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借不還的藥鍋傳說及其由來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9-01 瀏覽次數:次
在中國許多地區,一般人家都不購置藥鍋,認為有它在家會招來疫病,多采取借用或代煎。陜西旬陽一帶還流行“偷藥鍋”的習俗,患者需要熬藥,不愿向沉疴久病的患者家借藥鍋,怕借藥鍋時連病也借來了。于是常采用悄悄“偷”的辦法,用畢再悄悄歸還。丟了藥鍋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惱怒,反而心情愉快,很高興,認為家中病人即將康復痊愈。
現在人們從藥店抓回藥后,用藥鍋煎藥。而在上古時代,是沒有藥鍋的。人們服用草藥直接放在口中咀嚼吞咽,這樣既不衛生,又不科學。直到后來有了陶器,人們才逐步改用加水草藥的方法。據《史記》載,草藥湯液的始創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湯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他聰慧靈敏,精明能干,還是位烹飪大師。根據烹調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用當時的陶制器皿草藥,第一次創制了草藥湯液。
千百年來,煎藥器具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藥鍋、藥罐、罐壺等。由于地域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藥具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人習稱藥鍋,南方人習稱藥罐,而在中國臺灣、粵東和閩南地區,人們則把藥鍋習稱為“急銷”。傳說宋仁宗景祐元年,閩、臺一帶瘟疫流行,疫區人亡田荒,一片悲涼慘景。這時有位吳夲,帶領徒弟采藥,救活了許多人,被海峽兩岸同胞尊稱為救苦救難的“醫靈真人”。當時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藥具又太雜,規格不一,以至影響療效。為改變這一狀況,吳夲急忙趕往粵東地區,選擇廠家,研制模型,統一規格和質量標準,燒制了一批批質量高、低的藥罐投放市場,供老百姓急用。但當時老百姓聞藥色變,忌諱“藥罐”二字,臨時又沒有一個恰當的名字來代替。可商人急著推銷,老百姓也急著用。吳夲急中生智,便說:“眼下此物正急用,就姑且叫它‘急銷’吧!”從此,“急銷”作為藥罐的代名詞,在中國臺灣、閩南、粵東民間叫開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