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仙辦事必須有信物 從皇室到百姓法信不同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文/曉立
自從天師道時期,道教進行宗教活動之時就是需要信眾交納進行宗教活動所需要的法信,法信也成為了信眾奉養道經師三寶,表明自己堅實信仰的的物質象征。
道教法信傳統已經逐漸消失
雖然現代一般的道教活動不再要求信眾提供具體的物資,而只需要交納相應數額的金錢以充費用,這樣雖然方便了信教群眾,但是傳統的道教法信傳統也漸漸消失。
所以我們了解古代道教的法信,既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代人生活的物質生活,也能夠通過相應的物質載體來探尋那個時代道教的信仰特點。
武當山紫霄宮賜劍臺窖藏 道教“投龍”法器 資料圖
投龍簡——代表皇室的道教法信
法信,在天師道中也被稱為䞈信。所謂䞈,就是資財,財富的意思。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法信應該是古代皇家舉行道教儀式所投的龍簡。
所謂投龍簡,就是在古代國家所舉行的大規模道教活動中需要祭祀天地水三官,為了祭祀水官就將龍簡投入名山大川之中。現存于河南博物館的武則天所投龍簡,以及現存于貴州博物館的唐玄宗所投龍簡,一個投于嵩山,一個投于衡山,前者為金質,后者為玉質,均造型精美,都證明了那個盛唐時代的工藝高超,以及皇家對道教信仰的重視。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都可以前往博物館一觀。
但是道教的法信并不是僅僅有龍簡一種,龍簡其制作復雜意義深重,并且代表皇家,所以它成為大家認識道教的法信的主要代表。其實道教的法信并不都是用非常珍惜的材料工藝制造出來以與神盟約的。更多的道教法信與生活息息相關,并且種類與數量很多。
普通的道教法信多與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在《正一法文法箓部儀》的所上的“黃素中章”中,就需要交納多達三十二種法信:
“生米一斛,腓繒六十四尺,柳薪一束,筆一雙,鐵二百五十斤,墨一丸,玄繒二百五十尺,書刀一口,黃金十二兩,大席一領,黃素二百四十尺,真珠一兩,法巾一枚,褐一領,金環一雙,法案五枚,明鏡一面,盛戒五彩法囊一枚,法信盟錢三萬二千,盛經集文錦囊一枚,命絲三十二兩,清冷罌盤匕各一枚,青銅劍一枚,和香五奩,生口男女替代各一人,明光錦百二十尺,銅八十斤,青繒八十一尺,生朱砂六十四兩,白銀十二兩,大紙一百張,白絹三百六十疋”。
在這份法信列表中,最多的物資就是各種顏色材質的布料,以及施法使用的各種物質,以及金銀銅鐵等金屬。這三十二種法信材料向我們展示了當時道民生活中所需的不同生活資料,而一般儀式所使用的法信并沒有那么多,一般都是五六種,比如在《章科信儀》所記載中,常常使用的法信有以下這些:
“違科犯禁、首謝乞原章。右同用白素四十尺,生米一碩,油一斗,香一斤,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丸,書刀一口,席二領,布巾五尺;憂厄困辱、謝過解咎章。右用紙百張,筆二管,墨一丸,金環一雙,書刀一口,米五斗,席二領,香五兩;治覺有疾、首罪乞恩章。右用錢一百二十文,米三斗,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香一兩,席一領,書刀一口;沈病累日、請醫吏救治章。右用紙百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米三斗,香一兩,席一領,錢一百二十文;斷瘟疫章。右用紙百張,香三兩,筆一管,墨一九,書刀一口,席二領。隨家□□別,油一升,錢百文,繒一丈二尺。”
總得來看民間道眾所舉行的道教活動中所常用的法信,一般是:白布或者其他布料,作者猜測是用來制作各種儀式所需要的旗幟,布幡;米和錢,作者猜測是用來供養主持儀式的道士,或者是作為提供給道士的酬勞;筆墨紙,以及書刀,是為了提供給道士寫作章表;香、油、席,則是在儀式過程中所必須的宗教用品。
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法信
而法信的使用條件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儀式不同的宗教需求,所要求提供的法信也不同。其最能體現以上情況的的就是漢魏天師道所使用的《赤松子章歷》,在《赤松子章歷》中,不同的情況,需要上不同的章表以祈求神仙幫助,不同的章表就使用不同的法信。
比如安宅就要上《大醮宅章》,就需要“五方彩各一疋,命素一疋,油一斗二升,紙二百四十張,錢一千二百文,米一石二斗,筆一管,墨一笏,香二兩”。
修路就要上《開通道路章》,需要“衣服三事,錢三百六十文,絹巾一丈五尺,衣綿三事,紙一百二十張”。保護家中的桑蠶就要上保蠶章,就需要“油二斗四升,白素一疋,米一石二斗,紙五貼,筆墨各五事,雞卵一雙。”
作者猜測,安宅法信就是需要拜謝五方神,那么法信中自然有五方彩;而修路法信可能需要實地的勞動,所以需要衣服和錢等法信;而保護家中的桑蠶,根據宗教信仰中的相似律,既然桑蠶吐司做繭是為了繁育后代,那么法信中就需要代表繁育后代的卵,如雞蛋。
生男生女 法信不同
最為有趣的還是天師道生子女時所使用的法信。
在《玄都律文》中,有,“律曰,生男兒設廚食十人,中章紙百張,筆一雙,墨一丸,書刀一口;生女子廚食五人,席一領,糞箕一枚,掃帚一枚。”
生男孩的法信和生女兒的法信完全不同,生男孩需要用筆墨書刀等文具,而生女兒卻用席、糞箕、掃帚等生活用品。這樣的一種不同似乎也代表著古代人對子女的不同期待吧。
(騰訊道學獨家約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曉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