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精養生箴言(二)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4 瀏覽次數:次
二、理論特色
1.精為生命的基質
箴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春秋·《內經·靈樞·經脈篇》)。
語譯:人初開始有生命時,先生成精氣,精成后即生出腦髓,骨骼為支干,經脈輸送營養血分,筋韌剛強,肌肉為身軀護墻,皮膚堅實、毛發生長。
箴言: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春秋·《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
語譯:精是人生命的根本。故藏精充盛的人,春季不會得溫病。
箴言:方其湛寂,欲念不興,精氣散于三焦,榮華百脈;及欲想一起,欲火燭然,翕①撮三焦精氣流溢,并從命門②輸瀉而去,可畏哉!(元·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
注釋:
①翕撮:翕音xi讀息,聚合。翕撮即結聚一起撮走。
②命門:生命的關鍵處,具有腎陽的功能,含有類似腎上腺皮質功能。
語譯:當一個人心神清靜時,因欲念較少,其精氣分散流人上中下三焦部位,使身形各部的血脈充盈流暢;當人色欲妄想一起,則性欲之火熾甚,挾裹三焦的涌流精氣,經由命門向外宣泄逸去,使精液耗損,甚為可怕。
評述:此二節箴言表述,精為構建人體及其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故宜固攝陰精,使盈滿充盛,此可抗衰、保健、延壽。如陰精因色欲過甚而虛衰,則人的生命活動減弱,易致病痛折壽。如前所述,《內經》中早就指出“保精”才可“全神”,故精又是氣與神生化的基礎,可卻病延年。
箴言:是以精中生氣,氣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由是精為神、氣之本,形體之充固則眾邪難傷,衰則諸病易染。(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
語譯:因為在人生命中,精能化氣,氣可生神,神能駕馭身形。由是可知,精為神、氣的物質基礎,身形的精氣神如充盈固實,則各種病邪也難傷害,如精氣衰弱,則諸多疾病都易感染為患。
箴言: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明·張景岳《類經·卷一第一》)。
語譯:人的精氣不可衰竭,精衰則真元氣散。這是因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養和保衛身形,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故善于養生的人,必然竭力保精,精充盈則氣充盛,氣充盛則心神安全,心神安全則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則病少。故人神氣之所以堅強,能老而益壯的,都是由于其精氣旺的緣故。
2.精難成易損
箴言:《禮記》注曰:唯五十然后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斯。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聽視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虛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
語澤: 《禮記》書中有一段關于“陽有余陰不足”的注解說:但這陰不足,唯有50歲后能善養陰的人其陰精才會有所增加。《內經》中說過,人年到四十歲時,陰氣已衰減一半因而其生活起居能力也感到有些衰弱了。又說,男子到八八64歲時精氣已衰竭了,女子七七49歲時月經已斷絕了。從而可看出,人陰氣的生成,多只能供給30年生命的視聽言動即已先行衰退了。然而,人的情欲是無窮盡的,故這一直是難成易耗損的陰精,又怎么能得以供給所需呢!?
評述:本節依據朱丹溪的“陽有余而陰常不足”的論點解說了,腎精(即真陰)是先天之精,又須藉臟腑后天水谷之精營養提供而旺盛不衰。由于臟腑之精需不斷補充,才能不斷下輸于腎而化為腎精,故陰精、特別是腎精是易損難成的。且腎精既是生命活動的基質,而又常會被房事不節而耗泄,故陰精更易虛虧。而老年人更宜重視固精寶精才是延壽的上策。
3.精重在盈秘
箴言: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太過充實。(春秋《內經·素問·五臟別論》)。
語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是藏存精氣而不宜宣泄的,故精氣宜滿但不能固實。
箴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
語譯:人的腎臟主司蟄伏潛藏,故它是以封閉和儲藏為本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物質則是精氣、精液。
評述:中醫所指的腎,非西醫所云的腎,二者雖同名,但功能卻有同有異。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司志,為先天之本,主閉藏,尤強調,腎之陰精宜充盈實而不能妄耗多泄。腎精盈靜,則人身受養,精力旺、健康長壽;若陰精耗損虛虧,則人體失養,精力差,多病而折壽。故古人十分重視腎精封藏的養生之道。
箴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春秋《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語譯:遠古的人,其掌握了養生法則的,皆知曉,人的生命活動都要效法天地自然界的陰陽寒暑變化……要起居生活有常規,不過份的勞累和貪欲,這樣才能使身形與心神清靜配合一致而健康長壽直至自然死亡,即活到百歲;現今的人多不是這樣,常把酒當水漿喝,把多勞多思多欲視為正常,并醉酒后行房事,以過份的性欲耗竭其精氣、虧損其真元,平時不知少思寡欲以充滿其精氣,經常多思多欲以煽動其心神,以取快一時之情性,而與生命的清靜歡樂相違背,以致生活起居沒有節制,耗損精神,故常未到50歲就身心衰弱了。
評述:古養生家多以養其精、靜其心、固其神作為能“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措施;而把醉入房,竭其精、不持滿看作是“半百而衰”的主因,故知盈精固陰為長壽之術。
箴言: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內經·靈樞·海論》)。
語譯:腦為髓海,髓生于腎精,如腦髓充實有余,則人感輕松強勁且有力氣;如果淫欲過度,則腎精衰,髓腦也感不足而虧虛,常表現為頭腦昏轉雙耳鳴響,腿酸眼暈花,視物不清或失明,一身懈惰乏力而思睡。
評述:此說明陰精如充實盈固,則腎精充裕而守固,腎精足則髓多生,髓充固則腦海有余,故古人很重視陰精、腎髓的固實。
箴言:人復不可都絕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晉·葛洪《抱樸子·釋滯》)。
語譯:人也不可做到絕對不房事泄精,不交而泄精,也可導致精血壅滯阻澀的疾病,由此并引發精氣閉阻、心神郁怨不舒,因而多病折壽。但房事也不可逞自己的難遏的性欲而縱情宣泄,這樣常可損年折壽,故只有做到節制性欲、交而少泄的調理適宜,才可以不傷損身心和壽命。
評述:固精養生雖很重要,但也絕不可只圖固藏而不適時宣泄,因男女的性欲和交合,是陰陽偕和的生命至理,故養生家只要求男女適當節制,宣泄有度,而決不是要其禁欲而幽閉怨曠。這種養生認識,無疑是正確的。
箴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 (《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語譯:腎是水臟,常接受五臟六腑的陰精和水氣而加以收藏,故如五臟盈滿充盛時,適當宣泄一些精氣,還是屬于正常生理范圍的。
評述:陰精雖須固密,但如五臟精盛,陰精充盈,則適當宣泄也屬人正常生理范圍,只要節制有度,也是對養生長壽有益無害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