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功能,不僅僅是臭美那么簡單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古時人們不懂銅鏡物理特點 銅鏡被人們神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制銅鏡的國家之一。甘肅、青海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兩枚銅鏡,制作年代都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
對照這個年代來看古書中“黃帝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黃帝鑄十五鏡……法月滿之數”等傳說,似不能完全視為無稽之談。
從齊家文化到西周時代,銅鏡的制作還較原始,鏡體較小,工藝粗陋,數量有限。春秋戰國以后,銅鏡制作工藝大大提高,鑄造量也迅速增加,再到后來又有鐵鏡出現。盡管如此,在整個先秦秦漢時期,銅鏡的使用遠未普及。對于無力置備銅鏡而不得不以水自鑒的普通百姓來說,銅鏡是一種只曾耳聞卻極少目睹的奢侈品和神秘之物。一種只被少數人使用的技術和器物,它的功用和效力往往會被無限地夸大和神化。
銅鏡常被人們神化(資料圖:圖源網絡)
人們想像帝王和顯貴使用的銅鏡不但可以照出人的外形,而且可以照出人的腑臟;不但可以照人,而且可以照妖;不但可以照妖,而且可以驅妖。這種想像不斷積累和發展,就會推導出一切明鏡都能驅妖的觀念。
銅鏡被神化有兩個具體原因
第一,它可以聚焦引火。周禮規定,祭禮中點燃火炬必須用“夫遂取明火于日”。“夫遂”,漢代以后又稱為“陽遂”、“陽燧”,是一種特制的取火凹鏡。“夫遂”所取的火來自太陽,故稱“明火”。頻繁使用陽燧取火,使人注意到一個事實:銅鏡的焦點對準某人某物,足可將其灼傷。巫師以鏡驅邪可能受到過此類事實的啟發。
第二,鏡面的凹凸不平能使銅鏡映照出怪異的形象。“徐鉉得一鏡,照人只見一眼。宗壽有古鐵鏡,照見青衣小兒坐酒樓上。謝在杭之彭城,逢市上鬻一鏡,面照如常,背照人影倒見,頤頦向上,當時傳觀驚駭。”
照鏡者從鏡中看到的“妖魅”,想來不過是這些怪象。銅鏡可取火于日,又可“照見妖魅”,這便使本來就對銅鏡抱有神秘感的人們愈發覺得它神秘莫測。
明鏡驅邪的起源
明鏡驅邪法術大致形成于秦漢時期。
《西京雜記》卷三說秦朝咸陽宮有一面大方鏡,能照見人的五臟和病源;“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該書又說,漢武帝處決戾太子,將戾太子的孫子劉詢關進監獄。尚在襁褓中的劉詢胳膊上系著五彩絲繩和一枚從身毒國傳來的“大如八銖錢”的寶鏡。“舊傳此鏡見妖魅,得佩之者為天神所福”,所以劉詢能轉危為安,最后還做了皇帝。從這些傳說看來,秦漢時期明鏡已被運用于巫術實踐。
漢代有在棺蓋上放置銅鏡的葬俗,銅鏡在這里被當作鎮墓之物。傳世東漢銅鏡上有“洞照心膽,屏除妖孽”的銘文。這些事實都可印證上述傳說。
葛洪:練“照鏡子功”可以看見神仙
古代道土最重視明鏡的威力,也最常使用明鏡驅邪法術。
葛洪《抱樸子》曾兩次詳論鏡子的巫術功用,他認為鏡子既可用于預測,也可用來除鬼。
該書《雜應篇》說,要知將來吉兇、安危、去就,用九寸以上的明鏡自照,凝神靜思,七天七夜即可見到神仙。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旦出現,給人啟示,照鏡者“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來之事也”。
照鏡時可只用一枚明鏡,也可同時使用兩枚或四枚。兩鏡同用叫“日月鏡”,四鏡同用叫“四規鏡”。“四規者,照之時前后左右各施一也。”因其東西南北都能照到,故能看到更多的神仙。
葛洪又說,照鏡功夫最好在幽靜的山林中修煉,目不旁視,耳不旁聽,精神專注,其道必成。無論是三童九女、九頭蛇之類出現,還是有人來詢問、呵斥,一概不要理睬。修煉者只須一心去想太上老君的真形,一旦從鏡中見到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無事不知也”。
鏡子可以顯現老魅真面目(資料圖:圖源網絡)
鏡子照出老鬼真面目
《抱樸子·登涉》說,世間萬物,老而成精,都能變成人形魅人試人,但它們有個弱點,即不能在鏡中隱藏自己的真面目。因此,“古之人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以)上,懸于背后,則老魅不敢近人”。如果有人前來招呼,先回頭看鏡,若是仙人或“山中好神”,鏡中人形不變,若是鳥獸邪魅,則一定原形畢露。
鳥獸邪魅在鏡中原形畢露
