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診籍”制度的淳于意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4 瀏覽次數:次
[導語]淳于意 (約公元前205-?)臨菑人,西漢初期著名醫學家。因曾任齊太倉長,故人們尊稱他為“倉公”或“太倉公”。 淳于意在醫學上最偉大的貢獻是創立了“診籍”,診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病歷。
【名家生平】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淳于意與扁鵲合并立傳,即《扁鵲倉公列傳》。
淳于意自幼熱愛醫學,但所用方藥往往沒有效驗。后來他拜名醫公乘陽慶與公孫光為師,學習、扁鵲的脈書以及《藥論》等醫書,三年后醫術大成。淳于意因為醫術高明而名聞全國,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等諸侯先后召請他為侍醫,但他都堅決地拒絕了。
淳于意不但是一個著名的醫學家,而且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廣收弟子,精心傳授。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有宋邑、馮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人,是秦漢時期文獻記載中帶徒最多的一位醫家,為醫學的廣泛傳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學術成就】
淳于意對于醫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診籍”制度。在淳于意被釋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見詢問,詳細陳述了自己的學醫經過及為人治病的具體情況。而在這些答詞中,他將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進行整理,即為后世所稱的“診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醫案記錄,而且比西方診籍的創立早數百年之久。在這些“診籍”中,淳于意介紹了25個病例,記載了患者姓名、職業、里籍、疾病癥狀、脈象、診斷、治療方式和預后推斷等情況,從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醫術。
淳于意在“診籍”中不僅記錄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認有診斷錯誤的時候,在應對漢文帝的詢問時,淳于意坦率回答說:“我不是一個診斷完全正確的醫生。”他在“診籍”中還真實地報告了治療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醫治無效而死亡,這種對病歷記載的認真和忠實態度,對于后世醫家重視醫案記錄有很大的影響。
【趣聞逸事】
淳于意常常拒絕到朱門高第出診行醫,只愿游行鄉里,訪名家,求大醫,不辭辛勞地為老百姓解除疾苦。然而,他這種蔑視權貴的態度遭到了他人的怨恨。文帝十三年,有人上書控告淳于意,他以刑罪被傳到長安。淳于意五女兒緹縈聞訊上書文帝,痛切陳述父親廉平無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由此感動了文帝,淳于意得以免刑。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緹縈救父”。
淳于意“診籍”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有疽、氣鬲、涌疝、風癉、不乳、齲齒等20多種疾病,涉及現代醫學的消化、泌尿、呼吸、內分泌、寄生蟲病等多科疾病。在治療上除藥物療法外,還有刺灸法、冷敷法等,非常全面。如一次淳于意參加齊國的黃長卿的宴會,遇到王后的弟弟宋健,通過望診發現宋健太陽經氣色干枯,立即告訴他說:你已患病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難。應趁其未傳入五臟,抓緊治療,這叫做“腎痹”。宋健說:“確實如此。”服用了淳于意給他調制的“柔湯”后,僅18天病就痊愈了。此病類似現代的急性腰組織損傷。另一個例子是給臨菑汜里一女子診病,很多醫生認為是“寒熱篤”,當死,但淳于意診脈后即認為是“蟯瘕”,是一種寄生蟲病,以芫花一撮煎湯服用,當即吐出蟯蟲數升,病情好轉。這是對人體寄生蟲病的最早記載。
淳于意針對病人的病情,不僅僅采用藥物治療,還廣泛運用針灸和物理療法。一次他給一個名叫出於的婦人看病,很多醫生都說病人是為風邪所侵,主張病在肺,要針刺其足少陽脈;而淳于意在認真診其脈后認為這是“疝氣病”。即灸其足厥陰之脈,左右各一處,小腹疼即刻停止了。接著他又改用火齊湯給病人飲下,三日后疝氣散,病也就痊愈了。另一次,淄川王患病,淳于意前去診治。原來是因為洗頭發未干,入睡受風而引起的頭痛、身熱、肢痛、煩悶,相當于今天的風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額頭,幫助降溫,并針刺左右足陽明經各三處穴位,病立刻就好了。這說明早在二千年前的漢朝,我國就已經發明了對高熱病理降溫的方法,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