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明代著名的醫家孫一奎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9 瀏覽次數:次
孫一奎
明王朝建立以后,結束了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民族矛盾得到緩解,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很快得到發展,手工業、商業也隨之繁榮起來。明中葉以后,商品經濟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普遍發生,這種新的形勢必然有力地推動醫學的發展。明代在我國醫藥學發展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醫學界名家迭出,著述豐富,在眾多著作中,尤以《赤水玄珠全集》顯得頗具風采,其作者就是“新都之巨閥窮檐、三吳之顯貴隱約、糜不飲其湯液而稱有喜”的孫一奎。
孫一奎天資豐厚,年幼時即聰慧過人。小時候學《易經》,只經塾師稍事點撥,竟能了然,昭明大義。他的老師也對他的天資之厚感到驚奇。而后,學習儒業很有收獲。但嘉靖以后,朝中奸佞當道,閉塞賢路。朝廷的腐敗使棄仕途而轉醫者大量出現,同時孫一奎也清楚地看到父輩苦苦攻讀,卻身體疲憊而更加虛弱,以及仕途的艱辛,從而使他萌發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念頭。一次至括蒼(今浙江麗水東南)看望哥哥,遇到仙人傳授神秘方書,讀后頓時覺得領悟很多,醫療實踐中多能收到效果,于是立志舍儒從醫。
開始學醫時,孫一奎苦讀醫籍,不論寒暑,都十分專注。上至《靈樞》、《素問》、《難經》,下及古今名家,無所不及,對儒、釋、道三教經典中與醫學有關的部分也無不獵及。研習三年之后,他覺得呆在一個小地方,眼光比較狹窄,不如多方求教,才能擴大視野,于是決心離家遠游,尋師求教。他的足跡踏遍江南,一邊行醫,一邊尋求有識之士,博采眾長,不拘門戶,凡遇高明的人就虛心而尊敬地來到他跟前,和他探求醫理。后來曾隨徽州黟人黃古潭先生學習。古潭先生治病常有超常見解,孫一奎凡是遇到疑難的病證,都會向他請教,對臨床中一時不能下診斷而猶豫不決的,決不輕易放過。一次,一奎的弟弟外出旅行,路上感受熱邪,加上過于疲勞,突發左脅痛,痛處皮膚色紅而且出現水泡瘡,醫生斷為肝經郁火,用瀉肝的常用方劑給他服用,病痛反而加重,孫一奎心里不明白,于是帶他弟弟前去詢問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對他講明醫理,棄苦寒之品不用,以免引起燥邪資生的弊端,而純用甘寒藥物,重用,加粉草、,一劑而愈。黃古潭的高超醫術,使孫一奎在醫理和臨證診療上受惠不淺。
經過三十年的勤求博采,刻苦鉆研,孫一奎耳目漸廣,經驗漸豐,終于達到了理論上“鏡瑩于中”,實踐上“投劑輒效”的境界。其醫術已有非常的造詣,為人決斷死生多能應驗。臨證投劑常常使頑固的疾病治愈,從此醫名顯赫,名士顯宦爭相交往。期間診余之時,先后著有《赤水玄珠》30卷,《醫旨緒余》2卷,《孫文垣醫案》5卷,后來合稱為《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之名,取之于象罔得珠故事。《莊子·天地》載:出游到赤水之北,登上昆侖山,回來后,發現他的玄珠遺失了,于是先后派知、離朱和喫詬等人去尋找,都沒有得到。又指派象罔去,象罔找到了。象罔為虛擬,亦作罔象,意思是似有而無,即不在意的意思,以不在意故能獨得玄珠。《赤水玄珠全集》對后世醫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給后學醫者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孫一奎在學術上,融匯儒、釋、道三教的理論,深研《內》《難》,兼采前賢的長處,在命門、三焦、相火等問題的研究上頗多建樹,尤其以太極之說演繹醫理,首創“命門腎間動氣說”,為腎命學說的深入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其“三焦為氣母,有經無形,總只一而已”之說,也得到后世醫家的贊許。孫一奎明辨“正火”、“邪火”,嚴格把相火與五志淫火區別開來,使虛損諸疾的治療原則得到了匡正與補充。對其宗師朱丹溪“陰常不足陽有余論”進行了誠懇的批評,這種嚴肅的科學態度是十分可貴的。孫一奎在臨床上精思明證,診病精確,倡不執方說,治療疾病多巧發而奇中。他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的卓越成就,對后世產生極深遠的影響。綜觀其《赤水玄珠全集》,孫一奎既薈萃了前賢各家的精粹,又善于在臨床上采用各家之長,從他的學術特點看,很難把他歸屬于哪一個學派。他是一個積極反對分別學派的學者,在“列張、劉、李、朱、滑六名師小傳”中,他根據諸師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對他們的貢獻做出了正確的評價,他說:“仲景不徒以傷寒擅長;守真不獨以治火要譽;戴人不當以攻擊蒙譏;東垣不專以內傷樹績;‘陽有余陰不足’之譚不可以疵丹溪;而櫻寧生之長技,亦將與諸公并稱不朽矣。”由此可見,孫一奎善采諸家之長,反對標榜門戶,恪守一家之言,其學術觀點無不包涵著歷代前賢的學術精華,真可謂是百脈一宗了。
但是,孫一奎所處的時代,正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篤信而不能自拔的時代,所以道家對他的影響最深。在他的醫學著作中必然要夾雜一些荒誕的內容,如《赤水玄珠·虛怯虛損癆瘵門》中所述的“方外還丹”“環丹秘要論”及取“紅鉛”,取“梅子”等諸法,實為道家用以惑人的謬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說:“專講以人補人采煉之法,殊非正道。”“遂為全書之大瑕”。另外《孫氏醫案》中也有多筆之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傍文多于正論,亦為冗漫,蓋大意主于標榜醫名,而不主于發揮醫理。”這些不當之處,就全書來看僅是支流、末節而已,絲毫不影響孫一奎雜病大家的風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