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百問全集
欄目分類:太極八卦 發布日期:2017-08-12 瀏覽次數:次
(30)老拳師為什么常用“說手”來形容教拳?這里的
“手”代表功夫嗎?
答:在太極拳中, “手”既有“手法”之意,也是功夫的
代名詞。因為手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手巧標志著人的智慧。手
的功能和結構也很復雜,它和全身都有關系。因此用“說手”
來形容教拳,是非常形象和精練的說法,它代表了整個套路和
推手過程的“眼、手、身、法、步”。
(3 1)何謂“手型”?何謂“手法"?二者之間有何關聯?
答:手型是指在套路和技擊中手的“型狀”,如陰掌、陽
掌、半陰半陽掌、鉤、拳、指等。手法是指手的各種勁法和運
化。手法包括了手型。有時手法則等同于拳法,是個大概念。
(32)武術中常說“腳為根”,卻很少說“步為根",是表
述習慣還是兩者確有區別?
答: “其根在腳”是太極拳的重要說法和基本理念,它主
要強調下實上虛,腳不亂動的問題。另外,腳是全身的根節,
但它又是下肢的稍節,要了解全身的“根中稍"是很重要的。
步在武術中專指各種步法如“馬、弓、虛、歇、獨立"等。二
者在武術中的概念上是有區別的,在表述上形容“腳為根”是
準確的。 “其根在腳”學問很深,腳底穴位多達60余個,同
時腳有26塊骨頭,1 9塊肌肉,33個關節,50多條韌帶,50
萬條血管,4萬多個汗腺,拳諺云: “功夫全在腳下”,不無
道理。因此對“腳為根”應專門加以研究o
(33)武術術語中的“眼手身法步",是“眼、手、身、
法、步’,還是“眼、手、身法、步”?這句話中的“法"如
何理解?
答:可做不同的理解,答案不是絕對的。但我傾向于
“手、眼、身法、步"。其中身法主要是指松肩墜肘、松胯提
膝、含胸拔背、豎腰立頂等。其他有也應該有法,例如手法、
眼法、步法等。這句話重點在“法",民間的表述習慣是五字
連用: “眼手身法步",我們遵從習慣。
(34)太極拳強調腰,腰屬于身型還是屬于身法?
答:腰既屬于身型,又屬于身法,同時又超越了二者。拳
論講: “腰為主宰", “腰為纛,氣為旗", “刻刻留意在腰
間”、 “命意源頭在腰隙”。請發揮想像力,把腰想得多重要
都不為過。
(35)習練太極拳前,需要做一些準備活動進行“熱身”和
其他輔助運動嗎?
答:一般不需要。因為太極拳不是太劇烈的運動,同時它
自身的慢練就具有了“熱身”的功能。如果參加比賽和推手,
則可以做一些伸筋拔骨的練習。
(36)為什么有人練太極拳時膝蓋疼?怎么預防?
答:練功傷膝關節是一個問題,首先應該了解膝所處的位
置,它是下肢的中節,幾乎要吃全身的壓力,膝關節是比較復
雜的:關節的前面是鞍狀關節,而后面又是球窩關節,這樣才
構成膝關節動作的特點,膝關節前有一個臏骨,又形成了既是
活動又是保護的作用;同時膝關節面中間又有一對軟骨半月組
織,既是使關節面適當活動也是產生彈力即和椎間盤一樣的作
用。所以膝關節不宜過度彎曲和用力,這就要在練功時加以注
意。很多運動員膝關節受傷一是因為片面地追求動作的難度,
二是動作編排(指競賽套路)不夠規范,三是沒有掌握太極拳
的精髓,沒有做到帶功行拳, “氣遍周身不稍帶”。
(37)是“虛靈頂勁”還是“虛領頂勁"
答:這個問題有過爭論,一字之差,導致不同的理解。字
面意思“靈"是靈活、靈感,機靈、靈動; “領"是引領、提
起。在道理上,兩個字都講得通。我個人練功的感受是,頂的
虛領是由視線向前遠視時略高一點,大約在1 5度,然后微收
下頜,使略高的視線平視,這時的感覺是頸部肌肉有松弛感,
對頸椎不產生壓迫,頭頂百會穴的部位有一種虛微領起的感
覺,這樣做符合拳論對頂的其他專門要求,如滿身輕利頂頭
懸,尾閭中正神貫頂等,所以我更傾向于虛領頂勁。
(38)太極拳握拳時是空拳還是實拳?
答:太極拳法用掌較多偶然用拳。拳也叫捶,只有五捶,
而且這五捶并不全是以打擊為主,也有拿法和破對方的來力。
通常是握拳如卷餅,但不要握實、握死。握拳時是以中間的掌
紋為折線,以小指依次向手心(內勞宮穴)并攏,中指尖在內
勞官處,同時拳面要平,手腕也要平,即四指得氣。
(39)習練太極拳為什么要注意經絡、穴位?經絡、穴位是
很虛無的東西,如何注意?
