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通實踐厘正前人本草之誤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次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識到本草“關系頗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訛、遺漏不可枚數”,為了糾偏正誤,他不恥下問,虛心向勞動大眾求教;為了考察藥物的形態、生長、性能,他不惜遠涉千山萬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李時珍對宋代蘇頌《圖經》中的老鴉眼睛草與龍珠之考證即為一例。李時珍曰:“、龍珠,一類兩種也,皆處處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為,生青熟赤者為龍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遼遠。楊慎丹鉛錄,謂即吳葵,反指本草為誤,引素問、千金四月吳葵華為證。蓋不知千金方言吳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時珍的這一段敘述不僅將、龍珠作了歸并,辨正了《圖經》老鴉眼睛草與各立一條之誤,還辨正了楊慎即吳葵之失。論述透徹、明確,使、老鴉眼睛草、龍珠、吳葵、蜀羊泉等之間混亂的名稱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將與相互混淆,或將兩者視為一物。李時珍以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糾正了前人的這一錯誤。《神農本草》之,《本草綱目》釋名為五代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之。時珍曰:“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即今所謂也。今之,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混注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項作了進一步詳釋,“其枝今人謂之,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兩者皆通利也。”
、土是古今長期混亂品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土,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莖生細點,其葉不對,狀頗類大而質厚滑,如葉而長五六寸,其根如而圓,其大如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生動簡要地描述了土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葉狀如,大而質厚。根狀莖細長,每隔一段間距生一肥厚的塊狀結節,這與科植物土(光葉)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別是說“赤白”二種,真實無誤,因其生長環境質地的差別,雖同種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時珍不但對藥物標本及性狀進行研究,而且還將研究結果與古文獻進行比照考證。他說:“按中山徑云,鼓鐙之山有本草焉,名曰榮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風”的療效。他還說:“諸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Z及,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參考之。但其功用亦頗為相近,蓋亦萆、之類也。”李時指出古代醫家對此無從考證和相互混淆的藥物加以訂證和區分。
李時珍通過漫長實踐與考證,互相比照區分,才得出以上真知灼見,在消除諸多藥物品種長期混亂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