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闡述古今名醫張錫純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8 瀏覽次數:次
[導語]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少時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因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遂在讀書之暇隨父習醫。
張錫純
這期間其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1893年第二次參加秋試再次落弟后,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此時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它西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于醫學。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于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醫名漸著于國內。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1918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1928年春,張氏攜眷至天津,援徒并開業行醫。組織中西匯通醫社,傳播學術。
張錫純主張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學。而他在臨床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療效卓絕,屢起沉疴危證。張錫純與張山雷、張生甫“三張”,為醫界公認的名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