答:經絡學說(含穴位)是我國中醫學的重要內容, 《黃
帝內經》中對經絡有很高的評價: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它是光
子路線,與人的氣場有聯系。中華武道和醫道本是相通的,尤
其是內家功夫,非常重視人體內部的修煉。應該說嚴格按照太
極拳的要領去做,注意內外三合,自然會做到通經活絡的。
(40)經絡與神經是一回事嗎?它們之間有何聯系?
答:不是一回事,一是中醫概念,一是西醫概念。神經在
感覺,經絡在感應。二者的聯系是它們都是一個網絡系統,是
貫穿人體的信息通道,不同的是,一個外在一些,易被感知;
一個內在一些,不易被感知o
(4 1)太極拳有“一片神行"、 “用意不用力”之說,
“神"和“意”是否一回事?
答:太極拳論有“全憑心意用功夫"之說,心也就是神。
這里, “意"與“神”是相關聯的,有先天的“元神" (神)
和后天的“識神" (意)兩種,二者是互相關聯的有機一體。
中國養生學家及著作對“神”有專門論述, “神與形俱,神去
形亡”等。拳論也講三步功夫的高層次是“階及神明",欲達
這個境界,非“全憑心意用功夫”不可,可見,意可通神。
(42)太極拳的“其根在腳”、 “未曾接手足有根”,
“根”是在腳掌還是在腳跟?需要不需要“五趾抓地”。
答: “其根在腳”就可以了, “五趾抓地”在太極拳中似
乎不必要。腳下的支撐點有其不同的意動,即大趾的大敦穴、
腳心的前三分之一處的涌泉穴和足跟部,都各自有他們的意
動,是要有所區別,不能絕對的一概而論。
(43)何謂“天門長開、地門長閉”? “地門”是“地盆"
嗎?
答:天門是指百會穴, “天門長開"有虛靈之意,方能
“神貫頂”。地門是指會陰穴而非指肛部, “地門常閉"是會
陰穴總有微向上的意動,是對丹田的護養和意守,否則丹田氣
必散,而無“氣如車輪"的作用。 “地盆"是指骨盆、骶髂關
節的一個整合作用,使之圓襠、溜臀、活胯。
(44)為什么說“寧挨十手、不挨一肘”?太極拳中有哪些
肘型、肘法7 .
答:這句武術諺語說明了“肘"的厲害,肘是上肢的定位
點,可做走化的策應,也可直接用來擊人。肘型分橫、直;肘
法則有十六種之多。用肘多是以肘尖直接打擊對方的身體,主
要攻擊胸部(例如陳式拳的“穿心肘”),因為胸籠是空的,
而內部心、肝肺等都是重要的器官。
(45)如何理解“人地三尺"?是“氣”人? “意”人?還
是“力”人?
答: “人地三尺”,按王培生老師的講法,人體的自身重
力及內力作用于地,產生反作用力。人的下肢成年以三尺左右
為度,一腳是全身的根節,但在運動時腳又是下肢的稍節,下
肢的根節在胯,根節入地形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鏡相關系,
這是一個意動,但同時也是氣動, “意" “氣”在上、下三尺
使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互動,習拳者可反復揣摩。
(46)如何理解“不同步、十五度"?
答:同步,物理學的定義是指“兩個或多個物體,隨時間
變化過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對關系”之謂。可見它是有一定的
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太極拳運動尤其是太極拳推手的化勁,就
處處體現了這種同步與不同步的關系。月亮與地球是同步,人
造衛星與地球的關系也是同步,二者同步在1 3.5度的夾角。
我們利用1 5度角這個約數,來定位太極推手的不丟不頂和
“化"勁,實質準確的表述是“要同步,十五度"。
(47)何謂“背不圓力不全”? “背"與“腰"是什么關‘
系?
答: “背不圓力不全”是武術諺語,講的是“力由脊
發”。脊即背,背以兩側肩胛骨作為運動的基礎,兩肩胛骨向
外向前運動,則對肩關節形成了支持,才有上肢發力的基礎。
肩胛骨的下緣向與兩側的腰肌相連,這就在生理上把腰部與上
肢聯系上了。腰、背一體組成身之陽(后),腰、胸組成身之
陰(前)。陰陽合和,勁路就順達了。
(48)何謂“襠開一線"? “襠"與“地盆”、 “地門”是
什么關系?
答: “襠開一線"是指腹股溝,即與胯的活動有關,是指
旋胯時與胯端(髂前上緣)要和會陰穴形成一條線之意。襠是
泛指,包含了“地盆”、 “地門"。襠的動作有開襠、掩襠、
提襠、圓襠等,都要注意“襠開一線"。
(49)太極拳對腳的要求很多也很高,如“腳踏中門"、
“如履薄冰”、 “套索"、 “邁步如貓行”等,它們之間是什
么關系?
