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道學丨實現教內外的匯通和合到底有多難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9 瀏覽次數:次
文/楊燕
道教南宗又稱紫陽派,指起始于北宋張伯端紫陽,形成于南宋白玉蟾紫清,以“性命同修”為典型修煉方式,主要流傳在我國南方地區的道教派別。該道派宗祖鐘呂丹道,融合三教,兼修雷法。傳道方式靈活,修習本道派者身份多樣,又尤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居多,因此,歷史上本道派出現的高道甚多。起于張伯端紫陽真人的這一道派早期傳授單薄,后至海南白玉蟾而發揚宏大,終成一大道派,在教理教義、修習方法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張伯端(資料圖 圖源網絡)
近年來,隨著道教及道教南宗的發展,如何重新梳理、理解、解讀歷史上南宗的傳統教義,以適應當前教派發展的新情況,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
南宗教理教義最重要的可以總結為三點:(一)匯通和合;(二)性命雙修、性命同修;(三)修仙三等。本文主要介紹第一點“匯通和合”。
“匯通和合”的具體內容
南宗教理教義之匯通和合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指教內與教外融合匯通,即倡“三教合一”說;二則指教內各派修煉方法融合匯通,如丹道與雷法同修。
南宗初祖張伯端提出三教合一之論
從南宗初祖張伯端起,即倡“三教合一”之說。在《悟真篇》中張真人自述:“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基礎,他才能在后來的修道中熟練往來于各派理論,并悟得其背后的相通之處,因此,才能以切身之感、之悟,提出三教合一之論。在《悟真篇·序》中,紫陽真人曰:
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之教,故于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性法混諸微言……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
在這段話中,張伯端提出無論是佛教之空寂頓悟,道教之煉養成真,還是儒家的窮理盡性以致于命,所論者皆性命之學,只為能使人明道修命,以出離塵劫之苦。正因為持三教合一之論,張伯端的《悟真篇》行文亦完全不忌諱引用佛、儒的理論及言辭。如卷五的《禪宗歌頌》直引《楞嚴經》《金剛經》論修煉法門,并明白說自己所著《悟真篇》“先以神仙命術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在整個的內丹修煉過程中,佛道交融,丹禪匯一,不分彼此。
道家修真(資料圖 圖源網絡)
白真人玉蟾匯通三教 悠游群經
初祖張伯端之后,二祖杏林真人石泰,三祖紫賢真人薛道光,四祖翠虛真人陳楠,五祖白真人玉蟾,皆匯通三教,悠游群經。此中又尤以白真人玉蟾為特出。
在《道法九要·序》中,開篇玉蟾祖師即曰:“三教異門,源同一也。”在《修道真言》中又說:“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的。”
以三教雖異流而源實同。懶翁蘇森在《跋序》中說:“先生姓白,名玉蟾,自號海南翁,或號武夷翁……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可見與初祖紫陽真人一樣,白玉蟾祖師實也是究心三教,匯通百家之人。若仔細翻閱玉蟾真人所留詞賦文章,則更可見其對三教典章之熟悉,參究之深刻。
丹道與雷法同修
南宗教理教義的會通和合的第二個方面便是在修習中,不僅融合道教與其他各教派、學派,更以寬容開放之心態,融合吸收道教內各派修煉方法,將之融合匯通。這其中最為典型者,便是丹道與雷法同修。
白玉蟾(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丹道與雷法同修,起于四祖陳楠,彰于五祖玉蟾。丹道修煉是道教一重要法門,起源甚早。自軒轅黃帝求道于廣成子,可以說即開其先河。后之老子、莊子均精于練養。《道德經》包含內丹修煉的基本原理。《莊子》中更頻頻論及 “坐忘、心齋、導引、吐納、緣督、踵息”等內煉術語。
后丹道一脈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洞明后世,唐鐘離權、呂洞賓延續血脈,終發揚光大。可見道教丹道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傳于道教南宗的丹道,即是源自唐以來的鐘離權、呂洞賓,以初祖張伯端的《悟真篇》為基礎。在四祖陳楠以前,南宗丹法與其他宗派相比,似在性命問題上有所不同,但并未有丹法與雷法同修之先例。至四祖陳楠始,引入神霄派雷法,將丹法修煉與雷法符箓結合起來,傳于五祖白玉蟾后,更是將二者進一步結合并系統化,形成南宗丹道這一十分特別之處。
了解到歷史上南宗各宗祖“三教合一”之主張,丹道雷法共修之獨特煉養方式以及他們匯通百家之學識,對現在我們這些修道者而言,最重要的啟示便是盡可能博覽各家之典籍,無論是教內各派之說,還是對教外圣人智者之見,具要能放下成見,以坦然之胸懷學習體悟,萬不可囿于一端而自縛手足。所謂有容乃大,惟能匯納百川,才可成就一宗、一派、一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