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的妙峰山廟會 香火到底有多鼎盛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文/張興發
本文試通過介紹北京妙峰山廟會,告訴大家當代北京廟會習俗的狀況。
北京妙峰山廟會(資料圖 圖源網絡)
“平安會”的由來
妙峰山廟會開始于明代,因人們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崇奉碧霞元君而形成。元明時在妙峰山東南數里有座仰山寺,農歷四月廟中有藥王廟會,京城香客多來參加。后來他們見妙峰山蓮花峰建有“天仙”小廟,認為是泰山娘娘,也來祭拜,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當地村民在廟內舉辦的“平安會”,農歷的四月初一至二十八,外來香客到廟中拜泰山娘娘。
明清之際道士住持天仙廟,改廟期為四月初一至十八。康熙時由僧人住持天仙廟,改廟期為四月初一至十五。從清代康熙年間起,妙峰山娘娘廟廟會香火日盛,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妙峰山每屬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輳,車馬喧鬧,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香火實可甲于天下矣。”前來參加廟會的香客和游人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各市縣,以及遠自海外各國,成為北京歷史上規模較大,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宗教習俗和旅游活動之一。
妙峰山廟會香火興盛300多年
舊時,從每年農歷的四月初一開始,北京城西部各門:德勝、西直、阜成、西便、廣安、右安門出發的頭一批香客率先到達妙峰山金頂。此后的10多天中,在各條香道上人流如潮。通常頭一天出發,當晚趕到山道起點三家店、北安省等村的香客,第二天爬山登頂。第3天返回城里。清代中期以前,香客朝山大多步行,部分人乘大車或騎馬。
廟會現場(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末陸續出現人力車、汽車、火車,很多人選擇坐車。也有的人騎自行車前往。上山的香客除了步行外,還有人雇騎驢或坐鄉民抬的便山轎,俗稱“爬山虎”。有的人將自己的物品交給鄉民背,俗稱“山背子”,又稱“荊條簍”,自己空手步行。妙峰山廟會香火興盛300多年,由此形成了各種許愿方式、過會、朝頂進香等濃厚的香道習俗。
香客登山許愿的方式
舊時妙峰山有句俗語:“神前一炷香幾叩首,便可了卻心愿。”有些朝山的香客為了許愿,表示虔誠,采用了種種自我考驗的方式登山許愿。
滾方磚
有人依次翻動一塊磚,像丈量路程一樣,從山下翻上山。邊拜邊行,有人一步一叩首,或幾步一叩首,從山下磕頭到金頂。
戴銬
有人把自己打扮成犯人,身穿紅色“罪裙”,手腳戴上鐐銬,一步一步,鐵鏈響動。 表示向妙峰娘娘“領罪”,請求寬恕。
背鞍
有人背著一副馬鞍,跪地匍匐爬行,以示莊誠。
懸燈 懸爐
有人雙手左右平舉,各舉十一盞燈或一座香爐。手腕纏塊皮子,以腰間支一根竿子支撐每只手。此種上山難度最大。
此外,還有插耳箭等等上山方式。
香道沿途茶棚,每逢遇到背鞍、鐲銬的香客,就要派人端糖粥到百步以外恭迎,同時4人敲鐘擊磬,通知會眾,還有人帶著茶瓢、茶碗把苦行香客往前送。
妙峰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過會
所謂過會,即成立香會,統一組織整個廟會活動,廟會時舉辦文武會。
成立香會時要舉辦成立儀式,稱為“賀會”。由打算立會的主持人,商請已然成立的香會相熟的會首,代出請帖,聘請各香會會眾一餐。主持人當眾提出新會的名稱,俗稱“會萬兒”。確定新會的地點、性質。為廟會提供服務的項目(文會)或獻演的節目(武會)。新會得到參加會議的各會的承認后,就可以公開活動,并在會旗的那根飄帶上,一根寫上賀會(相當于國與國之間外交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香會名單,另一根寫本會會萬兒及成立時間,同時在城里大街小巷張貼“會啟”,告知舉辦廟會的時間與地點及舉辦內容。
文武會
妙峰山廟會期間,有文武會。文會起源于清代初期,是一些香客主動為廟會和香客提供義務服務的廟會組織。主要有:
粥茶棚會。負責提供粥、茶供香客及行人免費飲用。各香道及娘娘頂共有茶棚90座左右,如“回香亭義興萬緣茶棚”。
縫綻會。向香客義務修補鞋靴,如“三岔澗萬壽無疆縫綻老會茶棚”。
獻鹽會。備有大量食鹽,施舍給各粥茶棚使用,如永年志善獻鹽圣會。
拜席會。備有大量新蘆席,施舍給茶棚,供搭棚或鋪地供香客暫睡,如護國寺的西口公議拜席會。
巧爐會。為各茶棚修補碗盆陶瓷器,如正陽門外大街山澗三盛店公議學善巧爐會。
茶葉會。為茶棚施舍茶葉,如右安門內高廟村秉心如意茶葉會。 盤香會。備有大量香盤和盤香,在茶棚內懸掛燃燒,如子孫萬代誠獻粥茶盤香圣會。
燃燈會。為香道提供路燈或為茶棚、香客夜行提供燈籠、蠟燭,如老南道桃園義善汽燈圣會 。