答: “邁步如貓行", “如履薄冰"是太極拳出腳走位的
神態和狀態,是言其輕靈之意,虛腿出步,關健點在足跟落地
時的意動,像接觸一個圓球。這在身形上就有了如履薄冰的輕
靈。 “腳踏中門"和“套索”則是兩個基本技擊腳法,都是進
圈,一是正進、一是側進。拳者可反復揣摩。
(50)太極拳的“分腳"和“蹬腳"是屬于腳法還是腿法?
與膝打、胯打的關系如何?
。 答: “分腳”也叫翅腳,就好像翅膀,是以足尖踢胸點
肋,擊打部位在胸和肋部,是點擊。而“蹬腳”則是蹬對方的
胯部,是以足跟著力,有蹬踏的作用。二者應該屬于腿法。膝
打有兩個,一是金雞獨立,直接提膝用膝直接頂對方的襠,這
’招盡量避免使用。另一個是用自己的前腿一般是弓步時,用膝
尖用意找對方的前腳的足跟,再用手指向同一個位置,即可發
出整勁。胯打是落胯,由胯端垂直向下,就好像鍘刀下落,切
捶對方腰腿,云手就有此勁路。
(5 1)何謂太極拳的“明勁"、 “暗勁"、 “不用勁"?三
者如何表現及轉換?
答:這是太極拳勁力三步功夫的表現。明勁可以說是以外
形姿勢走出的勁路,以外形動作為主,后面的兩種勁雖也有一
定的動作,但要有內在的功力。暗勁是在接手后運用了自己的
整合勁,通過接觸點把能量送到對方的一定的部位,更講究意
動,是太極拳勁路的較高層次。所謂“不用勁"應該是“練神
還虛”的更高層次的勁路,它可以在不接觸對方的情況下,用
意念借力,把能量反作用于對方相應的部位.o三者的轉換和表
現是隨機的,舍己從人的。
(52)太極拳講“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又說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二者是否矛盾?
答:這是在描述不同的境界和層次,不矛盾。拳論還有一
句話是“全憑心意用功夫",用現代語言講就是“信息規范運
動"。心和意是信息,氣運身是運動,這正是太極拳的科學性
的所在,它們是兩個層次。 “以氣運身”是說身體的硬件要如
何運動,這是運動的物質基礎。 “在意不在氣"是說身心的軟
件要如何運動,即能量(信息)如何整合,這是太極拳運動的
實質。 .
(53)太極拳的“神貫頂"與“氣沉丹田”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二者相輔相成,是個連貫的意動, “氣沉丹
田” (實其下)有助于“神貫頂” (虛其上), “神貫頂”
(虛靈其內)的表現狀態是“氣沉丹田” (實在其外)。關于
這點請認真體悟拳論的完整表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
頂頭懸”。尾閭不中正,是無法“氣沉丹田”的。
(54)經常“氣沉丹田”是否會沉成大肚子?
答: “氣沉丹田"的正確狀態,其腹肌基本是以收縮為
主,所以不會大肚子。而且經常“尾閭中正",會壯腰而減少
腹部的贅肉o
(55)太極拳講分清虛實,不能雙重,但又出現了許多“馬
步.,,的動作(如吳式拳的單鞭、陳式拳的中盤等),如何解
釋?
答:單鞭、中盤等都不是雙重,兩腳表面上是平行的,但
上肢動作的不同也就影響了腳。以“單鞭"為例,右手作鉤是
由外勞宮穴沿小臂和大臂外側到后背,再沿左胯、大腿、小腿
的外側至左腳的外踝下的申脈穴。而左手是掌,由內勞宮沿小
臂大臂內側經胸前再沿右胯及大腿、小腿內側至腳內踝下的照
海穴。兩只腳一在外踝,一在內踝,也就有了左右不同而非雙
重,同時視線與意念一在左手,一在右手,也不是雙重。
(56)如何理解太極拳的“行云流水”?
答:理解成“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云虛而水實。另外
我們知道,人的骨骼肌因其作用不同可以分為緊張肌和趨性肌
兩種,緊張肌多在下肢,而趨性肌多在上肢。趨性肌主要是由
左腦的中樞支配,其動作靈活,并以意動為主。而緊張肌則不
然,它支撐全身重量,以常處于緊張狀態。緊張肌的動靜(信
息)上傳于腦,可使大腦主要是右腦細胞活躍,同時還可使大
腦的血循環更通暢,所以有養腦的作用。為什么有走為“百練
之祖”之說,就是因其有健身健腦的作用。
(57)是“含胸拔背”還是“涵胸拔背”? “含胸”和“拔
背"是否矛盾?
