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徒的“聚餐” 探究歷史上的天師道“廚會”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曉立
在道藏中有關于天師道的經典,涉及到天師道治下民眾的生活的,出現最多的就是廚會。而且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在中國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紅白事中,其舉辦的過程就有參與紅白事的親朋參與飲食的環節。也就是說,在現代中國,一個家庭的重要儀式活動依舊還存在著親朋在一起飲宴的“廚會”。
集體性的飲宴(資料圖 圖源網絡)
當然,現代的這種“廚會”與天師道治下民眾的廚會絕對不是一回事。但是作為集體性的飲宴,廚會在天師道時期必然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天師道的廚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何為廚會?
廚會,二字分開來說,說文解釋為:“廚,庖屋也”。也就是說廚就是指制作食物的地方,就如同我們所說的廚房。引申為飲食吃飯。會,《廣雅·釋詁三》解釋為聚,現代漢語常會聚連用。那么,廚會的基本意思是集合一群人來吃飯,或者叫做集體飲食。
天師道廚會要請哪些人?
而在天師道經典中,廚會又叫做飯賢,所謂飯賢,字面意思是邀請賢者來吃飯。那么,這些賢者是誰?或者說參與廚會的人是誰?查閱相關的道經中,這些賢者有的被解釋為“清賢道士”。而對參加廚會的人的身份解釋最多的就在《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二的第一《飯賢緣》(所謂飯賢緣,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廚會內容進行規定的內容)。
引《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可請清賢道士上中下十人、二十四人、三十人、五十人、百人;不可不滿十人,不足為福。賢者廉潔,亦能不食,食亦不多;服餌漿藥,不須厚饌,是世人所重,獻之,崇有道耳。此時應須立壇,先三日清齋,后三日言功,賢人身中多神,故饒之。德重,故厚之。食以飽為度。味以適為期。供食一如齋食,不得葷穢,犯者五刑論”。
從上面看,賢人不需要用大量的食物去招待,因為他們服餌漿藥,且較為廉潔。“賢者廉潔,亦能不食,食亦不多,服餌漿藥,不須厚饌,是世人所重獻之,崇有道耳”。賢人被認庇護他的身中神多,而且道德高尚。“賢人身中,多神故饒之,德重故厚之。”考察當時的稱謂,清賢道士應該不是指天師道男女官,而應該是指已經獲得道箓的道民,如在以下材料中,參加廚會的人員就是獲得不同階次道箓的道民,因為這些道民所受之箓的階次不同,所能代表的人望也不同。而這些道民所代表的人望,是與玄都律中不同等級的廚會所要出席的人數是相聯系的。
律曰:正一左右平氣以上,一人當七人望;丘治道士,一人當三人;諸佩箓吏兵以上,一人當二人;更令童子,二人當三人;散民,一人當一人。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益財,下廚。——《飯賢緣》
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還專門規定參加廚會的道民必須要有良好的德行,
律曰:道士為人解廚,須擇大德之人、善心者,不用惡逆無禮之人,解不得福。違律,罰算一紀。
律曰:夫為廚,客一時來,不得參差坐,并皆心存太上善心,不得語殺生、畋漁、獵捕之事。違律,主客被考病三年。
總的來看,天師道的廚會中,所請參加廚會的人員主要是獲得天師道符箓的道民,并要求這些道民有高尚的道德,有善心。這樣的一種參會資質,應該是與設立廚會的最終目的是相符合的。如同《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記載的一些天師道的傳統中所說,“還家為主人,燒香徑宿,三過香火,箋言為:甲乙之家所請廚會,解求某事恩福,愿得道氣覆護。故制法悉事畢,余廚施一切人及眾生輩,為主人祈福矣”。即通過集合這些擁有神圣的箓位而已經獲得拯救和照顧的道民,為設立廚會的主人祈福。
道民上香祈福(資料圖 圖源網絡)
甚至在廚會結束之后,參加廚會的道民還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為設立廚會的主人家祈福。“還家為主人,燒香徑宿,三過香火,箋言為:甲乙之家所請廚會,解求某事恩福,愿得道氣覆護”。老君音誦戒經 我們看到,祈福的目的在天師道的語境中,稱之為得道氣覆護。
設立廚會的目的
在涉及到天師道的道教經典中,設立廚會的目的有多種,大致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慶祝子女出生、娶婦。
(玄都)律曰:生男兒設廚食十人,中章紙百張,筆一雙,墨一丸,書刀一口。生女子廚食五人,席一領,糞箕一枚,掃帚一枚。月滿則輸。不如律法,父母奪算二紀,兒子奪算。天師治不得長取,亦得奢結,鬼氣不去,及還中傷。不得隱匿他用,以營家私。此罪不輕,滅身。
律曰: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盛財,求官,保護延口,歲中無他,上廚之例。求度厄難,遠行。求遷官,中廚之例。求治疾病,消縣官口舌牢獄系閉,下廚之例。故略條品法律科格如此。違律罰算一紀。
