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魏王弼注四十六至四十九章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shù):次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nèi)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nèi),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zhí)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四十八章
為學(xué)日益,
務(wù)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xí)。
為道日損。
務(wù)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統(tǒng)本也。
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各用聰明。
圣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兄也。夫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yīng)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不信應(yīng)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yīng)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綱,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圣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yīng)?無避無應(yīng),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