答: “含"和“涵"通用,涵字還有更深層意思,比如說
一個人有涵養。胸腹是上虛下實,也就是空胸實腹之說,另外
還有“空胸緊背"、 “背不圓力不全”之說。胸廓內有非常重
要血液循環和呼吸器官,這也是為什么涵胸空胸的道理。我們
自己的胸前有一個“場”,也就是胸前是空的,上肢多在這個
“場”活動。如果用了這個“涵胸”就與“拔背”不矛盾了。
(58)許多拳種是裹襠,而太極拳是圓襠,從養生角度來看
后者為佳,但從技擊角度來看后者是否不利防身?
答:太極拳不僅是圓襠,還有開襠、掩襠、撕襠、提襠等
多種。襠在骨盆的下面,骨盆是一個拱形結構,兩腿支撐是人
類直立行走后進化的結果。武術中各種步法,都要有襠的變化
和支持。如馬步時是圓襠,弓步時是掩襠,坐步時是提襠等
等。這些襠的變化正是隨著技擊的狀態而變,太極拳好就好在
更全面,將養生和技擊結合起來了。
(59)為什么吳式太極拳的弓步是“川字步"?與通常的弓
步有什么不同的用處?
答:吳式太極拳是中小架子,其兩腳多是平行的步法,好
像“川"字,故得其名。其上步或退步都很自然隨順之意。我
還有個體會就是“川"字也可以立起來,中間一筆是會陰穴上
通百會穴,實腿是長的一筆,虛實隨機變幻,但中定不變,這
比通常的弓步多了些內涵。
(60)“動靜之機”還是“動靜之幾”? “機"和“幾"有
何區別? ‘
答: “幾”字在字典多為名詞,如茶幾。然在老子的“上
善若水故幾于道"和禪家的“研幾窮理”的幾字,都是有苗頭
之意,也是中極之玄, “亦陰亦陽、非陰非陽"。機有機會、
機緣、機鋒之意。二者皆講得通。
(6 1)“立身中正”與“曲中求直”是什么關系?
答: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身法的總的要求,是說的一種
“狀態”; “曲中求直"太極拳勁法的總要求,是說的一種
“神態"。一為體、一為用, “狀態”出“神態"。二者關系
妙不可言,需靠體證o
(62)“八面支撐"與“隨曲就伸”是什么關系?
答: “支撐八面"即: “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
即有后、有內即有外",說的是形態; “隨曲就伸"即: “開
合有度,隨心所欲”,說的是神態。另“八面支撐”是“立身
中正"的必然效果; “隨曲就伸”是“曲中求直"的必然效
果。
(63)孫祿堂講“太極就是一氣、一氣就是太極”,具體指
的是什么?指的是“氣場”? “氣勢"?還是“氣運身"?
答:既指又非指。因為“氣場” “氣勢” “氣運身"仍是
在“物”的層面, “有”的層面。練太極練不出這些,就是連
“物"的層面也未達到。但太極拳遠未僅此,孫祿堂講的“一
氣”,應該指的是“道生一"的境界,即近乎“無”的境界。
完全可以這樣理解: “太極即道、道即太極"。
(64)何謂“步眼"?它是在腳上?兩腳間?還是在腳外的
某點?它有何實用價值?
答: “步眼”有點像圍棋中的“眼”的概念,一塊活棋必
需有兩個眼。步眼是由步法運化來的,也就是要有支撐點、支
撐面、支撐面積和支撐角度的共同作用,是靈活的腳下功夫的
構成要素。 “步眼手法合"是其具體的應用。它是隨機的,因
勢而成、而變,有時在腳上,有時在腳間,有時在腳外。其價
值在推手時比對手多了個“活"根。
(65)武術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之說,但太極拳
為什么較少起腳?尤其是起高腿?
答:應該是“手是兩扇門,全憑腳贏人”。這里的“腳贏
人",不是贏在“拳打腳踢”,而是贏在“起腳半邊空”因此
太極拳慎起腳及高腿。 “手是兩扇門"是指手要粘住,封住對
方,之后經過自身的“由腳而腿而腰"到“形于指”的運化,
達到周身一家、打人如走路的境界。
(66)“手與腳合”,是同側的手腳相合,還是異側的手腳
相合?為什么有時手不是找腳,而是找其他部位?
答: “手與腳合"是外三合的一個要求,基本上是身體左
右交叉相合的。例如左手是實手,則右腳為實腳。反之亦如
是,如“摟膝拗步"。但在“異側相合”的同時,還要注意
“同側相和"。至于有時手不找腳而找其他部位則是為了“中
定" (例如找鼻尖)和技擊(例如找耳門)。
(67)何謂“力不過腕”?與“力達四梢"是否矛盾?
答: “力不過腕"與“力達四梢”二者所講的“力"不是
一個內容,因此并不矛盾。前者指的是外力,上肢要松肩墜
肘,外力只能到腕部,意思是手要靈活;后者指內力而言,主
要是講意到力到,有滲透性。
(68)為什么說“退圈容易進圈難”? “圈”指的是什么?
