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肇鵬道教與醫(yī)藥及養(yǎng)生的關(guān)系
欄目分類:道家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8-31 瀏覽次數(shù):次
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十分重視醫(yī)藥和之術(shù)。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yī)藥學方面的成就,并從服食、辟谷、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健身之術(shù),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yī)藥和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jīng)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遺產(chǎn),加以發(fā)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fā)揚其科學內(nèi)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但人的欲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tǒng)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一批方士,為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于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謊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lǐng)著數(shù)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經(jīng)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jié)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為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為羨慕說:“吾誠得如,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樸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煉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y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y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必要手段。《抱樸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yī)術(shù),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jié)合起來。由于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yè)務。全真道的創(chuàng)始人王喆說:“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y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zhí)著,則有損于陰功;外貪財貨,內(nèi)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藥》)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yī)術(shù),醫(yī)藥有助于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zhí)著,以醫(yī)為業(yè),甚至借醫(y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y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煉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y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y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y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煉的方術(shù),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術(shù)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shù)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樸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煉方術(shù),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yī)藥和養(yǎng)生的科學內(nèi)容。現(xiàn)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一、道教與醫(y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y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y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shù)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yī)藥,醫(y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樸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yǎng)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轉(zhuǎn)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樸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jīng)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后煉外丹服食術(shù)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yǎng)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y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yī)藥學家。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戰(zhàn)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jié)。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御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nóng)四經(jīng)》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yǎng)性(生),下藥除病”。