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之動靜合宜乃養生長壽之道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8 瀏覽次數:次
古人云:勤可以致壽考”(宋·羅大經 《鶴林玉露·勤有三益》),同樣,‘靜’可以益壽”(清 ·金纓《格言聯璧·存養》)。
在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 ,曾產生過清靜養生”和運動養生”兩種主要模式。前者始于老 子,老子的致虛靜,守靜篤”、無欲以靜”的思想,對中醫清靜 養生學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所謂靜”是指思想專一,排除雜念。它有兩層含 義:一是機體不可過勞;二是指心不輕動,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后者始于莊子,他 提倡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華佗倡導五禽戲,孫思 邈提倡常欲小勞”等。所謂動”包括走動、活動、運動、勞動等 。
欲求長生之道,到底以靜為主還是以動為主?歷來養生家眾說紛紜。應該說, 動與靜是對立統一的兩種養生方法,不能截然分開。早在南北朝時期宋梁間的著名醫藥學家 、道家陶弘景就指出:靜以養神,動以煉形,能動能靜可以養生。”宋代理學 家程顥、程頤也提出動靜節宜,所以養生也。”(《二程集·粹言》) 到明清時期則逐步形成動靜合宜、勞逸適度的養生原則。明代醫家萬全在《養生四要》中強 調動靜不失其常”。清代醫家方開則進一步闡明:動靜合宜,氣血和暢 ,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則傷陽,陰必偏 勝。”(《延年九轉法》)這些對我們當前的養生健身活動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實,動與靜是相對的,該動時不動,陽氣不振,易于生病;該靜時不靜,陰氣 不存,也易于染病。動靜合宜,勞逸適度,才是生命的真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勤動手動腿動腦乃道家養生之道
下一篇:淺談素食與道教養生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