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道觀——開封延慶觀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5 瀏覽次數:次
延慶觀在古縣城東北屏風山上。該觀創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于遼延慶初年(1124),故名延慶觀。 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東登延慶,山道崎嶇盤旋,非健者,力不能支。觀內上院,建三清殿,古樸典雅,為舊時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樅一株,高18米,圍4米余。樹冠為黛青色,形似傘狀,時有異禽翔集其上。殿東為神龍祠,石崖間有泉水汩汩而出。鑿石匯水,則清流潺潺。泉水冰寒震齒,但嚴冬卻不結冰。泉水潛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經石龍之口,注入魚池之中,人稱其為“活水龍吟”。池內錦鱗游泳,碧藻沉浮。晴空倒映,泉聲淙淙。臨池精神頓感清爽,而塵煩盡滌矣。神龍寺南有石窯三孔,上建小亭。登亭,北可仰望霍頂,西可鳥瞰縣城。亭下行云繚繞,故而亭名“翠云亭”。
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重陽祖師帶領馬、譚、劉、丘四祖師西歸中原,途宿汴京太寧坊王氏客店,在開封傳道,不久羽化,后人為紀念重陽祖師,在他羽化的地點汴京太寧坊王氏客店修建了一座重陽觀,作為紀念全真教開山宗師之所。 步入元代,全真教絕處逢生再度崛起,達到鼎盛時期。長春祖師派郝祖之徒棲云真人王志謹主持重陽觀教務,并在這里大興土木,經過十年的營建,形成廣袤七里,規模宏大,氣壓諸方的道教圣地。元帝賜名為萬壽宮。元末紅巾軍攻占開封,萬壽宮毀于戰火。
明洪武六年﹙1373年﹚恢復道觀,改名延慶觀。延慶觀是隋大業年間605—618四川青城山腰第三混元峭壁間的“天師洞”的別名,這個“天師洞”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傳道的地方,開封延慶觀沿用天師洞的別名,表明它與道教圣地有著源遠流長的繼承關系。
崇禎十五年﹙1642年﹚道觀被黃河水淹沒。清康熙七年﹙1668年﹚趙足行等人倡約善男信女捐資重修延慶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水涌入城,道觀又一次被淹沒,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再度重修。 光緒二十年和三十四年又兩次修葺兩次使道觀稍具規模。其布局自南向北為大門,背為戲臺。大門兩側有左右兩掖門,入門為呂祖殿三間﹙祀呂洞賓﹚,殿東西各置廂房三間,陪房五間,殿后為三清殿五間及東西廂房各三間,后為玉皇閣,閣西有道房三間,東偏院為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三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