(《抱樸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zhàn)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四類書同列于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樸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樸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jié)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鉆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yī)術(shù)”,(《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yī)藥學家。葛洪醫(y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發(fā)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y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jīng)驗方編撰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攜帶,可以懸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簡稱《肘后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y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guān)于痘癥(天花)流行和結(jié)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y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后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zhì)。《肘后方》經(jīng)陶弘景增補為《肘后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直齋書錄解題》)。以后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后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y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yī)術(shù)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y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后方》為《肘后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jié)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jīng)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nóng)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jù)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jù)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yī)用藥的經(jīng)驗加以提煉總結(jié),于《神農(nóng)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y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fā)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征、產(chǎn)地都加以說明。對于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nóng)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jù)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huán)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fā)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于太白山,學道煉氣,精于醫(y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y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于尋檢。他根據(jù)自己在醫(y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wèi)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于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余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采集、炮制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并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yǎng)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并注重飲食衛(wèi)生,如主張“食欲數(shù)而少”(《千金要方•養(yǎng)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shù)百步”(《攝養(yǎng)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y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不愈,然后命藥”。(《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yǎng)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jié)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nèi),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y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tǒng)《道藏》中所收醫(yī)藥類書籍自《素問》、《八十一難經(jīng)》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yī)籍如張三豐《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yī)藥的,雖然其出發(fā)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nèi)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fā)掘整理。
二、道教與養(yǎng)生
這里的養(yǎng)生包括養(yǎng)生術(shù)和健身術(shù)。道教為求長生,特別注重養(yǎng)生之術(shù)。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保健養(yǎng)生方法卻是有的。道教的養(yǎng)生、健身術(shù)種類頗多,這里談一談服食、辟谷、導引、行氣、房中。