老魅又有倒退走路的習慣,等它行走時轉鏡照之,可以發現它沒有腳后跟。葛仙舉例說,從前兩位道士在蜀郡云臺山的石室中靜坐修煉,忽有身穿黃衣頭戴葛巾的人前來慰問:“道士辛苦了!在這樣幽隱的地方用功。”兩人回視鏡中,看到的是一只鹿,便呵斥道:“你這山中老鹿怎敢假托人形!”話音未絕,來人已變成鹿倉皇逃走。
林慮山下的一座公亭里常常鬧鬼,在亭中住宿的人不死則病。據患者說,夜里有幾十人前來騷擾,這些人男女混雜,衣色不一。后來道士郅伯夷也在亭內過夜,高燒明燭,坐而誦經。半夜里果有十幾人闖入,坐在郅伯夷對面賭博嬉戲。伯夷暗中拿小鏡一照,發現是群野狗。伯夷執燭起身,假裝不慎將燭火落到這群人的衣服上,頓時就聞到狗毛燎焦的氣味。于是伯夷掏出小刀,捉住一人猛刺,那人死后馬上現出原形。其余狗精紛紛逃遁,從此亭中不再鬧鬼。葛洪總結說,郅伯夷之所以能克敵制勝,“乃鏡之力也”。
《老君明照法敘事》兩種驅邪秘術
一種是為人治病和進入大山時使用的:
將一面鏡子掛在門上,在門下放一盆“井華水”(清晨初汲井水),將刀或劍橫擱在盆上,鋒刃向外,任何鬼魅包括擅長直入門戶的老魅都不敢近前,“過水即死,血在水中”。此法極有效,要求“秘之勿示俗人”。
過水即死,血在水中
另一種法術用于辟除刀兵百邪:
準備一枚三寸鏡,鑄一個“圓天符”附在鏡子背面。將此鏡揣在懷內,甲丙等陽日揣在懷左,乙丁等陰日揣在懷右,進入人群,“人皆畏之”。此法同樣要求秘而不宣。
鏡子的其他妙用
道士間又流傳著特殊的“摩照之法”,即用藥物涂抹鏡面以使其“明如日月”。其中像用唾沫摩鏡之類的方法,涉及到古老的噗唾術,等于為明鏡灌注另一種神力。
唐代以后民間流行一種特殊的占卜術,稱為“鏡聽”,又稱“響卜”,是懷揣鏡子到大街上聽人說話,以聽到的第一句話預測未來。唐代詩人王建的《鏡聽詞》即寫此事。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七詳細介紹過所謂“鬼谷子響卜法”。鏡聽術屬于照妖鏡法術的變種。
至于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所說南方人以鏡取龜尿的奇聞,事涉荒怪,只是一種等而下之的訛傳謬說。
宋代以至明清,以鏡驅邪一直是術士慣用的法術。宋徽宗時,大巫王老志進獻“乾坤鑒法”,徽宗命其依法鑄制。乾坤鑒鑄成后,王老志對徽宗說:“皇帝與皇后日后皆有危難。請時常坐在乾坤鑒下靜思,保持警覺以消災變。”
明代蘇州城內有個無業游民張皮雀,曾跟術士胡風子學過法術,據說能用以墨涂鏡的方法興云播雨。
清代北方少數民族中的薩滿也以小鏡為常備法器之一,“其法之最異者,能舞馬于室,飛鏡驅祟,又能以鏡治疾:遍體摩之,遇病則陷肉不可拔,一藥振之,骨節皆鳴而病去矣”。
民間還傳說“妖人”能用小鏡照知他人財物:“光緒八年,妖人率眾詐稱逃荒……其男女頭目各帶小鏡一枚,名日卜財鏡,到人家以傘笠遮人耳目,以鏡照水,即知財物所在,遂以遁法攝取以去。”
明鏡驅邪術對古代醫學、古代文學創作和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醫心方》卷二五引《龍門方》說,將鏡子拴在床腿上,可治小兒夜啼。《本草綱目》卷八引陳藏器說,用古鏡“煮汁和諸藥煮服”,可治"驚癇邪氣,小兒諸惡”。如果古鏡上鑄有銘文,字體越古療效越佳。
又引《大明會典》說,古鏡“可辟一切邪祟”,尤能治療女人鬼交、飛尸蠱毒、難產和突發性心痛;當蟲子鉆入耳鼻,只須在耳鼻邊敲擊古鏡,蟲子會自動出來。李時珍總結道:“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他還在列舉前人的古鏡醫方之后補充說,用古鏡煮汁飲服,可以治“小兒疝氣腫硬”。
文學作品與民俗中的“照妖鏡”
有關照妖鏡的風俗和傳說激發了詩人和小說家的藝術靈感,使他們創作出大量像《古鏡記》那樣至今讀來仍能讓人目眩神馳的作品。《西游記》寫過托塔李天王手持照妖鏡捉拿孫悟空的故事,《紅樓夢》有跛足道人送給賈瑞“風月寶鑒”的情節。這些寫法是作家將巫術素材提煉加工后融入作品的典型事例。
“風月寶鑒”
古代民間禮俗如婚禮、居室布置、葬禮、占卜等方面也都被打上明鏡驅邪術的烙印。在宋代普通婚禮上,新娘下車后要由一名妓女在前面手捧鏡子照新娘的面孔,邊照邊倒退著把新娘引進丈夫家門。明清有些術士要求新娘親自持鏡:“新人宜披紫服,抱明鏡,可遠惡召祥。”這條古訓,在清代某些生活用書中仍被著意強調。在居室布置方面,明清人認為:“凡人家宜懸大鏡,可辟邪祟”,“房中置大鏡一面,昏晨照之,可令人壽,又不干惡邪。”
這類生活秘訣顯然是從道士的日月鏡、四規鏡法術演變來的。
參考資料:
胡新生 著,中國古代巫術,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06月第2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