答: “退圈容易進圈難"的圈是指氣場來說,兩個人一搭
手,即形成了包容兩個人的無形的圈,也就是太極的無級,太
極圖的外圈。這時才有陰與陽和陰陽魚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兩人推手,重心穩定很重要,這是“進圈"的本線,一旦出
圈,就失去了陰陽變化,再進圈就難了。進圈和占圈均需身形
腰頂的運化來占住氣場的空間。
(69)太極拳的“能量"指的是什么?是“意"?是
“氣”?還是“勁”?
答:能量是一個物理上的名詞,指一個物體能做功,這個
物體就具有能量。在太極拳的運動中的太極勁,應該是帶有能
量的。而“氣" “意”是信息規范運動,行氣,氣運身所產生
的太極勁,就是太極拳的能量。
(70)“中土不離位"的“位"指的是部位、穴位、還是位
置? “中土"指的是什么?’
答: “金、木、水、火、土",土為中,太極拳學用八卦
五行來形容拳勢的八門五步。 “中土"即指“進、退、顧、
盼、定”中的“中定"。中土不離位的“位",既指站位(重
心),又指部位(中心),拳諺“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輕松
氣騰然”對“中土不離位"做了很好的說明。
(7 1)“手分虛實",但拳中有的手法同時發力或同時不發
力(如十字手、如封似閉等),這時的虛實如何理解?
答:手的虛實雖然與腳的虛實有關,無論是否同時發力,
內在還是分陰陽(虛實)的,如“十字手”和“如封似閉",
是雙手同時動作,但還是有區別的。十字手的前手手腕是大指
向后而后手是小指向前,前手大指向內走的是手背,而后手是
小指側的神門穴向前,則是走手心,內勞宮。因此兩支手也有
陰陽與虛實之分。如封似閉是兩手心向后,同時向外分,但此
時下肢就是有虛實之分,因此右腿是實腿則左手在手背部有
意,為實,而右手在手心有意也就是內勞宮,則是虛。這樣再
做下面動作時兩手就以不同的方向分開。
(72)許多人練拳數載仍不“懂勁”,懂勁的標志是什么?
求懂勁是否一定要經過推手?
答: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就是練拳一個必經的過程。
這里有兩個必要條件,一要招熟,二要開悟。招熟的標志是,
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熟能生巧、生巧就是開悟。推手是
太極拳不可或缺的內容,不推手就是紙上談兵。
(73)何謂“聽勁"?怎樣訓練聽勁?遇到不聽勁(蠻力)
的怎么辦?
答: “聽勁"是“懂勁”的前提,在太極拳和太極推手技
擊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的功夫。 “聽”就是
感覺和反應,心平氣靜,不急不躁,才能正確的感覺對方的勁
路并做出正確的反應。聽勁功夫出來了,不怕對方用蠻力,引
進落空即可。
(74)通常的“左右對稱"可以理解,但您提出了“左右不
對稱”的理論,如何理解?
答:人體表面是對稱,但又不完全對稱,如左右腳,一般
是左腳大于右腳,功能上右腳主運動,左腳主穩定。太極拳是
辯證思維,注意到了這種既對稱,又不對稱,既平衡又不平衡
的現象,并以中定加以協調。
(75)有人提出“中指”領勁、也有提出“食指”或“無名
指"領勁的,但您提出“五指有主攻,以火指為首”的觀點,
如何理解?
答:人的五個手指是有其不同的功用和指向,各司其職。
如二指(食指)是與視線有關,比如要用手指指外界事物,一
般都是用二指去指;四指(無名指)氣感明顯,便于集中意
念;握拳時則中指不能放出,而是回收找自己的手心(內勞宮
穴)再找肘尖;小指主旋連掌緣、大指指根與腕相連,因此腕
關節的活動是偏重于大指根部,這也是生理解剖上的結構特
點。技擊時,大指是“大哥",指揮余四指,這樣在手法上才
會勁路順達。
(76)怎樣理解“零點概念”?
答: “零點概念”指人體三維空間的垂直軸、矢狀軸和額
狀軸,三軸的交叉點的運化。零點主上下左右前后動作的協
調。理論上講的“道”、 “無極"及禪家的“窮理和研幾"、
“理和幾”,都是“零點概念”中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個概念
尚待完善。
(77)如何理解太極拳的“舍己從人”?
答: “舍己從人”是太極拳的技擊理念和太極推手訓練的
基本要求,也是知己知彼的高深功夫境界。太極推手的“化拿
發打", “化"是化開對方的“勁”,或對方的“意”,
“拿”是拿對方的根, “發”是將對方的重心發出體外,
“打”是打對方的重力點。不難看出都是以對方為主,如果不
了解和不順隨對方,就無法運用自己的勁路。簡單說舍己從人
就是這個道理。
(78)武術中的“先下手為強"與太極拳的“后發先至"不
矛盾嗎?
