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本草綱目貢獻及影響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2 瀏覽次數:次
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35歲(公元1552年)開始《本草綱目》的著述,歷時 27年,經過3次的修改,于公元1578年完成部曠世巨著。年逾花甲的李時珍,因家庭貧困,經濟力量不足,無力雕版印行,為此,又方奔走,歷經磨難,終因長期積勞成疾,醫治無效,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與世長辭。李時珍被安葬在蘄州城東門雨湖的南岸,李時珍逝后3年(即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本草綱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后人稱金陵版。當年明神宗親令全國各地獻書,李時珍的次子把《本草綱目》獻上,明神宗手諭批語:“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字,從此巨著被藏于皇室,無人過問達7年之久。公元1603年,《本草綱目》才又在江西重得翻刻,以后又在不同地區翻刻了幾十次。總之,從明代初刻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354年中,刊本多達50以上,其中以金陵版本最為珍貴。
李時珍的學術特色
一、治學嚴謹,科學求實醫學之發展,總是要在反復實踐中不斷總結,著書立說,形成理論。然而理論的科學性往往存在著差異。有人只從臆測出發,閉門著書,不務實際,就不可避免的出現錯誤結論,輕則誤人,重則害命。時珍則不然,他治學嚴謹,科學求實。在長期實踐中,精研本草,反復諦審,去偽存真,糾正前人盲目抄襲著書,牽強附會的錯誤。廣收民間蘊藏的藥物知識,遠涉江蘇、江西、河南、安徽等地,不恥下問,拜師求教。將所研究的藥物,一一親自調查,詳細考證,力辟邪說,繩謬補遺。以求實的科學態度,嚴肅駁斥和糾正前人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如某些本草曾記載服食“金丹”可長生不老,服食、、等可以成仙不死,時珍對這些說法不僅從理論上加以否定.而且明確指出是迷信說法的危害性,如“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服茶輕身換骨,苦茶久服羽化者,皆方士謬言誤世者也“。他對于民間傳誦稱奇的藥物,既不輕易相信,又不放過對它的考證。如曼陀羅花為麻醉藥,傳說笑采此藥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乃親嘗之,體驗確有麻醉之功。他堅持真理,力辟服食成仙的妄說,指出“《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故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又如前代醫家將與蘭草相混,涇渭不分,值時珍方予訂正。他曾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萎,二物而并入一條,有當并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為二種……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可見他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獨具特色,非同一般。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