陸先生道門科略:道科宅錄,此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數,悉應注上,守宅之官,以之為正,人口動止,皆當營衛,三時遷言,事有常典,若口數增減,皆應改籍,若生男滿月,赍紙一百、筆一雙,設上廚十人,生女滿月,赍掃帚、糞箕各一枚,席一領,設中廚五人,娶婦,設上廚十人,籍主皆赍宅錄詣本治,更相承錄,以注正命籍,三會之日,三官萬神更相揀當。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強調,“道科宅箓,此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數,悉應注上。守宅之官,以之為正”。這是陸修靜面對當時天師道道籍混亂而做的批評。從他的一系列的批評來看,道科宅箓,就是天師道治下道民的民籍,天師道政權依靠道民的民籍來進行統治,提供宗教服務。進一步作者認為,廚會設置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慶祝子女出生娶婦進而加入天師道道籍,家庭設置廚會的重點在慶祝自己的家族血脈得以延續人口增加。在各種宗教的宗教生活中,即使在原始部族中,家庭的子女的誕生及其結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般都是通過具有神圣性的集會來慶祝。而天師道將生男女和娶婦而舉辦廚會的規定為律而是為了保證道民所生男女及其所娶之婦能夠及時入籍。
2.家中出現疾病厄運而為了擺脫其影響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二引《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即廚會是為了解厄。
3.丟失道箓、失令而開展的懲罰措施
在天師道的現存文獻《正一法文太上外箓儀》中,有丟失符箓而需要舉辦廚會,罰薪的規定。
“凡失更令,罰薪五束,朱三兩,飯賢三人。皆中廚也。失一將軍,薪半車,朱四兩,飯賢五人。失十將軍,薪一車,朱五兩,飯賢十人。失七十五將軍,薪二車,朱七兩,飯賢五十人。失百五十將軍,薪三車,朱九兩,飯賢百人。失三官至百五十將軍皆輸。罰畢得受更令,隨功進,若有殊功異德,超復由師”。
劉仲宇著作《道教授箓制度研究》中,認為“箓的內容主要是道門內甚或仙皆互稟師資,結盟授受,以從俗登真”。即而此時的天師道的箓可以說是一個道民獲得神仙庇護,進入天師道治理系統的憑證。那么這樣的箓丟失之后,自然有嚴厲的懲罰措施。在律中,凡是丟失符箓的道民,其基本的懲罰是“罰薪五束,朱三兩,飯賢三人”。這是最輕微的懲罰。
如果所丟失的箓階級越高,那么所要承擔懲罰就要越多,直到“失百五十將軍,薪三車,朱九兩,飯賢百人。”這樣的懲罰是為了“以贖除罪過,得受更令”。在這里,飯賢成為了與薪、朱一樣的贖罪的物質信物。并且在外箓儀的后面還有一則《輸罰未備遷考章》,其上章的原因是因為所授之符箓丟失,雖然按照外箓儀的要求去伐薪、飯賢,但是現在依舊遭受災厄。道民認為是自己“輸罰未備”而導致的,所以請求天師道的神職人員上章求情。在這里,伐薪、飯賢成為了輸罰的內容。
4.道民更改所屬道治
而在《老君音誦戒經》中,還有因為所屬道民更改所屬道治的原因,而舉行廚會。這種更改所屬道治的行為,類似與我們生活中的改戶口。這樣的一種治所變更,其重要性與治下道民生子娶婦一致,所以不能不施用與之類似的廚會規定。
《老君音誦戒經》云:“詐惑之人,濁亂道法。若有此輩,此諸官參詳所集化戶,作廚會,取民辭狀,道官連名表章,聽民改屬。民不得輒自移叛”。
5.求福
在《老君音誦戒經》中,道民為了求福也可以設立廚會。《老君音誦戒經》云:“老君曰:道民求福愿廚,先刺客齋,上中下齋隨意,明當設會。今日請客來在主人家中宿,諸求愿還,官眾共保乃行,出無他適”。
求福(資料圖 圖源網絡)
6.求神
在在被認為是早期天師道修行法訣的《洞真三天秘諱》中,有大事需要急需招神下降時,需要“向東三聲大喚赤天三五左右大將軍,太上三尊”,承諾自己會通過設立廚會來對其他貧苦之人實施救濟。
《洞真三天秘諱·內九·臥斗訣》曰:“若有大事卒急下三五廚,向東三聲大喚赤天三五左右大將軍,太上三尊。某今有事云云,乞丐救濟須效即設某廚如干人,言功報賞不負效信,□真絳五十尺為綱頭信,次二十尺,亦用四十尺,五丈七丈九丈,極十五丈,隨災輕重及家貧富量之,如愿即解”。
7.謝守宅之官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有:“師以命籍為本,道民以信為主,師為列上三天,請守宅之官依籍口保護,禳災卻禍,雖一年三會,大限以十月五日赍信一到治,又若家居安全,設上廚五人,若口數減落,廚則不設,赍信如故。”在這里,廚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感謝守宅之官對家族的保護,使得家族家居安全。
8.謝恩
在《真誥》的握真輔篇中有:“十月九日,詭上廚五人旨南山治,此長史自記事,旨應作旨,謂指誓雷平宅諍金也。牙詣夫人詭,當用雙金環,汝無,吾當具交以謝恩也。”這里記載的應該是南方天師道所繼承下來的儀式,將上廚與詭信聯系在一起。
9.慶祝三會日
在《玄都律文》中,在天師道最為重要的三會日時,也需要設立廚會,不過這個廚會必須是由代表公的男官女官進行主導,其廚會的資料是來源于天師道向道民收的租米,不可以讓普通百姓提供廚會的資料。
總的來看,廚會是天師道教民治理的重要形式,其既有宗教性的色彩,又兼具有社會組織治理的性質。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專門有一部分為“飯賢緣”。以上廚會設立的九種目的根據舉辦的出發點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了慶祝道民相關的事物,二是為了滿足天師道治理下的制度要求。
根據廚會實施的規定要求廚會又可以分為慶祝性的和被強制性的。而根據廚會舉辦的食物來源來看,可分為公私兩種。從目前所總結的廚會目的來看,廚會與后世在佛道教中的吃齋并不是一回事。吃齋只是信徒為了在實施宗教活動中保持自己身心凈潔。而廚會是信徒邀請共同的信仰者參加的集會,目的是為了祈福與消災。(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懷霜)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曉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