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坐姿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經過千年的文化演變,古人的坐法與現代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古代,最恭謹的“坐”就是跪。這種雙膝著地,上身重量落在腳踵上的坐姿,在物理上最省空間,在精 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約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是名副其實的臣服。《說文解字》曰:“見所敬忌,不敢自安也。”
現代的坐具有椅子,沙發,那古代正宗的坐具是什么呢?坐具在當初也就是那么的“一劃”(席),要將君臣、尊卑、長幼、男女、內外的關系都應付周到,自然需 在尺寸、質料和數目上先下功夫。古人有一套“以人之體為法”、“不假外求”的量度方法。這些丈量單位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部分更成為今天的生活概念。
古人坐具之間的距離有著很詳細的規制。按周制,婦人手長八寸為咫(說咫尺之間,乃指距離之近)。然后兩臂左右伸展的寬度叫尋,其長約為中國之八尺。兩臂伸張的“尋”常動作,恰好是一張席子的長度。
“席地”很隆重
筵和席在周人明文制定下成為正統坐具。所謂“先筵后席,大排筵席”,即是對這一場景的描述。具體陳設是:席,鋪設在筵上。《周禮•匠人職》曰:“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天子的廳堂鋪上九張筵,諸侯七張,余者遞減。
古人“席地”,是地上設坐,可以是很隆重、很嚴肅的事。與今人說“席地”,是隨意坐在地上,意思大不相同。
一個簡單的“坐”,歷經千年的歷史變遷,其中的文化底蘊依然值得人玩味。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為什么要講究“依山傍水”?
下一篇:端午節除五毒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