答:二者表述的不是一個境界的內容,前者言“招’’,后
者言“理",故不矛盾。拳論有“彼不動己不動,彼未動己先
動"之說,這是一個“后者先"的境界,彼是外動,我是內
動,、因此才能“后發先至"。
(79)武諺中的“一力降十會"與太極拳的“一巧破千斤”
是否矛盾?
答: “一力降十會”在武術上確實有,這個力是指扎扎實
實的功力,樸素無華、不尚機巧,也就是“巧拿不如笨打”。
應該說這與先天的體力體能也不無關系。而“一巧破千斤”,
則不完全是或完全不是先天的體力體能了,這是知己知彼借力
打力功夫,可以說進入了武學的藝術境界。這二者的指向不
l司,互相依托,因此也不矛盾。
(80)在太極拳的習練中,您投出了“在己無居”、 “身
知"、 “心知"等概念,如何理解?
答: “在己無居”是莊子的一句話,即物來則應,應而不
藏,是指追求氣勢坦蕩,應物自然的境界。而“身知"和“心
知",也就是體悟和心悟的意思,是悟而后知,悟知合一,
“拳禪一如"。
(8 1)行拳時有人強調“意守命門",有人則強調“氣沉丹
田",二者是否相沖突?
答:這個問題可參考王培生老師的一句話: “命門吸丹田
和命門催丹田,就好像拉風箱似的"。這正好說明, “意守命
門"與“氣沉丹田"是不矛盾的,而且是有聯系的。拳論中有
“腹內輕松氣騰然”和“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也是在說丹
田與命門的關系,二者同在人體之中位,以維持人體的穩定平
衡。
(82)“氣沉丹田"是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
答:氣沉丹田與呼吸的方法沒有直接關系,它是“導引”
而非“吐納"。我們在人體肌肉訓練中提到,腹部肌肉是維持
人體體位的重要的大肌群。腹部肌肉的八塊腹肌,不只是單純
的收縮,而是要運化,為了全身體位的平衡,也就是“腰如車
軸、氣如車輪”的意思,這也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導引。我
不主張硬性規定在具體動作中哪里是“呼”哪里是“吸",而
是主張自然呼吸。
(83)通常而言,重心低容易穩固,但高手在太極拳推手中
并不降低重心,這是為什么?
答:重心與姿勢有關(這是外在的),通常姿勢的高低決
定了重心的高低。同時,重心還與氣息有關(這是內在的)氣
在腰腹肯定比氣在胸背要重心低些。高手在推手時始終處于
“氣沉丹田”的中定狀態,故無需靠降低姿勢來穩固重心。
(84)丹田有上、中、下之說。現有三問:一、丹田是否確
有?二、具體部位在哪里?三、實際作用是什么?
答:前三田后三關是經絡運動的“小周天"的功課,可見
丹田確有。具體部位在哪兒,其說有異,但大同小異。丹田是
個區域,上丹田在頭頂百會處,主藏神;中丹田在腰腹命門
間,主藏氣;下丹田在襠下會陰處,主藏精。武功的修煉可以
涵養人的精、氣、神,這是共認的事實。
(85)如何理解太極拳推手應用中的“物理定位”和“邏輯
定位"問題?
答:拳架和推手,都有個定位的問題。一個人必然在一定
的方位中活動,并隨時都要有所改變。前進、后退、左顧、右
盼、中定,四正、四隅等皆是定位,八方線也是定位。我們可
以說它是“物理定位"。進一步講陰陽、虛實、動靜等則是定
位的內涵。
邏輯定位,顧名思義它要符合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
性,通過“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通過對
行拳走架和推手技擊的定格定位,找到動作轉換,互動間的因
果關系和內在規律,通過“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表現,去
體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86)何謂“扇區”?何謂“鏡相"?如何在推手中運用?
答:扇區是進行邏輯定位的思考時所引用的電腦磁盤的一
個概念。人的周圍應是360度的圓周,我們以每1 5度角作為
一個單位(為什么l 5度,前面有過論述,即同步的問題),
推手時通過運化,把對方放到自己力控扇區的相鄰或相關的扇
區,便可以柔克剛。
“鏡相"就是根據照鏡子的原理,相對而相反。用于推
手,就是想象己是對方的投影,對手是己的投影,己的意念就
是光源,動力就是光波,將對手罩住進行“化拿發打"。這是
針對自我開發右腦的方法。這要悟。
. (87)太極拳與書法、圍棋同理,能否具體說明哪些道理相
同?
