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明代的醫學教育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4 瀏覽次數:次
[導語]我國自南北朝出現學校性質醫學教育以來,中經唐宋,到明代又有了一些發展。
明代沿元制。將戶口分為民、軍、醫、儒、灶、僧、道、匠等,規定各戶必須子襲父業。一入醫戶,子孫就必須世代業醫。明代醫戶,大多社會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溫飽,與樂工、廚師、班匠等同,常有逃戶現象,或于造冊時賄賂官員改籍,統治者對此曾累加禁止。規定醫生只有成為殘廢或年逾七十不堪應役時,才許放免。明代除此世醫承繼以培養醫生外,官方醫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太醫院醫生的來源
明代官方的最高醫學機構為太醫院,它除為皇室服務外,還兼管醫學教育。太醫院醫生主要從各地世業醫生中考選。被選入太醫院學習者,稱醫丁。醫丁必須由嫡派子孫告補,經太醫院學習三年,通候類考,中試后才準補役。如嫡派無人或不堪補用,經獲準可從親支弟、侄人等中,選一人參加學習考補。
盡管嚴令禁止,冒充改籍者仍時有發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九月,禮部安上清查太醫院冒濫官生,且規定,現在子弟及寄籍候醫丁者,有父祖收充年月時間可憑者,應聽候禮部委官教習,按月按季考試,一次不到者量責,二次除名,三次除戶。說明統治階級為保證醫生素質,嚴格堅持子襲父業的世醫制度。
明代設有醫生考選制度。嘉靖六年(1527)禮部尚書佳萼等提出對醫生的考選問題,認為時錄用醫生,限于世醫一途,使天下雖有盧扁、倉公,也無法選用,使太醫院成為庸醫棲身之所,于是主張由單純世醫制擴大為考選制。不是世醫精通醫術者,聽其應試,試高考入籍而復其世業,不通醫術者不被錄用。現任醫官,由禮部考其醫術,以定升遷降黜。
明代還通過外訪保舉醫官醫士,以補充太醫院。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醫生有缺,除由世醫代補外,仍行天下訪取,醫生督同太醫院堂上官。備考驗收用。府州縣舉薦之醫士堪任醫官者,由禮部送太醫院考試,委派會考官一名,考中者由吏部選用,不中者回原籍為民,原保舉官吏治罪。精通醫術者由太醫院奏進圣濟殿供事。
明代又規定,各地醫官子弟精通醫術者,可任其捐納,送吏部免考,有的可獲得吏目等官職;這是選用醫官醫士的一種陋習,不問技術如何,只要有錢捐納,便可得到升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