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道觀——蘇州玄妙觀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5 瀏覽次數:次
玄妙觀位于蘇州古城觀前街,相傳原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宮殿。西漢年間,建成神明通天之臺,為蘇州人觀察天象祭祖之圣地。玄妙觀創建于西晉咸寧二年,最初名為“真慶道院”,元至元元年改名為“玄妙觀”。清朝初期,為了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改“玄”為“圓”,稱“圓妙觀”。
玄妙觀前有一條觀前街,街因觀而得名。舊時又稱碎錦街,因觀內廣植桃花,花開花落,滿街碎錦。觀前街甚為熱鬧繁華,小攤星羅棋布,店鋪鱗次櫛比,一向是游客品嘗蘇州特色小吃和購買物品的必到之地。所謂“到蘇州不可不去觀前街,到觀前亦不可不去玄妙觀”。
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年),是蘇州僅存的一座南宋殿堂建筑,也是全國最大最古老的道觀殿堂之一。設計者是當時著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肅。殿是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余米,兩端有一對高約3.5米的南宋磚刻螭。殿闊44米,深25米。內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墻檐柱30根。屋面坡度平緩,出檐較深,斗拱疏朗宏大,特別是內部月亮式梁架上檐內槽斗拱的上昂做法,為國內首例。
殿內正中的磚砌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層,系南宋遺物。座上供奉3尊高17余米泥塑的三清全身像,法相莊嚴,神采奕奕,雖經重修,仍不失為南宋道教雕塑中的精品。殿前建有寬廣的青石砌成的露臺,三面都設有石欄與踏垛,石欄板上的浮雕人物、水族、鳥獸等,形態逼真,極為精美,相傳是唐、宋時代的作品。宏大雄偉的三清殿保持著南宋的建筑特色,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殿內尚存吳道子繪老子像復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贊和顏真卿的題字。另有“天慶觀尚書省到并部符使帖”石碑,兩碑均是南宋原物,為國之藝術瑰寶。殿的東側矗立著一塊高6.7米、寬2.7米的巨大無字碑。原碑上刻著方孝孺寫的一篇文章,后來明成祖朱棣篡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命方孝孺替他寫詔書,以正皇位。方孝孺寧死不從,慘遭殺害,且株連十族,連同碑文也全被鏟除滅跡,于是成了一塊無字碑。
宋、元、明以來,盛行于北方的全真道,積極提倡和推行叢林規制。在其影響下,蘇州玄妙觀在明代亦更名為“正一叢林”。在歷史上,玄妙觀內道士均為“出家道士”,這與其它正一道宮觀有一定程度的區別。其它道廟有的是住廟道士,有的是出家道士,也有在家道士或俗家道士。玄妙觀道士入道后,以“師徒”相稱,無規定滿師期,不用繳飯米,依靠廟產、香火費、打醮費等收入為生。師父羽化后,則有繼承當家(住持)的可能,但以先進門者為大。
在蘇州眾多道觀中,玄妙觀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偉而著稱。玄妙觀的宗教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有為神的誕辰作的祀典,有為民間信徒舉行的打醮、做道場以祈福消災,有民間的燒香拜神以保平安等等活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