答: “拳如書道",指的是拳法、書法同理。好的書法講
究行氣,講究字的連貫,要有筆力,講究謀篇布局、整體效果
等等,太極拳也如是。如云手的右手為鉤,就像書法中寶蓋的
回鉤,在書法講叫“如鳥視胸”,很形象;書法有永字八法,
太極拳也有八法;書法有回鋒、藏鋒、中鋒,‘太極拳有回旋、
蓄勁、中定;書法有“人木三分”,“離紙一寸”之說,太極拳
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之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者皆為博大精深之藝術)。圍棋之道的大局觀、氣勢、擠
讓,避實就虛,形左實右,忽隱忽現等,有很多正是太極推手
的直接體現,明白了這些道理,有助于我們在練拳時體現出優
雅的大家風范。
(88)所說的太極拳的“數中有術、術中有數"指的是什么?
答:關于數術,是這樣理解的:數是一個事物實具的、邏
輯的、整體的和發展的狀況,術是方式方法。二者一是宏觀
的,一是微觀的;一是表象的,一是抽象的。太極拳中也處處
含有這種宏觀與微觀,具體與抽象,如“心”、“意"、“氣"、
“勁”、“招”的體現及“處處有虛實,全身、總體一虛實”等
等。另外,拳論與傳統哲學的關系,拳理與民族性格,民族智
慧的關系等等,這些都不是幾句話,幾篇文章甚至是幾本書所
能說清的。
(89)習練太極拳和開發大腦有什么關系?
答:這個問題也很大,因為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到
現在對自身大腦的開發和應用,只在5%左右,因此對大腦開
發的潛力非常大。腦分左右,左腦和右腦由“胼胝體”連接起
來。左腦功能足以維護人的平時生存活動,但重要的事情就要
由右腦來支配。右腦有創造性、直覺能力和認識圖像的功能,
這些功能已通過實驗得到證明。同時右腦還有一個隱蔽的重要
功能,就是把人類長期積累的智慧作為遺傳因子信息儲藏下
來。這樣可以認為右腦是“祖先腦",繼承接受祖先所有遺傳
因子階段的信息,并存儲起來。
太極拳講“全憑心意用功夫",一語中的“心",主要指
的就是右腦,是禪家說的“直指人心”的“心”。太極拳有其
形與理,行拳時要有形象的模仿、形象記憶、形象理解和形象
創造等思維活動。感形于目,悟理在心,由右腦思維產生了圖
形、空間定位,再傳遞給左腦進行邏輯整合而產生自然協調的
運動。可見,習練太極拳有助于大腦(尤其是右腦)的開發。
(90)太極拳對呼吸有什么具體要求?
答:呼吸是人的生命現象,呼吸有許多層次,通常的呼吸
為“息”,有意識的呼吸為“吐納"。 “人活一口氣",可見
呼吸之重要。太極拳的行拳,既是自然之呼吸,又是氣功之吐
納。平時練拳時可純任自然,當呼則呼,當吸則吸,毫不勉強
造作。若進行推手和太極內功的訓練,則有深呼吸,淺呼吸,
內呼吸,外呼吸,抓閉呼吸,喉頭呼吸等各式練法。對這些練
法均有具體要求,可按步驟進行。
(9 1)行拳時的呼吸,有人用鼻,有人用口。究竟應該是鼻
呼吸還是口呼吸?
答:前面對呼吸有過系統論述,太極拳的呼吸應該是吐
納。總的說應是自然呼吸,即鼻吸鼻呼,如果鼻口并用時(如
發力、發聲),也可用鼻吸口呼的方法。 ‘
(92)練太極拳及推手,要不要以聲助力?如果發聲,是自
然發聲還是只發固定的(如哼、哈、嘿)幾種聲音?
答:一般不需要以聲助力,但在推手或陳式拳丹田發勁
時,也可自然發聲。無論發什么聲音,都不是刻意的,而且導
引吐納的必然結果。
(93)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比較令人費解,在實際應用上
很難把握,是只用意不用力呢?還是多用意少用力呢?
答: “用意不用力”不能表面去解釋。力與意的關系是什
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真要說清楚,可以寫一本書。人體力
學講力有內力和外力;肌肉收縮產生的力叫內力,作用于載體
上(如地面)產生的反作用力叫外力,無論內力、外力、均有
大小拙巧之分,屬于“形而下”。意是信息的規范運動,是
“心"的動靜,屬于“形而上"。所謂“用意”是指以心行
氣; “不用力”,是指力服從意,+力要從心,不用拙力。在行
拳時不亂動,不盲目動,動靜要符合拳理,這才是用意不用力
的涵義。
(94)太極拳對頭、肩、肘、手、胯、膝、足等身體各個部
位要求很高,運動起來很難協調,您認為有什么好方法解決這
個問題?
答:要把這個問題結合起來看,頭、肩、肘、手、胯、
膝、足是“七星”,互相照應,互相聯系,其“外三合"用頭
(虛領頂勁)定住;其“內三合"用氣(氣沉丹田)貫穿。久
而久之,順其自然,熟能生巧。
(95)在講拳說手時,經常舉日常生活或勞動中的例子。請
問就原理而言,太極拳與勞動有何異同?或者說人們在日常生
活和勞動中如何運用太極拳的原理?
