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道教丨修習者可否有家室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9 瀏覽次數:次
文/楊燕
南宗道教廣傳以后,則出現修道場所、戒律問題,而戒律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家室問題。這也是現在道教發展面臨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南宗修習者可否有家室的問題。
道教南宗宗壇——文筆峰(攝影:張杰)
有人修道不離開家
這樣一來,關于南宗修習者是否可以有家室的問題就比較明了了。從修道場所看,有不少人不離家,是有家室的。從具體的弟子來看,也是如此。比如白玉蟾談及多次的得意弟子彭耜,他似乎屬于專門道士,但他是有家室的。他的妻子叫潘常吉,即蕊珠侍經,是修道的居士。《仙鑒》說:“彭耜字季益,世為三山人,奕世顯宦。自其少時,早有文聲。自中銓后,恬不問仕。事海瓊先生白玉蟾……其所居立鶴林靖,日以孔老娛其心。以符治疾,多所全濟。鄉邦得之,一時富貴多勉其仕,牢不可破……其內子潘蕊珠,厥志一也,晨曦惟薰修而已。”
白玉蟾與彭耜的信中也多次提及蕊珠侍經,可見二人并未因修道而分開。且鶴林靖就立于其所居之處,可見與早期道教所說的“民家曰靖”,屬于一類。
白玉蟾祖師有不少弟子并不是專門的道士
白玉蟾祖師門下弟子眾多,從現存的《白真人文集》來看,他的弟子中知名的如:留元長、詹繼瑞、陳守默、趙収夫、葉古熙、洪知常、陳知白、王景玄、方碧虛、諸葛琰、潘公筠、彭覺非、楊長孺等等……這其中有許多也都不是專門的道士,而是官宦人員或者知識分子。如留元長、彭覺非、王居安等,都是當時的官宦。
從白玉蟾當時門下弟子的身份來看,專門道士似乎并不是很多。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南宗從創派時其實對弟子是否道士身份并不是很嚴格,而是更傾向他是不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這種傳道模式,客觀上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家室問題上,南宗的態度實際上可能是比較寬松的。
從道法淵源來看,南宗傳法本有清修、雙修兩派
白玉蟾一系主要繼承的是清修派,但又與雙修派頗有淵源,他除了師事清修派但陳楠外,還應該同時師事雙修派的龍眉子。龍眉子有《金液還丹印證圖》,收入《道藏》洞真部靈圖類,題名“龍眉子撰”。在龍眉子所作的“敘”后,附有白玉蟾弟子王景玄的一句話:“此圖系先師玉蟾親受,得祖師龍眉子親筆圖述……”文后又有元陽子吳興林靜所作的后敘,詳細追溯了該印證圖的來源:
今考諸序事本末,今考諸序事本末,則知為紫陽宗脈。其后識曰:余師若一子,師無名子翁先生,翁之師順理子劉真人,蓋真人即白龍洞道人,紫陽入室之徒也,順理子迨其別號云……其題圖首者王君啟道,即金蟾子,玉蟾仙嗣也。既稱龍眉子為祖師,龍眉之跡,固隱而弗彰,要其造道之極,不待言而知也。
這段話首先肯定了此圖為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宗脈。圖的來源為若一子,是無名子翁的學生,而無名子翁指的正是紫陽一系的翁葆光,而翁葆光的老師就是順理子劉真人,也就是劉永年,劉永年是張伯端的入室弟子。題圖的王景玄,是白玉蟾的弟子,而又稱龍眉子為祖師。
白玉蟾一系與雙修派頗有淵源
可見,這個圖是從張伯端傳給劉永年,再傳于翁葆光,再傳到若一子、龍眉子,龍眉子傳給了白玉蟾,白玉蟾又傳給王景玄。可見,白玉蟾在師事陳楠的同時,也曾跟隨龍眉子學習。而龍眉子是屬于由翁葆光傳下來的南宗雙修派一系。因此,從傳道法脈來講,白玉蟾一系與雙修派也頗有淵源。
2015年12月30日,廣州仁威祖廟舉行首例道教婚禮
總結以上的一些考證,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認識,即歷史上的南宗也好,白玉蟾所傳下的南宗清修一系也好,實際上在家室問題上態度是比較靈活寬松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南宗作為道教的一部分,在修道人的家室問題上,似亦可以采取比較靈活的態度。在修道者的修道場所等問題上,也同樣可以有更加寬松、靈活的主張。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