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道學丨性命同修不相離 究竟孰先孰后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9 瀏覽次數:次
文/楊燕
南宗教理教義最重要的可以總結為三點:(一)匯通和合;(二)性命雙修、性命同修;(三)修仙三等。本文主要介紹第二點“性命雙修、性命同修”。
定安南宗道教圣地文筆峰(資料圖 圖源網絡)
是“性命雙修,先命后性”還是“性命雙修,性命同修”
論到南宗教義特色,前人多取“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為其與北宗之區別。然而,仔細考究起來,“性命雙修”則有,但“先命后性”之論,似乎并不符合南宗煉養的真實情況,因此,本文認為更恰當地來說,南宗煉養實為“性命雙修,性命同修”。
性命同修之境界 張伯端如何看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載張伯端與一僧相約神游揚州觀瓊花,神游回來之后,紫陽于手中拈出瓊花,而僧人則是袖手皆空。后弟子問其因由。紫陽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
該書又曰:“紫陽常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張伯端在此處對道家、釋氏的批評,其根本一點,便是二者或偏于命功,或偏于性功,因此均未能達到性命同修的境界。其性命不離,性命雙修、同修的意思非常明白。
為何眾多后人會認為南宗修煉是“先命后性”?
這大概跟張伯端《悟真篇》末尾的一段話有關:
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術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此處粗眼看來,因有“先以……命術,次以諸佛……終以真如……歸于究竟”等語,似乎“先命”之意甚明。然而,仔細思考,紫陽真人所說“先以神仙命術”等,實際所指乃《悟真篇》的篇章次序,而按照這樣的次序安排篇章,不過是想先用“神仙命術”通俗易見的效驗,誘導世人修煉而已,并非修煉必先“修命”。
性命雙修(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悟真篇》中還有另外一些詩語,看起來似是支持“先命后性”說的。如: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
始之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所知。但見無為無要道,豈知有作是根基。
這第一句詩“丹是色身至寶,煉成妙用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之所以被誤以為是強調“先命后性”的,其原因在于該詩句先講“煉成變化無窮大丹”,又說“更能性上究……”。但是此處“性上究”的是什么?是“真宗”啊!在性功的修煉中,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到“究真宗”的境界呢?恐怕是不行。
是不是僅僅通過“修命”就可以“丹成”,“丹成”自然可以在“性功”上“究真宗”了呢?恐怕也是不行的。此處強調了“修命”的重要無疑,但以“丹是色身至寶”,且有“妙用無窮”的實際修煉過程來說,若無“性功”護持,恐怕以“修丹”為主的“命功”根本不可能進行。
第二句詩講先實腹煉鉛,后虛心識心;第三句講先有作,后無為。初看都似“先修命功”,然而實質上,其邏輯與第一句詩相同。因為“實腹煉鉛”雖是命功,但要“煉鉛有成”又必須有“性功”護持。“有作”似“命功”,但“性功”之修,起初也須經過“有作”階段。
性命同修不相離
正因為此,在《悟真篇》中,紫陽真人才會又說:
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已持心。
在《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決·下手功夫》中說:
“持心論于前,然后參下手功夫于后……修丹之士,心即無事,則彼固無由而役之矣!……靜坐之際,先行閉息之道……抑息千萬,不可動心。動心則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動矣!”
在《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決·精神論》中說:
神者,元性也……今夫修丹者,凝神之法。凝神之法,不在乎前,不在乎速,故又為之論……豈知所謂凝神者,蓋息念而返神于心。于心之道,神歸于心,則性之全體見,全體見而用之,無非神用,念念不離金丹,故丹成而神自歸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于精氣也……
這些話講的,都是“命功”之修,須有“性功”護持;“性功”之行,須得“命功”相助。性命同修不相離。
南宗其他高德如何看“性命雙修”“性命同修”
在南宗其他高德那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性命雙修”“性命同修”的主張。如四祖翠虛真人《陰符髓》曰:
以身為國,以心為君,以精為民……煉形者,先須存心于內……人能存其心,守其神,以心為性,以氣為命。而不能行者,氣絕命亡,皆因亂性散神。
五祖白玉蟾《道法九要·立身第一》曰:
五祖白玉蟾(資料圖 圖源網絡)
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寶。首陳已往之愆,祈請自新之佑。披閱經典,廣覽玄文。屏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
《道法九要·行法第六》曰: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
在《性命日月論》中曰: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與月合則常明,性與命合則長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則寓乎有形之后。五臟之神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乎吾之公道。一受于天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與天同道,命與人同欲。命合于性,則交感而成丹,丹化為神,則不死。
蓋在南宗那里,“性功”所煉者,實為“元神”;“命功”所修者,實為“元氣”。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曰:“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年慮之神。”性命者,心、氣也,陰陽也,日月也,氣神也。“氣”“神”不可離散,日月不可分明,“性命”又豈可分修?只不過在具體的修煉過程中,有些階段重在“性”,有些階段重在“命”而已,并沒有截然兩分的“先性后命”,或者“先命后性”。
道家修煉(資料圖 圖源網絡)
拿張伯端所分的內丹煉養四階段來說,“筑基”為第一步,此時要求煉養者收心、存心、內視、入靜、調神、調息等等,雖看似在修命功,但實際一直伴隨著性功的修煉。而第二階段“煉精化氣”,又分別有“采藥、封固、煉藥、止火”四個階段,同樣,這些看似命功的修煉,每一步也少不了性功的護持,否則,一個心猿意馬,則前功盡棄。
了解到這些,再翻轉過來思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把“先性后命”“先命后性”作為南北宗區分的標準呢?是不是存在為了區分而區分的問題?在學術研究中是否因此出現過度解讀、強行解讀的問題呢?學術分類不同宗派似乎總需要在本質主張上有不同,然而,實際的宗派之間,雖然有南、北宗的差異,但是否真的在關鍵問題上有質的差異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