十分重視“腎”,以為當以補養溫陽之法來保護腎臟。為此,明高濂《遵生八箋》錄有相關的坐功功法,大致也要求在子夜時分,通過運用吐納(即調整呼吸)、叩齒、咽液及伸展上肢、拍按兩膝等法,與幻真先生的服氣法較為接近。據高濂言,此法能起到強固腎臟、防治寒氣侵襲的作用,是一種季節針對性較強的修煉方法。當前在西方各國盛行瑜珈功的習煉,近幾年也在我們國內流行開來。這種被喻為“神奇的自然療法”的功夫,其實質也是以平緩心情、調節呼吸、激活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等為基礎的,其功法立意及基本路數,都有與我們道教功法相近之處,但我們的各式功法相對動作幅度不大,節奏也較為和緩,故對于防止冬天較易發生的健身損傷,十分有利,更為值得提倡。
當形體的鍛煉做到一定時候時,道教中人往往穿插做一些按摩方法。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可以彌補一些在鍛煉中遺留的不足,用外在的方式疏通一下四肢血脈。按摩是道教動功中的重要方法,起初包含在導引、服氣、吐納、胎息等動功當中,自唐至明清時代逐漸獨立成術。《三元參贊延壽書》、《壽養叢書》、《保生秘要》、《養生八箋》、《壽世青編》等道教經典中都有對按摩術的專門介紹。所用手法包括按、摩、推、揉、點、捏、檫、拿八種。由于這些做法均有疏風散寒、舒筋活血的效果,在冬季人的肢體較為僵硬時顯得尤有必要。
為更好達到養生目的,道教中人于起居方面,比較注意隨著季節推移調整作息時間。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言:“冬欲早臥而晏起”,認為在冬天應當早睡而晚起,這樣做對身體比較有益。蒲虔貫《保生要錄》對如何在衣著方面保持適度提出看法:“臣聞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重數,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他還說到在經歷氣溫從寒冷到熱過程中,當逐漸減衣,反之則當逐漸加衣。腰腹以下直至足部,宜常保暖;胸部以上直至頭部,宜常使微涼。總之“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這段話說得非常詳細,較之醫家有過之而無不及,道教中人與百姓生活的息息相關,與此可見一斑。
道教中人講究起居忌宜,較多考慮避免風寒來襲問題,這個問題在現代如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里,實用價值似有所下降,通過借助空調、取暖器等,我們可以較為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但其總的要領在于注意包括睡眠、沐浴、家庭臥具的選擇等各個環節,使人能在此季節免受虛邪賊風的入侵,防止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還是很有意義的。
冬令養生還要注意飲食這一方面,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就是以為在冬天進行飲食方面的調節,能起到意外的效果。立冬以后民間就有服用補品的習慣,而魏晉道人葛洪在《抱樸子》、《千金肘后方》中記載的靈芝、黃精、人參、枸杞等藥草,便是其中基本的構成元素。關于通過服食草木藥以追求長壽的方法,道教中人稱之為服餌。道書中可以成為服餌草藥的不下數百種,其中有名的除前所列之靈芝、黃精、人參、枸杞,尚有黃芪、茯苓、首烏、大棗、地黃,天門冬、當歸、五味子,等等。這樣的傳統流傳到民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清代慈禧太后服用的膏滋藥,也被命名為“洞天長春膏”,這里的“洞天”便是道教仙境的代稱。
道教中的全真教食用全素,冬令的進補主要就是服用植物藥。而正一教中人沒有這方面的限制,還是會多吃一些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肉食,只是除狗肉、牛肉之外。在長年的積累中,教派內傳下了“當歸羊肉羹”、“歸參燉母雞”、“地黃蒸雞”、“蔥燉豬蹄方”(《肘后方》)等好菜.它們雖然材質有所不同,但溫補的取向還是一樣的。適合冬天食補的物品,除了肉類,還包括核桃仁、芝麻、山藥、栗子等等。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血氣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可使人得到及時補充氣血津液,于抵御嚴寒來襲的同時,又使自己恢復體魄元氣,在來年保持勃勃生機,投入于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等各項活動。
冬季天氣寒冷,又值春節過年,節日聚會或有喜慶之事,飲酒助興便在所難免。道教各派一般都不禁酒,如《修真十書雜著》卷22就收有《次韻勸道歌》,云:“養疾扶衰在酒(養疾扶衰,固神養,酒為百藥之長),清神爽氣唯茶(茶味清神爽氣,勿令損氣)。”可見酒還是可以喝的。不過只是要求有所節制,不能過量。這個道理社會上講得甚多,想來看官均已明白,在下就不再贅言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