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鷂子拳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7-01 瀏覽次數:次
鷂子拳又名“囮禽拳”,是一套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早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就有所記載,其套路中的許多招勢在《拳經三十二勢》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此拳系天津興順鏢師張午亭于清朝末年傳于陳曉東先生(1870-1934年),經曉東先生數十年苦心磨礪,秘傳至今,雖歷經百年不失其古樸原始的風貌特色。
鷂子拳在結構上緊湊連貫,勢勢相承,環環相扣,一招一勢極重攻防。在技法上講究乘勢借力,避實擊虛,柔化剛發,閃驚巧取。多擒拿跌打、反筋背骨之術,應敵時或哄或誘,或探或打,或拿或跌,或牽或采,或擠或靠。其法虛虛實實誘哄相兼。演練起來輕靈奔放,緩疾相間,閃展騰挪,縱橫馳騁,疾如鷂子撲食,緩如游鷹翔天,特別有利于身眼手步的訓練。
鷂子拳又分天地兩盤,天盤舒展灑脫,輕捷凌厲,側重于步法的訓練,其技法特別適宜于群體大戰。地盤身法嚴謹,結構連貫,注重吞吐擰裹,粘連擠化,多擒拿跌打之術,特別適宜于近身短打。
松溪鷂子拳(地盤)動作名稱
第一段
1、預備式2、起勢3、探手4、回坐
5、右太極掌6、左太極掌7、解索手8、邊步探手
9、絞步翻打10、上步捧手11、上步朝陽
第二段
12、回身探手13、穿林14、脫靴15、騎龍
16、絞護勢17、云手18、撩陰腿19、撇手
20、跨馬腿21、后登腿22、落步牽掛23、探海跌
第三段
24、脫靴25、勾腿跌26、落地繃彈腿27、回身擒拿
28、上步拈肘29、上兩步單舉30、回身擒拿31、上步拈肘
32、上步單舉33、上步朝陽34、跨虎勢35、走馬回頭
36、背樁37、上步箭手38、上步叉肘朝陽
第四段
39、回身臥牛40、剔手41、上步臥牛42、臥牛雙倒
43、金龍合口44、上步中四平45、回身臥牛剔手46、上步臥牛
47、臥牛雙倒48、左右迎送手49、探手50、上步朝陽
第五段
51、轉轉朝陽52、左太極掌53、邊步左探手54、左撤退
55、邊步右探手56、穿袖腿57、倒靸步58、邊步左探手
59、絞步右插手60、上步左插手61、回身右插手62、單鞭倒頭
63、撲食
第六段
64、轉身披掛65、撩陰腿66、絞護勢67、回身披掛
68、上步鏟手69、跨虎勢70、勾腿跌71、絞步左翻鏟
72、右翻鏟73、憑肘跌74、上步穿肩跌75、交叉手
76、展翅77、收勢
松溪鷂子拳(天盤)動作名稱
第一段
1、預備勢2、起勢3、探手4、回坐
5、走馬回頭6、回身探手7、上步朝陽8、轉轉朝陽
9、九纏身一10、九纏身二11、回身探手12、上步朝陽
13、轉轉朝陽14、九纏身三15、九纏身四16、回身探手
17、上步朝陽18、轉轉朝陽19、九纏身五20、九纏身六
21、回身探手22、上步朝陽23、轉轉朝陽24、九纏身七
25、九纏身八
第二段
26、邊步探手27、脫靴28、捧腿29、上步捧手
30、上步朝陽31、回身披掛32、上步肘33、上步捧手
34、上步扭拿手35、邊步右探拳36、上步連珠炮37、邊步左探拳
38、上步連珠炮
第三段
39、右大撤退40、左探手41、左撤退42、右探手
43、三步乘風44、上步捧手45、左大撤退46、右探手
47、右撤退48、三步乘風49、上步捧手
第四段
50、回身探手51、回坐52、邊步左探手53、左撤退
54、右五步大乘風55、回頭五步大乘風56、回身探手57、回坐
58、邊步右探手59、右撤退60、左五步大乘風61、回頭五步大乘風第五段
62、五步小乘風63、回身五步小乘風64、探手65、交叉手
66、展翅67、收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