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道教丨修道之人必須到專門的場所修行?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6-19 瀏覽次數(shù):次
文/楊燕
南宗自初祖紫陽真人張伯端創(chuàng)教始,至三祖薛道光,幾乎是一系單傳清修,未見大規(guī)模成系統(tǒng)的傳教。此中有機緣的原因,大概也有初祖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的因素,因此,后來的傳教顯得極其謹(jǐn)慎。至四祖陳楠,在修丹法的同時,修雷法符箓。
紫陽真人宮(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南宗傳教過程中出現(xiàn)的修道場所問題
修丹法常要靜修,少與人接觸;而修雷法符箓,其一大目的是濟世度人,普濟蒼生,勢必要與人多往來。或許,正因為此,從陳楠開始,南宗方廣傳。應(yīng)這一需求,陳楠更是提出了修仙三等說,與其丹法修煉理論結(jié)合。
廣傳以后,則出現(xiàn)修道場所、戒律問題,而戒律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家室問題。這也是現(xiàn)在道教發(fā)展面臨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修道場所的問題。
靜室——早期的修道場所
道教修行的專門修道場所,從立教之初便有了。《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曰“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案《典略》中“修”指張修,乃三國時益州別部司馬,曾與時為益州督義司馬的張魯一起率兵攻打漢中,但被張魯暗殺,其部下也都?xì)w順于張魯。
宋人裴松之在《三國志》該條注指出“修”乃“衡”之誤寫,即此處所論之人為張衡。張衡乃張魯之兄。無論此處之人所指為張衡還是張修,此二人都與張魯有密切關(guān)系,他們死后,其部眾也都為張魯所得,與早期道教關(guān)系密切。因此,此處說的“靜室”應(yīng)該就是早期的一種修道場所。
修行的道長們(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玄都律文》中說:民家曰靖,師家曰治。
按《三國志》記載:“魯遂居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因此,民家這里指的應(yīng)該是在自己家里修道的人,師家則是指出家修行的專業(yè)道士。在自家修道,也有專門的場所,這個場所就叫“靖”,出家的則稱為“治”。
“治”和“靖”的規(guī)模不一樣:“民家靖廣八尺,長一丈。中治廣一丈二尺,長一丈四尺。大治廣一丈六尺,長一丈八尺。面戶向東,爐按中央。”民家的靖室要小,規(guī)模也比較簡單。按《道門雜略》記載:“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余物。”
按“靖”字與“靜”古文可通用,“靖”室其實便是“靜”室。又“靖”有安定、和平、謙卑之意,因此,“靖”室的設(shè)置、命名,都暗含了要求處于靖室中都修道者保持內(nèi)心都虔誠和安寧。
“靖”的設(shè)置并非專指民家修道場所
前文談到的《三國志》中“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之說,顯然“靜室”所指并非一定是民家。《真誥》中也說:“所謂靜室者,一曰茅屋,二曰方溜室,三曰還堵……此法在名山大澤,無人之野,不宜人間。”此處的“靜室”所指,也不一定是民家。可能是民家修道的離家煉丹、或修行所用,也可能是專門的道士煉丹、或修行所用。
與“靖”不同,“治”則專指道士傳道、祭祀、修行的地方。除了“靖”“治”以外,道教修行者的修行場所還有“觀”“宇”“廬”“寺”等。《玄都律文》曰:“道士、女官、祭酒、箓生,身任法誡,若死,要在靖宇觀治,不得在俗人舍宅。”
北宋時期道教修道場所數(shù)量甚多
對于南宗來說,張伯端所在的北宋時期,道教修道場所已經(jīng)比較成熟,且數(shù)量甚多。但因為南宗開始的時候,傳法人數(shù)極少,幾乎可以說是一系單傳,關(guān)于南宗的修道場所,記載甚少。至陳楠、白玉蟾后,尤其是白玉蟾祖師時,關(guān)于修道場所的建設(shè)、記載才越來越多起來,相關(guān)的戒律章程等問題也有了相應(yīng)的記載。
玉蟾祖師像(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按白玉蟾祖師的文集記載,涉及到當(dāng)時到修道場所,或者與修道有關(guān)到場所有:靖、庵、軒、室、齋、觀、宮等。這些修道場所,除了“宮”“觀”是出家道士專門的傳道、修道場所外,其他則有些是專門等道士所用,有些則是居家修行者所用。如鶴林靖,它是白玉蟾弟子彭耜傳道、修行的地方,但從相關(guān)記載來看,彭耜又有家室,并非專門的出家道士。“庵、軒、室、齋”都存在這種情況。
同時,從白玉蟾門下彭耜傳道、修行的地方稱為“靖”、“治靖”這一點來看,南宗與正一派不無關(guān)系。雖然白玉蟾文集中所涉及的這些修道場所并非都是南宗派系的,但客觀上說明一個情況,即在當(dāng)時,無論是南宗還是別的宗派,修道的人并非必須離家、或者出家為專門的道士到專門的修道場所修行。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