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宗北宗形成 始于國家的分裂割據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文/盛克琦
受當時南北分裂影響 道教南北方不同
丹家每云南宗創始于浙江天臺張紫陽(984—1082),北宗創立于陜西咸陽王重陽(1112—1170)。其實張紫陽并沒有開宗立派之意,雖傳丹道于石泰、劉永年等,薪傳不斷,但傳播面并不大,影響也不廣。
一傳石泰(1022-1158)著《還源篇》
二傳薛道光(1078-1191)著《還丹復命篇》
三傳陳泥丸(?-1213)著《翠虛篇》
四傳白玉蟾(1194-1289?)著《紫清指玄集》等。直至傳承到白玉蟾(1194-1289?)才在南方建立教團組織,初具規模,但也無“南宗”、“南派”之稱謂。
王重陽于甘河鎮得仙人修煉真訣,在終南山“活死人墓”修煉有成后,去山東傳道,先后傳道法于馬丹陽(1123-1183)、劉處玄(1147-1203)、王玉陽(1142-1217)、丘處機(1148-1227)、譚處端(1123-1185)、郝大通(1140-1212)、孫不二(1119-1182)等七人,先后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會社組織,后統稱“全真”,創立“全真道”。
王重陽及其弟子積極創辦教團組織,也無“北宗”、“北派”之名目。
在其時由于政治上北方金元與南方宋朝對峙,南北方割據,雖然全真教弘教迅捷,但當時也僅僅傳教北方,聲勢比較浩大;白玉蟾及其弟子彭耜等則布道南方,頗具影響。
南宋時期中國地圖(資料圖:圖源網絡)
政治上統一影響宗派合流
隨著元朝政府的南進,政治上逐漸統一,宗教南北分峙的格局也漸進影響,以致交流、融合。南宋景定年間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李簡易,號玉溪子,遇異人授以丹道,著《玉溪子丹經指要》三卷,闡述《悟真》一派丹法。其卷首有《混元仙派圖》,列舉唐宋丹道派師承譜系,其間張紫陽至白玉蟾、王重陽、丘處機等都在其列,可見當時修煉丹道一派自稱為“混元仙派”。
宗派的合流最初是譜系的融合和互相承認。
元•陳致虛師承全真教馬鈺一系,其在《金丹大要序》中說:“華陽、玄甫、云房、洞賓授受以來,……燕相海蟾,受于純陽而得紫陽以傳,杏林、紫賢、泥丸、海瓊接踵者多;我重陽翁受于純陽而得丹陽,全真教立,長春、長真、長生、玉陽、廣寧、清凈諸老仙輩,枝分接濟,丹經妙訣散滿人間。……我黃房公得于丹陽,乃授太虛,以傳紫瓊,我緣督子得于紫瓊。”
李道純本是南宗白玉蟾的弟子王金蟾(名景玄,字啟道)的門人,入元后自稱全真道士,加入全真道,是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弟子柯道沖于《玄教大公案序》中云:“自周漢以來,惟尹子嗣祖位,金闕帝君繼道統,授東華帝君,帝君授正陽鐘離仙君,鐘傳純陽仙君,呂傳海蟾劉仙君,劉南傳張紫陽五祖,北傳王重陽七真,道統一脈自此分而為二。”世稱之“南五祖”、“北七真”當從此而立,也可以說南北宗教社團在陳致虛、李道純等明智之士的不斷努力下已經實現合流和統一。
南宗白玉蟾像(資料圖:圖源網絡)
無論是宗教、文化,還是地域,消除對立,互相融合,最后統一是必然的趨勢,是歷史的定律。歧異是局部的,共性是整體的,在流派內部或一種學說內部矛盾尖銳,勢同水火,互相詆毀指責,是不明之舉,更非“有容乃大”、“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之道家風范!
南宗北宗稱謂是后人加上去的
明•宋濂(1310—1381)在《潛溪后集》中云:“蓋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漢鐘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巖、遼進士劉操。操授宋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此則世所號南宗者也。巖授金之王嚞,嚞授七弟子,其一即公(長春子丘處機)。余曰譚處端、曰劉處元(玄)、曰王處一、曰郝大通、曰馬鈺及鈺妻孫不二,此則世所號北宗者也。”
在《翰苑別集》中又講:“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則天臺張用成(伯端),其學先命而后性;北則咸陽王中孚(王嚞),其學先性而后命。”大抵“南宗”、“北宗”的稱謂正式確立。
因南北宗派之分 東西派別也開始出現
“南宗”又作“南派”,“北宗”也作“北派”。正是由于南宗、北派的產生,因之也就有了“東派”和“西派”的建立。
陸西星丹道學說雖然在全真諸派之外自成一家之學,在當時“陸子既聞性命之學于圣師,四方之士,有就陸子而參道者”,但未見有傳承弟子的記載。陸西星“修道確有同志數人如趙遵陽、姚更生等,但均未著書立說,很可能陸一派之成員不過為同師門弟子若干而已,并無法脈延續。”因此從現在所掌握的資料看,陸西星自己并沒有創宗立派。
“東派”之稱謂,首次運用大抵是出現在清道光咸豐年間李涵虛編纂的《呂祖年譜海山奇遇仙跡》之中,其在《海山仙跡》卷六《示冷生》中云:“純陽有三大弟子,為群真冠:海蟾開南派,重陽開北派,陸潛虛匯東派,吾愿入西方,化一隱淪,親拜呂翁之門,身為西祖。
一日上黃鶴樓,忽遇呂祖從空而下,謂之曰:汝欲臨凡耶?今乃萬歷丙午(1606年),再候二百年丙寅之歲,手握金書,降于錦水之湄,精修至道,闡發玄風,為吾導西派可也。”“東派”之名,堪稱首次出現。
東派祖師陸西星(資料圖:圖源網絡)
在李涵虛《〈道德經〉注釋》前有署名陸西星《題〈東來正義〉詩》,其落款:“三清總校真函、兼洞天秘藏事、文明普度先生、東派祖師、同仙史館、愚弟陸西星拜題。”明確了陸西星是“東派祖師”的地位,首次戴上了“東派祖師”的桂冠。
通過前面考證,“南宗”、“北派”之名號是并行對應而來,其名是同時產生。若無“南宗”之名,則“北派”之號無因而起;若無“北派”之稱,則“南宗”之呼也無因而得。
清乾隆年間“涵三宮”劉體恕等編纂之《呂祖全書》在《仙派源流》稱:“南北兩宗,皆呂祖法嗣也,猗歟盛哉!”考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云:李涵虛“至峨眉山,遇呂祖、豐祖于禪院。”
李涵虛編纂之《張三豐文集•卷一•道派》藏崖居士考紀的《后列仙傳》稱:李涵虛“道光初,遇張三豐先生于綏山,傳以交媾玄牝、金鼎火符之妙。既更遇純陽(呂祖)祖師,得聞藥物采取之微,以是決意精修。”(編輯:趙青)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盛克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