答:經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或勞動時的勁來形容太極勁,
這樣方便理解,便于驗證。而且太極拳在勁力上確實與日常生
活和勞動的道理相同。甚至還有其職業特點。比如過去我們在
推手時大家彼此愿意叫綽號, “單手宋",他是一位很有名的
木匠,單手拉鋸的勁用的很好,在推手時也常用這種拽拉的
勁;有一位“煤炭張”,是在車站卸煤的,煤車向下滑行時,
他用大杠子可以用杠桿的力量使其站住,因此在推手時很會用
這種力氣;還有一位馬師傅是八級電工,他能在腳下不穩定的
情況下用改錐或其他工具做活,因此推手時他擅長上下相隨;
還有李維啟是一位司爐工,每天要鏟煤和向鍋爐內送煤幾噸,
在推手時就善于用腰。任何勞動都要運動身心,太極拳是身心
“勞動",其力、其理都是相貫通的。也就是拳論講的: “雖
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96)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有時練得順,感覺特別舒
服,欲罷不能;有時練得不順,感覺特別別扭,像不會練了一
樣。這是怎么回事?怎樣對待這種情況?
答:這種情況是有的,叫做“不在狀態",原因很多,有
時是外在的(如氣場、環境),有時是內在的(如身體、心
情),有時則是急于求成,欲速不達。游黃山玩有一句話叫
“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練拳亦如此,不能漫不經心,
不守規矩;又不能太過執著而心生急躁,總之慢慢磨心性自然
會成功。
(97)若干職業奇才反復單調勞作而產生“職業病"j若干
運動也會有“運動傷病”,太極拳運動有無類似的副作用?在
進行太極拳鍛煉時應注意什么?
答:若干“職業病",如白領階層的亞健康,金領階層的
富貴病,多是因為室內伏案過久,較少室外活動所致;若干
“運動傷病"如“網球肘",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等,則是
因為過度運動了身體的某個部位而造成勞損。規范的太極拳則
無類似副作用。所要注意的是,應選對師承符合拳理,內外兼
修,自然而然。
(98)我國的太極拳愛好者很多,對于初學者及一般愛好
者,有什么忠告?對于有一定基礎并想進一步提高者,有什么
忠告?
答:太極拳是我們的國粹,它有系統、深邃、辯證的功理
法,可以說是取之不絕,研究不盡的武學寶庫。但若干年來,
由于眾所周知的因素,使我們對武術的繼承和研發幾近斷代,
真正泰斗級的大師很難尋覓, “得其精髓”的傳人,也遠沒有
炒作的那樣多。 “學武就要學正宗,鍥而不舍勤練功”,我將
這個忠告送給所有太極拳同仁,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提高者,同
等重要。
(99)“套路是太極拳的載體,推手是太極拳的精髓”,或
者說“套路是普及、推手是提高”。但現在推手卻成了太極拳
運動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您參加過國家體委關于研討、制
定太極拳推手規則的工作,這方面您是如何認識的?或者說,
您認為太極拳推手應該如何發展?
答:20多年前(1 984年)全國太極拳推手規則研究會在
北京召開。當時召集有北京、上海、哈爾濱、溫州和天津太極
拳界的代表參加,北京是王培生老師帶隊,李和生、張勇濤、
劉慶洲和我共同參加研討。當時上海和哈爾濱都拿出自己的一
套方案。經過幾天的討論,基本傾向于哈爾濱的方法。王培生
老師提出的方案是用一個圓,中間劃一條平均的分界線,雙方
各在自己的一邊,以打輪開始,三輪手,可以散開進行推手,
老師把它叫險步,就好像是在一一個獨木橋上,兩個相遇斗智斗
勇,斗手法身法,使對方落入水中,自己過橋。但有一位代表
認為太麻煩了,不如劃一個圈兩人互推,誰出圈誰輸。當然打
擊、點穴、抱腰、拉扯、拌子等等不能用。于是就形成了前些
年的推手,后來不知何故又取消了。
(100)中國武術(包括太極拳)有沒有進入奧運的可能?
中華武術走向世界還應做哪些努力?
答:某個項目能否進奧運.要看這個項目在世界的影響力
和競技水平等若干因素,要經過一套嚴謹的論證和程序。中華
武術(包括太極拳)被世人喜愛這是事實,但是我們在宣傳、
推廣和發展中華武術的戰略思考和實際操作上尚待進一步努
力,也是不爭的事實。中華武術走向世界,需要內強素質,外
樹形象,從遠處著眼,從近處著手,扎扎實實地做一些基礎性
的、規范性的工作。同時要借鑒鄰國跆拳道、柔道的成功案
例,內引外聯、整合資源,先在國內把武術事業搞起來。當務
之急是搶救武術文化遺產,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武術發展戰
略,進一步增加中華武術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