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螳螂拳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11-22 瀏覽次數:次
沈陽螳螂拳形成于上世紀30年代,由傳統武術一代宗師王慶齋創建、傳承并發展至今。螳螂拳以中國傳統哲學和兵法為理論基礎,通過武術修煉,達到傳承傳統文化,修心、養生的功用。4月7日,記者從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這項極具地方特色的絕活已入選了第四批沈陽市級“非遺”名錄。 螳螂拳最早應用于軍事 螳螂拳最早應用于軍事,在兵法《六韜•軍用》中曾兩次提到“螳螂武士”,后來逐漸發展影響并滲透到民間武術中。民間螳螂拳起源于梁武帝時,由茅山丹士王朗所創。清光緒年間,有“螳螂快手”之譽的螳螂拳重要傳承人李之箭得異人傳授螳螂拳絕技,并將其在民間發揚光大。 沈陽螳螂拳代表人王慶齋生于1906年,自幼酷愛武術,9歲拜師習武,16歲開始學習螳螂拳。上世紀30年代拜著名少林螳螂拳大師習練名震武林的少林螳螂拳、青萍劍、羅氏斷門槍三大絕技。1937年開始,在東塔和西塔開設拳房,最后在皇姑區后地胡同建立武館,培養弟子達數千人。
名字源于螳螂身形及其思維 螳螂拳是象形拳,取螳螂之形及其奮擊的思維。螳螂拳法敏捷,招數巧妙,絕處逢生。拳法主要套路包括崩補、攔截、白猿偷桃、白猿孝母、螳螂總批、少林羅漢螳螂拳等。螳螂拳以中國傳統哲學和兵法為理論基礎,通過武術修煉,達到傳承傳統文化,修心、養生、健體、技擊的作用,同時還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理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傳承了上千年歷史的螳螂拳,在沈陽地區流傳已有百年歷史,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武術,不僅在東北地區,乃至在全國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武術傳人。練習螳螂拳不僅是提高體質的一項重要手段,同時通過對其修煉,還使人能得到傳統哲學思想和兵法理論的滋養,從中獲取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武術家老齡化面臨失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沈陽市的螳螂拳練習者們,每年都聚集一次研討螳螂拳的發展問題,利用公園等場地,開展教學活動,培養了一批批傳統武術愛好者,并組織參加省和全國的傳統武術比賽、交流。螳螂拳的傳人還將傳統武術套路制作成光盤,對螳螂拳古拳譜進行發掘、整理、傳承。 由于受傳統武術傳承的局限,以及對武德和體、智的苛刻要求,目前掌握螳螂拳全部內容的,只有王慶齋的女兒王淑萍及其徒弟連金山等幾位老武術家。隨著這些老武術家年事漸高,傳統武術傳承面臨失傳的危險。另外,由于傳統武術訓練比較苦、枯燥,加之現代體育、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年輕人對傳統武術的興趣不大,不愿意學習,所以選拔新的傳承人有很大的難度,沈陽螳螂拳目前在保護、傳承和發展上已迫在眉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武當真傳真武祖師功
下一篇:尚派形意拳——虎形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