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落的底線與堅守的紅線 道教戒律與國法之現狀反思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次
文/劉嗣傳
教戒法制,欲說當年好困惑
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環境產生了宗教敏感的話題,許多宗教事件也被弄成了熱門話題。事件本身的問題是一回事,是否脫敏又是一回事。一部電影能成為熱門話題,還不是我們道教人變相地幫別人炒作宣傳了的原因嗎?這進一步暴露了自身水準,即眼光有限、脫離實際、內斗自耗,乃至修養不固,反成笑柄。
加強道士自身的修養
在網絡媒體對道教負面事件的炮轟,我不想高雅地說是文化戰略和價值觀混戰的當代寫照,也不想世俗地認同這是寺廟與景區利益以及官府與教職人員的名利較量,只想就宗教自我修持、自律教規,小到廟堂持規,中到日常教外生活的形象、以及周邊環境對自身影響和改變的程度,大到遵紀守法的公民自主的權力、責任及階層代言等做一些描述性的探討,并由此做些反思;蛴衅H諸君教之。
宗教戒律,全憑修養悟功夫
宗教是一個有信仰、有理想的組織,我們既然選擇和加入了宗教,那么理解宗教教義和遵守宗教教規,參加宗教活動,堅持宗教修持,就是義務和責任。同樣作為公民的我們自然要恪守公民的公德和法律賦予的責權。宗教教規和戒律是宗教的特色和要務,要嚴格持守。宗教信仰者不要介入政治和政權,那是人類的悲劇。宗教與諸多上層建筑領域同類,互補而構成社會整體,正信的、成熟的天理人倫化的宗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體。
道教戒律以遵守國家法律為前提和基礎,道教戒律與國家法律在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而且道教戒律有助于國家法律的貫徹落實。如果我們強化法治意識,與當代法律和管理結合來梳理道教的清規戒律,積極與國家法律相適應,制定出臺新的、既有信仰基礎、又有人權保障、還能適應現代生活的修持準則,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盡管當初我是被傳統道教的道術、功法等文化所吸引,但當真正接觸幾千年積淀的傳統宗教時,就有了很多、很深、很真切的認識。
在具體的宮觀(任何一個合法合格的宗教場所),我認為持守戒律是第一前提。
首先要嚴格自我約束,端正信仰風尚;然后合理作息,有規律地按科范進行宗教生活,體驗宗教(廟觀過日子)。遵守清規戒律最關鍵的是個人修養,為人做事方式、待人接物的方法,都要符合自己的宗教規范和戒律。不知、不熟可以學習和體悟,反感的、不愿意參與的也要應付和正確對待、以至適應和遵守。
修道就是要提高修養、修練自身,要守住清靜心態,想和做的事都要是道教戒律和修煉允許和有利的,然后按道教派生的各種住廟制度,也就是現代單位的各種規章,吸收古人的修煉時間,結合現代生活作息時間,去體驗宗教生活。
如果效仿古人修道,那十二時辰都不可須夷離道,靜坐,不外想,不多想,更不想非份之想,這樣自然就能經受戒律的約束。相反我們的宮觀管理制度不嚴,日常作息時間不規范,八小時以外有人外出胡作非為,破壞教規、戒律,影響自身形象和宮觀名譽。好的榜樣和正能量是這樣的:早晨早起練功,清理、早課,上班殿堂值班服務祖師香火,接待香客游人,解答客人相關問題,空閑時間看書,寫字、練功,念經、乃至打坐,完成日常事務,晚上學習、看書和打坐,再休息睡覺。
早上要上早課(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教的早課告誡修道人:“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早課經文的意義就是提醒自己按祖師示訓,對照修行。晚課則有消災禳災、超度亡靈等功德。教徒必做的這些功課就是修行最基礎的標準,一個連早晚功課都不做的道人和宮觀都不是好的宗教類。
既然是有信仰,就有敬畏心,敬天敬地敬人民,敬畏教戒、敬畏祖師,敬畏尊長,也就是經文上的“恭敬一切”。也許宗教會有恐懼感,古代宗教用恐懼來威嚇是其教化作用的一種,而實質上是教人持守戒律。用現代生活的說法就是,清規戒律是宗教的紅線,法規法律是國家的紅線,任何紅線都不能越過。
只要堅持日常的修煉方式,按時做功課,時常靜心冥坐,體悟道教思想和修煉原理,每天念經拜懺清除罪孽,同時為眾人排憂解惑,在合法的場所里做好日常服務性工作,我們的會長、住持、監院、當家就能以身示范、正人者先正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學習經典、純正信仰,起到引領作用,樹立法治意識,強調以戒為師,從嚴治教,把好入教進人關。探索建立符合當代實際的清規戒律,建立自我監督機制,增強自我約束能力。要按照國家法規規章,遵循道教儀范戒律,既做到依法依規辦事,又做到如法如儀活動。言傳身教地弘法闡教。
教制規范,可惜保障不健全
保持和傳承淳樸的道貌道風,按道教儀范持修的道風,是體現我們道風的基礎和關鍵。按道教戒律和當代道德規范修持的為道品格,是道風展現的突出形式。當代恢復宗教活動后的三、四十年,良莠不齊的傳承在當代有惡性循環之象,因此老一輩修行人的示范和引領很重要。道教界缺少長期持守戒律、合格按科范行道的道教人才,這個問題當代一直未能解決好。傳承不夠嚴謹,管理不細致不規范,高層領袖人物表率也不足堪楷,加上培養不足和流失嚴重,還有不同師承之間的團結及關系問題,都直接影響道教風氣和形象,進而影響道教的弘揚和發展。加之由于道教正一散居道士的管理有難度,以至新出現了民俗宗教、以及個體行道的江湖道士的問題,這樣使我們的道風在教制、戒規方面往往是一個空殼。
