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原文再校訂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8 瀏覽次數:次
失傳兩千多年之水本論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現存14枚竹簡,簡長約26.5厘米,二道編痕。原無標題,“太一生水”為整理者根據內容所擬。其內容主要是論述“太一”與天、地、四時、陰陽等的關系,又提到道家“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思想,是一篇極為重要的道家早期文獻。
太一生水(資料圖 圖源網絡)
李零先生認為:“《太一生水》是一篇道論,與《老子》屬于同一類型的作品,前者是宇宙論的描述,后者是哲學層面的探討。太一生水的宇宙論描述的是以古代數術思想為背景,但又不是哲學層面的東西。”
此篇以水為萬物之源,為失傳兩千多年之水本論。先秦又有氣本論之思想,即稷下道派之精氣說,氣即是道,氣又成天地萬物。
1998年整理出版迄今已有16年,對其中的缺損文字乃至第9簡的位置,學界仍爭論不休,故撥冗整理并試作校正和翻譯。
【訂正文】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凔熱。凔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凔熱之所生也。凔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圣,是明太一也]。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積于[弱,謂上下之道也]。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也其字也,清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圣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并立,故過其方,不思相[輔。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說明:[ ]為商榷字)
天地萬物(資料圖 圖源網絡)
【譯讀文】
宇宙混沌之太一,首先孕育出水;水反過來作用于混沌太一,成就出天;天反過來作用于混沌太一,成就出地。天地自身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玄神難知和簡明易懂的規律;神明規律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陰柔和陽剛的物質本性;陰陽本性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春夏秋冬的景象更替;四季更替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寒涼和溫熱的感受變化;涼熱變化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濕潤和干燥的物象征候;濕燥征候反復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生命的年歲和壽命的終止。
因此可以說,年歲者,是濕燥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濕燥者,是涼熱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涼熱者,是四季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四季者,是陰陽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陰陽者,是神明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神明者,是天地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天地者,是混沌太一變化作用所產生的。
這樣說吧,太一之道,本質與和特性似深藏于水,變化與作用則全在于時間。太一通過周而復始的相互作用,使自己成為萬物之母;通過缺失盈余的損益調節,使自己成為萬物發展變化的綱要。這一點,既不能單單為天所能抹殺,也不能單單為地所能決定,更不能為陰、陽所能成就。君子知道這個道理就叫圣明,也就真正懂得了太一的玄妙之理了。
天道的可貴在于珍視柔弱,減損成就者用來補益新生者,征伐于強者,積德于弱者,這才叫天地上下的生成之道。下,是生成萬物的土壤,因而稱之為大地;上,是變化萬象的天之氣,因而稱之為蒼天。
道,以它的實質規律內容而言,有清楚或不清楚的名分和內容。用道的實質規律來處置事物者,必然會依托它的名分和內容,也就能做到事成,而且自身也可久長。圣人的做事方法,也就是依托道的名分和內容,因而能做到功成,而且自身不受傷害。
天地這個名稱是對等并列的,因而超過它的范圍,是未能思慮相互作用。例如:天之氣不足于西北,它的下面就山土高而強;地之土不足于東南,它的上面就水汽多而盈。不足于上者,下面就有富余;不足于上者,上面就有富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