膏藥會。如義合豪藥老會。
暑藥會。如萬年長青甲子懸燈靈丹圣會。
繩絡欄桿會。負責在木板橋上架設鐵欄,在板下設置護網,稱永佑平安欄桿繩絡會茶棚。
修道會。負責維修道路,如普興萬緣凈道圣會。
此外,文會還有拖饅頭會、獻桌會、獻茶勺會、獻拜墊會、獻鮮果會、獻佛花會、獻香燭會、 獻蔬會、獻鮮花會、裱糊神堂會、獻鞭炮會、抖塵會、獻袍會、白紙會、惜紙會等,總數在五六百以上,大多數在廟會期間沿香道為香客提供若干服務,其余的則往返于朝頂的路途上,因大多數服務地點都在茶棚和廟觀內,所以有時也稱文會為“坐會”。
武會。又稱花會,以酬神(碧霞元君)為目的,主要內容有:
開路:充當香會隊伍的先鋒,供奉地藏王菩薩為祖師爺。扮演開路角色的會員在行香時要勾怪花臉,披頭散發,赤發,一身黑毛,腰間扎一條皮裙,手執鋼叉。持叉的人手舞鋼叉,讓香眾避開,打開場地及通道。
高蹺:又稱為高腳秧歌、俠客木或轄客木表演。有時10人,有時12人,分為丑鑼、俊鑼、樵翁、漁翁、文扇、武扇、丑鼓、俊鼓小二哥、膏藥、樵夫、農夫等角色,腳蹬2尺8寸長的高蹺,載歌載舞,表演各種曲目。
妙峰山春季廟會展示民俗絕活(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中幡:又稱神幡或大執事。指舉行擲幡的表演。
舞獅:分為太獅、少獅、五獅、九獅等種類,又分為文獅、武獅兩個流派,象征娘娘廟前的兩旁蹲守的大石獅。
雙石: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一位壯漢躺在地上,雙手舉石,若干人站在石上,表演疊羅漢;一種是雙石繞杠,或飛或旋轉,在前胸、后背、雙肩、兩臂、脖子間飛旋。
擲子:指表演鐵鏈子系著的石鎖,象征娘娘廟門上的門鎖。
吵子:演奏大小銅鑼、鐃、鈸、嗩吶等樂器。
扛箱:在香會中被視為向妙峰娘娘交納“錢糧”即香燭等供禮的納糧箱。當時八人抬箱,后面跟著一名“扛箱官”,扮成官員,身穿大紅官袍,頭戴圓翅紗帽,嘴邊有短須,騎在一根竹竿上,頭頂張著大官傘。
此外,武會還有杠子、花壇、天平、挎鼓等表演。
朝頂進香
朝頂進香分為春香、秋香、進香、回香、頭香、順香、寄香、香池等。
春香就是農歷四月的廟會活動,香客來得特別多,熱鬧非凡。 秋香為農歷的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是京西山鄉秋社廟會,有“祭麻谷”和“饋月餅”的活動。
進香一般指團體進香活動。由澗溝村登山的香會,必須先在途中報號。會眾隨會首(把兒頭,正名都管,念為“都官”)入靈官殿院內。由會首率眾肅立,并由會首朗聲自報本會朝頂敬神心意,然后舉行上供、焚表、獻技等宗教儀式。
回香是一般香客在臨下山前,到回香閣焚香,自此至返家,均可稱為回香。香會回香必須由會首率領,集體在回香亭焚香禮拜,再回到娘娘廟向廟主答謝,稱為謝山。
頭香指廟會時開廟后燒的頭一炷香,被視為大吉大利、大富大貴的意思。
順香是路途遙遠不能親自到山上燒香的香客,向妙峰山方向望山遙拜,如此了卻一年心愿。
寄香是請別人幫助攜帶香到妙峰山敬香。
香池是供普通香客及香會敬香的地方,時有投擲香燭、“元寶”、香牌等活動。
妙峰山廟會興盛了300多年,為京城香燭、絨花、布廠鞋店、車馬行等眾多行業帶來了紅火的生意。妙峰山附近村民為香客游人提供勞動服務,出售土特產,獲得利益,猶如秋收一樣,所以也稱妙峰山廟會為廟秋。
廟會現場(資料圖 圖源網絡)
妙峰山廟會大事記
1920年5月22日,妙峰山廟會期間,北京梨園界的表演家捐款新修了喜神殿。武生泰斗楊水樓、四大須生之一余淑巖、四大名旦程硯秋、尚小云、著名老生孫菊仙、王又崖、名旦田桂鳳、陳德林在妙峰山同臺獻藝,演出曲目20場。
1925年,以顧頡剛、孫伏園等為代表的北京大學民俗專家學者到妙峰山考察廟會習俗,開創了中國民俗學。
1928年,顧頡剛等撰著的《妙峰山》一書出版,書中詳細介紹了妙峰山歷史及廟會習俗,使妙峰山娘娘廟由此獲得了“中國民俗學發祥地”的殊榮。
1929年5月,由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組成的“一八妙峰山進香調查團”,對妙峰山的民間習俗作了進一步的考察。
1957年5月,陳毅元帥在郭沫若等同志的陪同下,視察了妙峰山。
1981年,妙峰山娘娘廟被定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修葺一新的妙峰山娘娘廟恢復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屆廟會,許多優良的廟會習俗又開始流傳。
1995年5月,中國首屆民俗研討會在妙峰山召開,主題是“妙峰山—二十一世紀的民俗流變”。
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吳效群博士論文《北京的香會組織與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出版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陶然)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張興發。)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