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醫宗之圣”的張仲景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4 瀏覽次數:次
[導語]張仲景(約150-219),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人。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因此后世又有稱張仲景為“張長沙”者。
【名家生平】
張仲景從小好學,博覽群書,年輕時曾跟從同郡名醫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與臨床實踐,最終醫名大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名醫,并且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張仲景本人也被后世尊崇為“醫宗之圣”。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連年戰亂,天災頻仍,疫病流行,死亡枕籍,所謂“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據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記載,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自建安以后不到十年間,就有三分之二染病身亡,其中死于傷寒的竟然占到十分之七。如此殘酷的現實,促使張仲景學習古代醫學知識,“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參考了《》、《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前代醫學典籍,結合個人臨證之經驗,完成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學術成就】
張仲景一生著述很多,但大多已經亡佚,只有《傷寒雜病論》一書輾轉流傳下來。《傷寒雜病論》約成書于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共16卷,分為傷寒和雜病兩個部分,但由于當時兵荒馬亂,原著不久就散佚不全了。此后,分別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與北宋醫官林億等人的搜集整理而重現于世,所以目前流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是分別依據《傷寒雜病論》中“傷寒”與“雜病”的內容編次而成的。《傷寒雜病論》繼承和發展了《》的基本理論,并把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確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提出病證結合的辨證方法。《傷寒雜病論》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后人把《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均視為的經典。后世歷代醫家注釋、研究著作有數百種之多,被視為學醫者必讀之書,不僅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至今仍然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趣聞逸事】
張仲景在《后漢書》中無傳,其具體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然而在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一則張仲景“候色驗眉”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其高明的醫術神技:張仲景在都城洛陽一帶行醫時,曾見到了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當時王粲僅有二十幾歲,但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發現這位大才子體內隱藏著嚴重的疾病,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就會死去。如果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 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雖然接受了藥物卻并沒服用。三天后,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說:“從你的神色看,你并沒有吃藥,你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 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20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后僅過了187天就死了。
張仲景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當時就想有很高的聲望。他在給人看病時,不分貧富貴賤,反對利用自己的技術向病人索要錢財,把治病作為自己的責任。相傳他在做長沙太守時,正值疫病流行,他仍然堅持為百姓看病,即擇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就坐在大堂之上,挨個仔細地給百姓治病。久而久之,便成慣例,每逢初一和十五,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各方前來求醫的病人。后世把醫生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稱為“坐堂”,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這種美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