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聚餐有哪些禁忌 看看史料找答案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曉立
天師道廚會的等級與規模
在天師道有關廚會的規定中,有不同的廚會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上廚、中廚、下廚三個等級。
“律曰:生男上廚,生女中廚,增口盛財,求官,保護延口,歲中無他,上廚之例。求度厄難,遠行,求遷官,中廚之例。求治疾病,消縣官口舌牢獄系閉,下廚之例”。根據家庭所需求的宗教目的的不同,而區分使用不同等級的廚會。這些廚會的等級區別,主要是在所邀請的人數上。其參會的人數越高,廚會等級越高。其內在的宗教意義應該是在強調人數眾多能夠給主辦者提供更多的祈福。
道教宴會等級與人數有關(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玄都律文》中,生兒女所設置的廚會,生男設上廚,生女設中廚。在設立廚會的同時,還要繳納或者可能是出示相應的信物。“生男兒設廚食十人,中章紙百張,筆一雙,墨一丸,書刀一口。生女子廚食五人,席一領,糞箕一枚,掃帚一枚。” “若生男滿月,赍紙一百、筆一雙,設上廚十人,生女滿月,赍掃帚、糞箕各一枚,席一領,設中廚五人,娶婦,設上廚十人”。有趣的是,生男女所設置的廚會的規模等級是不同的,所使用的信物也是不同的,生男所使用的信物是文具,而生女所使用的是清掃工具。這樣的一種區別,更是可以看到當時人們世俗生活中所考慮的對男女不同分工期望。
而根據組織者和廚會消費資料提供者的不同,廚會又有公廚與私廚之分。不過公廚只出現在慶祝三會日的廚會中。而這樣的公辦的三會日廚會,其目的主要是對教眾的宗教教化,加深信眾的宗教信仰。在《要修科儀戒律鈔》的《飯賢緣》中就有:“《玄都律》曰,三會吉日,質對天官,教化愚俗,布散功德,使人鬼相應而有雜穢者,殃及后世主者,罰算一紀”。這樣的一種公共的三會日廚會,其規模應該要比私廚的規模大得多,甚至應該是所有當地道治下的所有道民所參加的一種廚會。
廚會的食物及其禁忌
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記載了當時道官恣意享受酒肉之情況:“恣貪欲之性,而耽酒嗜食。宣行道法,不期于功德,救治之日,非慈仁之意,但希望財利,念在酒食,永不以科禁示民,惟課責重□詢求好食,五辛之菜、六畜之肉,道之至忌,瞰之已自犯禁,乃復宰殺雞豚鵝鴨,飲酒洪醉,乘以奏聞,遂有寢臥靖壇,吐嘔案側。如斯之徒,往往有之”。由于曹魏將天師道遷往許昌,原有的天師道的組織體系崩潰,男女祭酒沒有了管束。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去鼓動道民設立廚會,去食用道之禁忌的五辛之菜、六畜之肉。可見肉食與五辛是在廚會中被禁止的。
肉食在廚會中是被禁止的(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玄都律文》也說到:“而比者眾官烹殺畜生,以供廚會,不合冥法,殺生求生,去生遠矣。”《老君音誦誡經》 也談到,“廚會······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可見在當時只是對廚會中的肉食提出禁止,并全面禁止飲酒,只是作出限制而已。《玄都律文》規定:“上廚,人酒五升,錢三百。中廚,人酒四升,錢二百五十文。下廚,人酒三升,錢一百文。”《老君音誦誡經》也規定了“廚會之法,應下三盤,初小食,中酒,后飯。今世人多不能三下盤,但酒為前,五升為限”。從其后道教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樣的飲食傳統一直為后世道教所繼承,比如在重要的宗教活動中,正一派道士一般都是要忌葷口,但是不忌飲酒。
在舉行廚會的過程中,也有各種禁忌。
大致說來,主要是不得進行房事,不得有處于守喪、月事、新產子的人參加;不可以談論殺生漁獵等事情。
在《老君音誦誡經》中強調“廚會之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先宿一日。齋法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勤修善行,不出由行,不經喪穢、新產,欲就會時,向香火八拜,使大德精進之人在坐首。”
《玄都律》中也有相應的禁忌:“律曰:夫為廚,客一時來,不得參差坐,并皆心存太上善心,不得語殺生、畋漁、獵捕之事。違律,主客被考病三年”。“律曰:若道士為人設廚時,客前燒香,不得葷穢。違律,考病百日”。
通過以上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天師道的廚會成為了溝通天師道道民世俗生活與神圣活動的橋梁,而這樣的一種集體飲宴的聚會方式也一直的流傳下來,成為了中國人處理家庭重大活動的一個習俗。
在以往對天師道的研究中,涉及到廚會研究的重要有以下幾位學者:陳國符先生在其著作《道藏源流考》中的長文《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楊聯升先生在其文章《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略論南北朝時代的道教清整運動》,劉景輝的碩士論文《北朝關中道教與豪族之關系—以道教造像碑為考察中心》。另外蕭登福也在其探討佛道關系的論文中,強調了佛教對道教廚會制度的吸收和借鑒。(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懷霜)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曉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