(一)服食 道教為求長生,極力追求長生不死之藥,煉成金液神丹,服之可以成仙。葛洪說:“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抱樸子•對俗》)如上所述,金丹不能長生,反而速死。但除了服金丹以外,還有服食各種藥物以養(yǎng)生延年。王充說:“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論衡•道虛》)可見服食出于道家方士是源遠流長的。葛洪說:“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抱樸子•金丹》)。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后半部分則是虛妄的。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說:“巨勝尚延年”。巨勝就是芝麻。葛洪說:“巨勝一名胡麻,餌服之不老,耐風溫,補衰老也”。(《抱樸子•仙藥》)陶弘景說服食胡麻,可以“斷谷、長生、充饑”。三國時方士郤儉能辟谷,服食茯苓。在《抱樸子•仙藥》里講了許多服食的事例。如說上黨趙瞿生患癩瘡,服松脂“百許日,瘡都愈”。松脂確實有燥濕祛風,治瘡毒癤腫的作用。又說服黃精十年,可以益壽。還有韓終服菖蒲,趙他子服桂,移門子服五味子,林子明服術(shù),杜子微服天門冬,陵陽子仲服遠志。從這些服食的藥物看來,大體有兩類:一類屬于滋養(yǎng)強壯身體的,如巨勝、黃精、天門冬等。一類屬于安神養(yǎng)心有鎮(zhèn)靜作用的藥物,如獲苓、菖蒲、遠志、五味子之類。道教徒認為服食的上藥則是丹砂和靈芝。丹砂雖有安神鎮(zhèn)驚的作用,一般作配伍藥用,單服易致汞中毒,尤其經(jīng)火煅后,析出水銀有劇毒,如上所述古代許多服丹致死者,正是這個原故。靈芝的種類很多。葛洪說:“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蘭芝,各有百許種也”(《抱樸子•仙藥》)。《本草》中以顏色分有青、赤、黃、白、黑、紫六芝。對每種都說能“輕身,不老,延年”,道教奉為上品靈藥,《道藏》中有《太上靈寶芝草品》專門講各種靈芝的品種特征和辨認方法。靈芝有強心、安神、健胃的作用,是一種滋養(yǎng)強壯藥。道士往往加以神秘化,認為服之可以長生成仙,這是虛妄之言。王充認為服食可以除病強身,他說:“夫服食藥物,輕身益氣,頗有其驗:若夫延年度世,世無其效”(《論衡•道虛》)。葛洪也說:“草木延年而已,非長生之藥可知也”(《抱樸子•仙藥》)。但認為服食可得數(shù)百歲也是夸誕之說。
同服食相聯(lián)系的還有辟谷,辟谷又稱“斷谷”、“絕谷”、“休糧”。辟谷亦出于方士,起源是很早的。《史記•留侯世家》言張良“學辟谷、導引、輕身”。馬王堆出土帛書中有《去(卻)谷食氣》就是講辟谷之法。王充《論衡•道虛》說:“世或以辟谷不食,為道術(shù)之人。”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糧食,但還可以服食藥物,飲水漿。為什么要辟谷呢?因為道書說:“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抱樸子•雜應》)道教認為人吃五谷雜糧,腸中積成糞便,穢濁充塞,故不能長生。古書上說:“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大戴記•易本命》)《淮南子•地形篇》與此文基本相同,唯“食谷者”一句作“智慧而天”。大概古代的人認為人之所以不能長壽是由于食谷物的緣故,又看到龜能長壽,以為是食氣的緣故。到了方士欲求長生,認為辟谷可以延年,又加以發(fā)展,于是說:“食谷者智而不壽,食氣者神明不死”。(《抱樸子。雜應》)把食氣可以“長壽”說成“不死”,顯然是加以夸張。王充就批判“真人食氣”的虛妄,他說彭祖就是善吐納行氣的,也“不能久壽,病而死矣”(《論衡•道虛》)。葛洪認為那些講辟谷食氣,可以長生的乃是“行氣者一家之偏說”。辟谷不能使人長生,“曾斷谷積久者云,差少病痛,勝于食谷時。”(《抱樸子•雜應》)斷谷可以清潔腸胃,對治療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服食辟谷與導引行氣結(jié)合起來是道教重要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談談導引行氣。
(二)導引 導引就是運動肢體,調(diào)息呼吸,把體操、按摩與氣功結(jié)合起來的健身運動。《莊子•刻意篇》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導引”一詞,始見于此。陸德明《莊子釋文》引李(頤)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就是“導氣”,一稱“行氣”,即是今天的氣功。“熊經(jīng)鳥伸”就是仿效熊、鳥的動作,引體令柔。這表明導引、行氣兩者是密切結(jié)合、不可分割的。導引行氣本是古代醫(yī)術(shù),用以治病。所以《靈樞經(jīng)•病傳篇》說:“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異法方宜論》言中央其地平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繪有四十四種導引的姿式。三國時名醫(yī)華佗傳導引之術(shù),名“五禽戲”。《三國志•魏書•方技華佗傳》曰:
人體欲得運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guān)節(jié),以求難老。吾有一術(shù),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引。
華佗的這番話很扼要,他講明了導引的要領(lǐng)和重要性:(一)人體要經(jīng)常勞動,但不能過度。(二)勞動鍛煉可以幫助消化,使血脈流通,可以防病、治病。(三)華佗總結(jié)了古代導引行氣之術(shù),創(chuàng)為“五禽戲”。其要領(lǐng)在調(diào)息呼吸,活動腰部、肢體及全身關(guān)節(jié),使筋骨靈活,血氣通暢,從而增強體質(zhì),祛病延年。(四)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和呼吸運動聯(lián)系起來,內(nèi)外結(jié)合以調(diào)整機體的不平衡,所謂“能中和者,必久壽也”。(《養(yǎng)性延命錄•教誡》)司馬承禎說:“夫肢體關(guān)節(jié),本資于動用。經(jīng)脈榮衛(wèi),實理于宣通。”“五禽之導,搖動其關(guān)。”(《服氣精義論•導引論》)正是闡述華佗之旨。
導引行氣、按摩本是古代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用來防病、治病。以后為道教所吸取用來養(yǎng)生、健身、療病。相傳張良、赤松子都是修“導引”、“辟谷”、“輕舉之道”的。宋明以來流傳的八段錦以及張三豐太極拳都是導引一類。道書中有《道(導)引經(jīng)》十卷(見《抱樸子•遐覽》),其書久佚。今存道書中有《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jīng)》、《鐘離八段錦》(見《修真十書》)等,并屬這類著作。只不過導引行氣為道教吸收后又摻雜了一些神秘的內(nèi)容而已。例如葛洪說:“今導引行氣,還精補腦,食飲有度,興居有節(jié),將服藥物,思神守一,枉天禁戒,帶佩符印,傷生之徒,一切遠之。”(《抱樸子•至理》)前面講的是導引行氣、服藥、衛(wèi)生、健身之術(shù),后面的“柱天禁戒,帶佩符印”,則是宗教的內(nèi)容。
葛洪《抱樸子》中言導引之術(shù)云:“龍導虎引,熊經(jīng)龜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俯地仰。”(《雜應》)相傳為陶弘景撰的《養(yǎng)性延命錄》中有《導引按摩》篇引《導引經(jīng)》云:“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掘固,漱漏涶,三咽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搖曳不息。……”孫思邈的《攝養(yǎng)枕中方》、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中并詳導引之術(shù)。按照道教的理論,人是由精、氣、神構(gòu)成。故《服氣經(jīng)》說:“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引)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都由一氣貫通,所以氣運行流轉(zhuǎn),血脈暢通無阻,則四肢百體關(guān)節(jié)和諧靈便。氣阻塞不通,則血脈不暢,關(guān)節(jié)失靈,所謂氣血不通,則百病叢生。所以《養(yǎng)性延命錄》說:“氣不行,則生病”(《服氣療病》)。《神仙導引論》言導引“所以行血氣,利關(guān)節(jié),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圣濟總錄》卷一九九引)