在市場經濟下,由于道教管理體制和全真道士儀范及修持不健全,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重視了名山道場、旅游道場、香火道場,綜合經營道場與特色道場,卻忽視了持修道場、戒律清修道場的建設。
旅游道教如火如荼(資料圖 圖源網絡)
當然有大家眾所周知的問題:道場文化活動與商業操作有聯系;道教組織在自己的教義思想、神仙體系、教制機構、叢林制度、組織管理方面都沒有統一的模式,清規戒律也是不古不新,既不是古代傳承嚴格的清規,也不是現在單位(公司)的紀律制度,約束力不強,懲罰度不嚴;屬地管理的體例地方性、隨意性過強,地方協會機構政府化、管理人員官僚化,導致有些道觀、協會虛有其表,這些應以真正道士為主的活動場所和協會,道士精神和教戒都難發揮真正的作用;有的基層道士忽視修煉,重視科儀與道術,持守戒律不足,松散自由有余。
好在道教優勢是關心一線的民眾,在中國老百姓心中,道教教義思想深入,但形式上無章法。道教有既實際、又簡單能用的,極具功利性的“法”和“術”。但過份功利化后被騙子利用,或者說,這些道術沒有“德”支撐,戒律的約束以及修煉的功底是不可能有好的道術顯現的,當前存在魚目混珠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面臨改革開放的浪潮與市場經濟的沖擊,道教界在近三十年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縱向比較是進步的、成績是明顯的,但橫向一看,我們是弱勢群體。
我們感受到的是大環境之下的壓力和危機感,自身的從教人數、人員素質、人才的水平、弘教的方式和規模等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自省。在開放和市場運作的杠桿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腐蝕我們的肌體,影響我們的道風、道教教制面臨嚴峻的挑戰,道教界少數人追名逐利,信仰淡化,戒律松弛。
在組織建設方面,一些宮觀疏于管理,財務制度、人事制度不健全,個別道士紀律渙散,違法亂紀,這些都極大地損害了道教的形象和聲譽。我們感嘆社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等的同時,我們也要反省自己的清規戒律遵守的問題,我們道觀的管理和制度問題。
我們“不差錢”,“差道德”
法律是強制性約束,道德是弱柔性、內行的精神支撐,宗教是敬畏和感恩的教化,政治導向、人文教育、社會影響等集約而潛移默化造成了當下的不同“信仰”。我們的社會急切追求物質與經濟發展,同時忽略了對基本價值觀的教育與培養,特別是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做人的價值與意義,我們“不差錢”,“差道德”。
道德的滑坡,誠信缺失,沒有法律之外的敬畏心,丟掉了古人講究仁、義、禮、智、信,以及忠恕和孝道。我們的古人偶爾還信點兒鬼神,做了壞事怕遭報應。這些真正的內涵被忽略,造成了國人的精神信仰空虛蒼白,精神領域貧乏,拼命追求物質財富,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規范宮觀管理(資料圖 圖源網絡)
看到“被承包”、“被經營”、借教斂財等亂象,我們痛心疾首。我們要抵制商業化影響,規范道教宮觀管理。我們要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樹立道教清靜莊嚴形象。法律真正在保護合法,但一些相關部門在制止非法宗教活動上不力,打擊用宗教進行犯罪活動力度也不夠。要對合法的定位清楚,教內對違反教規的行為,要協同政府相關部門建立相應的懲戒制度,切實改變有規不循、違規不罰的狀況。
我們要正確把握國法與教規的關系,把愛國與愛教真正有機結合起來。道教事業健康發展面臨新的考驗,我們能不能持守戒規,就關系到道風正不正的問題。我們要鼓勵道教教職人員排除名利誘惑,潛心學經,注重修行,以內在證悟推動實修風尚,以良好的道風道貌、嚴格的宗教操守贏得信教群眾的信任;引導教徒和信眾,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維護國法的權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觸碰;協同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要依法行教弘法,不斷提高自我管理的制度化水平。
當代道教界人士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開展宗教活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法抵制各種非法違法活動;同時也建議國家機器對非法、違法的活動要打擊、制止、嚴肅處理,純潔隊伍,深化道教思想與當代進步思想和先進文化建設,加強宗教教規制度建設和實施,堅定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和健康發展的道路。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劉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