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yǎng)生呼吸法
欄目分類:道家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6-18 瀏覽次數:次
道家養(yǎng)生十分重視呼吸的鍛煉。道家典籍中記載了許許多多鍛煉呼吸的方法。這些方法如果加以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類:
一、強調呼氣類。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呼氣,呼氣時限要長于吸氣。其主要功能是起排濁祛邪作用,同時也能激發(fā)臟腑氣機。如“曇鸞法師服氣法”的“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云笈七簽》),便是強調呼氣的方法。此類方法常要求鼻吸口呼,以增強呼氣的動量,代表性功法為“六字訣”。六個字分別為噓、呵、呼、呬、吹、嘻。比如噓字訣,在吸氣后要輕念噓字同時呼氣。噓字訣可泄肝經邪氣。
二、強調吸氣類。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吸氣,即要做到深吸氣,讓氣息充滿胸腹。吸氣時限要長于呼氣。其主要功能是吸進盡可能多的清氣,從而活躍全身血脈,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如《千金要方》所述:“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吸),久住氣悶從口中細細吐出盡。”
三、強調閉氣類。特點是側重吸—呼氣間的停氣閉息。它要求逐漸地、盡可能地延長閉息的時限。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迫使內氣充盈通暢。雖然古人十分稱道閉氣法,認為行久可以“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輕身健,百病消滅”,但同時也告誡,行閉氣法應力求安和自然、循序漸進,不可強自為之,否則會“輕夭人命”(《類經》)。
四、強調咽氣類。特點是側重吸氣后的咽氣動作。所謂咽氣,就是要求吸氣充滿口腔至喉嚨口后,象吞咽食物一樣將清氣吞入胸腹中。也可以和津液一起吞咽,這叫“咽津納氣”。其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強化吸氣的作用。
道家養(yǎng)生典籍十分推崇“服氣法”。唐宋時期此法相當流行。唐道士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便是一部論述“服氣”的專著。所謂“服氣”,其實就是強調吸氣、閉氣、咽氣的深呼吸鍛煉方法。它可以是單純的深吸氣,也可以在深吸氣之后進行閉氣以強化清氣在體內的流布,還可以在深吸氣之后將清氣咽入腹中。由于“服氣法”十分重視閉氣,并認為閉氣時限越長越好,而閉氣又較難掌握,很易產生憋氣、悶氣,故后來側重閉氣和咽氣的“服氣法”便不大流行,只有單純的深吸氣這類功法還在廣泛流傳。
五、強調柔長呼吸類。特點是吸氣和呼氣均要求柔緩細長。這里的“長”除時限要求之外,還要求氣息的線路能到達腹臍乃至雙腳末端。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形成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tài)勢,從而激發(fā)丹田氣機。
六、強調呼吸結合意念存想類。特點是在深吸氣或深呼氣或閉氣、咽氣時,結合進行明顯的意念存想活動。其主要功能是,將意念存想和呼吸運動時吸氣肌、膈肌、腹肌活動所產生的動覺、力度以及震動波統(tǒng)一起來,對機體的重要氣穴和經脈進行激惹和揉蕩,進而引發(fā)內氣并促使內氣循經運行。這類呼吸法同上述各類實際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氣結合意念存想,便是屬于強調吸氣一類,余同。但這類呼吸法同單純的深吸氣、深呼氣等,在作功方式上有明顯區(qū)別,功效也不一樣,因此另歸一類。呼吸結合意念存想有幾種情況:深吸氣結合意念存想的,如《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取氣之時,意想太和元氣下入毛際,流于五臟,四肢皆受其潤。”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