(三)行氣 導引與行氣互相配合,練導引的必兼行氣。行氣又稱吐納、服氣、食氣、調(diào)氣、胎息。《太上混元真錄》“行氣一名煉氣,一名長息。”所謂內(nèi)養(yǎng)工、內(nèi)功,現(xiàn)在說的氣功都是指這種保健強身的鍛煉方法。當然這里面細分起來從練功的程序、側(cè)重點的不同,又分為若干派。胎息就是吸氣深入丹田,即腹式的深呼吸,故又叫“長息”。如嬰兒在胞胎之中,所以叫“胎息”。葛洪認為行氣可以治百病,防瘟疫,避饑渴,延年命。《抱樸子•釋滯》云:“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炁,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shù),總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關(guān)于行氣治病就是以意念及神、氣攻之,這包括現(xiàn)在的心理治療和氣功治療。《養(yǎng)性延命錄》說:“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道教把這叫做“引火燒身”。孫思邈《攝養(yǎng)枕中方•自慎》說:“道人疾,閉目內(nèi)視,使心生火,以火燒身,燒身令盡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處,皆存其火燒之,秘驗。”(《云笈七簽》卷三十三引)所謂“火”即內(nèi)功行氣時流轉(zhuǎn)的熱能,運行至病灶及痛處可以治病。行氣不僅可以治療自己的病,也能治別人的病。葛洪說三國時吳國有道士石春“每行氣為人治病”(《抱樸子•雜應》)。據(jù)現(xiàn)在科學儀器的探測氣功發(fā)放的外氣有紅外線、靜電、磁、次聲等,所以外氣到達病者的穴位上,使病者產(chǎn)生感應而有一定的療效。
關(guān)于行氣的要領(lǐng),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yǎng)性延命錄》云:“凡行氣以鼻內(nèi)(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于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后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nèi)外結(jié)合起來。《導引經(jīng)》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diào)息、導引正是講的內(nèi)外功的結(jié)合。
(4)行氣要節(jié)食,不宜過飽。《養(yǎng)性延命錄》云:“行氣之法,少食自節(jié),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diào)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jié)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云:“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云笈七簽》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guān),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樸子•地真》云:“思一至饑,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云:“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nèi)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凈”。(《老君存思圖》)《神仙絕谷食氣經(jīng)》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云笈七簽》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松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jīng)》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xiàn)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shù)鍛煉等結(jié)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shù)。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zhì),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yǎng)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nèi)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樸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wèi)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jié)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guān)系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y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y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nèi)情,而為之節(jié)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jié)百事也。樂而有節(jié),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shù)的要旨,說明男女結(jié)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jié)”。如果沒有節(jié)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shù)”。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yǎng)生、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所以《黃庭經(jīng)》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欲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jīng)》說:“一陰一陽相須”。《抱樸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yǎng)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欲過度都會產(chǎn)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jié)宣,則伐年命”(《抱樸子•微旨》)。房中術(shù)的要點是:(1)注意節(jié)欲而不能縱欲,葛洪所謂“得其節(jié)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樸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后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shù)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nèi)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yǎng)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shù)的功用,據(jù)葛洪說:“夫陰陽之術(shù),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樸子•微旨》)至于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yī)治百病(見《抱樸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shù)目鋸垺?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養(yǎng)生之術(shù)。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shù)者,則曰唯房中之術(shù),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樸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diào)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gòu)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樸子•雜應》說:“養(yǎng)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wèi),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shù),節(jié)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lián)系著,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diào)。養(yǎng)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shù)等結(jié)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yǎng)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jīng)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饑餓——引者)。去肥濃,節(jié)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yǎng)生集敘》曰:“養(yǎng)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yǎng)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yī)藥,十曰禁忌。”(并《養(yǎng)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yǎng)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jié)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yǎng)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yī)藥和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jié)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yī)學的知識,這里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遺產(chǎn),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fā)揚其科學的內(nèi)容。
①見《廿二史劄記》卷十九《唐諸帝多餌丹藥》條。
①道教是多神教,在道教修煉中把“存思”神秘化,認為存思時閉目內(nèi)視可以見五臟之神,《黃庭》有存思二十四景神。又認為陽神有一萬八千,陰神一萬八千,合為三萬六千神。《無上秘要•身神品》說“日日存之”,“念念不忘,長生不死”。其詳當別論之。
書 名
卷數(shù)
撰人
《道藏》冊數(shù)
(涵芬樓影印本)
臺灣縮印本冊數(shù)
黃帝素問補注釋文
(黃帝素問補注)
50
王冰注
649-660
35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17
王冰
665-667
36
黃帝靈樞略
1
661
35
黃帝素問靈樞集注
23
史崧
661-663
35-36
黃帝素問遺篇
5
663-664
36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3
劉溫舒
664
36
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纂圖句解(八十一難經(jīng))
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注義圖序論
1
李騧
668
36
葛仙翁肘后備急方(肘后備急方,肘后卒救方,百一方)
8
葛洪
1013-1015
54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千金要方,備急千金方)
95
孫思邈
799-820
43-44
急救仙方
11
徐守真
821—822
44
仙傳外科秘方(外科秘方)
11
趙宜真
823—824
44
圖經(jīng)衍義本草
47
寇宗爽
535—550
28-29
純陽呂真人藥石制(藥石制,呂真人藥石制)
1
呂嵓
32
石藥爾雅
2
梅彪
588
32
丹方鑒源
3
獨孤滔
596
32
白云仙人靈草歌(靈草歌)
1
白云仙人
597
32
淵源妙道洞真繼篇
3
李景元注
619
33
金石簿五九數(shù)訣
1
589
32
太上靈寶芝草品
1
1051
57
書 名
卷數(shù)
撰人
《道藏》冊數(shù)
(涵芬樓影印本)
臺灣短印本冊數(shù)
太清導引養(yǎng)生經(jīng)
1
568
31
鐘離八段錦(見《修真十書》卷19)
1
125
7
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jīng)
1
1027
55
上清太極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經(jīng)
1
1039
56
上清黃庭五臟六府真人玉軸經(jīng)
1
1050
56
太清中黃真經(jīng)
2
568
31
太上養(yǎng)生胎息氣經(jīng)
1
568
31
太清調(diào)氣經(jīng)
1
569
31
老子說五廚經(jīng)注(太上說五廚經(jīng)注)
1
533
28
高上玉皇胎息經(jīng)(胎息經(jīng))
24
2
胎息經(jīng)注
幻真先生
59
4
太上靈寶凈明九仙水經(jīng)(九仙水經(jīng))
756
41
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
569
31
太清服氣口訣
569
31
莊周氣訣解
569
31
抱樸子別旨
葛 洪
870
17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jīng)
2
太無先生
569
31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jīng)(新舊服氣經(jīng))
1
延陵先生
570
31
長生胎元神用經(jīng)
1
郎肇注
1050
56
幻真先生服內(nèi)元氣訣
1
幻真先生
570
31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茅真君修行指迷訣)
571
31
神仙食氣金柜妙錄
1
京里先生
571
31
胎息精微論
571
31
服氣精義論
司馬承幀
571
31
修真精義雜論
司馬承幀
134
8
真氣還元銘
1
強名子注
131
8
顯道經(jīng)
1
578
31
氣法要妙至訣
1
571
31
書 名
卷數(shù)
撰人
《道藏》冊數(shù)
(涵芬樓影印本)
臺灣縮印本冊數(shù)
胎息抱一歌
570
31
胎息秘要歌訣(胎息訣)
59
4
抱樸子養(yǎng)生論(養(yǎng)生論)
葛洪
572
31
神氣養(yǎng)形論
571
31
存神煉氣銘
孫思邈
571
31
保生銘
孫思邈
571
31
孫真人攝生論(攝生論)
孫思邈
572
31
彭祖攝生養(yǎng)性論(攝生養(yǎng)性論)
572
31
養(yǎng)生詠玄集
1
573
31
太上保真養(yǎng)生論
575
31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
1
193
11
靈劍子子午導引記
1
320
17
四氣攝生圖
1
534
28
黃庭內(nèi)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1
胡愔
196
11
太初元氣接要保生論
1
107
6
養(yǎng)生辨疑訣
施肩吾
575
31
混俗頹生錄
2
劉詞
573
31
保生要訣
蒲虔實
573
31
修真秘錄
符度仁
573
31
太清道林攝生論
1
道林
1055
57
三元延壽參贊書
5
李鵬飛
574
31
長生詮經(jīng)
1
1082
58
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傳(菖蒲傳)
573
31
太清經(jīng)斷谷法
573
31
太上肘后玉經(jīng)方
盧遵元
573
31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