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形體養生 養出你的好身體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道家形體修煉首要體現在按摩和扶引術上。按摩是指用手按擦摩捏有關部位或經穴;扶引是屈伸肢體,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按摩與扶引常常是連在一起進行的,并不那么愛憎分明。關于按摩、扶引的效果,《玄鑒扶引法》概括為這樣四點,就是:“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水谷,三則以排卻風邪,四則以出息血氣。”
五禽戲
關于扶引,《莊子》載有“熊經鳥申”兩法最著名,今后,漢代劉安著《淮南子》,又改擴為“鳧浴、猿蠼、鴟視、虎顧”四種,爾后直至漢末,華佗在兼并改造的基礎上,創立了虎、鹿、熊、猿、鳥五禽之戲。這種五禽之戲,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載其辦法為:“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躑,卻二躑;長引腰側腳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彈性亦三亦二也。熊戲者, 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彈性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霹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因為做五禽戲時要任力為之,汗出為度,所以有“消谷氣,益力量,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之功效。
道家形體扶引修煉,在五禽戲的基礎上,后經大家不斷地改進和立異,又呈現了八段錦、十二段錦、二十四節氣坐功等扶引術,使形體修煉的內容愈加完善。
八段錦
在道家形體修煉中,還有一種他們每日必做之功,就是所謂的“叩齒鼓漱”的功法。晉代道家葛洪《抱樸子》提出:“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宋代幃《道山清話》說:“人之叩齒,將以收召神觀,辟在外邪,其說出于道家者流,故涵養之人多叩齒。”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卻病延年箋》也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薰蒸。每清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管數遍,津液滿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時,沉默咬牙,解畢方開,永無齒疾。”并附訣曰:“熱極生齒不寧,清晨叩齒自惺惺。若教運用常無隔,還許他年邁復釘。”
叩齒鼓漱的優點不只在于永無齒疾,還有收召神視,辟在外邪之功。鼓漱的整個進程,大致有叩齒、攪舌、鼓漱、咽津液等步調。
叩齒鼓漱的基本做法是:清晨起坐,閉目絕慮,舌抵上腭,調勻呼吸,然后叩齒十四遍或三十六遍。叩后用舌左右前后上下沿著齒齦攪轉十四遍,這樣舌底兩脈天然汩汩流出津液,等津液滿口之時,再鼓漱十四遍,最終才把鼓漱之液,分三次用意念吞送丹田。
叩齒鼓漱的結果是咽下津液,這種津液,道家稱之為玉池清水或玉泉。《千金方》服玉泉法以為,叩齒服玉泉的效果在于去三尸、堅齒發、除百病。這從現代醫學視點剖析,叩齒能夠推進牙周膜、牙齦、牙髓腔的血液循環,改進牙齒的養分供應;而唾液則富含溶菌和淀精多種酶,能夠在增進消化的同時也可殺滅一定量的細菌。
此外,明鄭宣《咋非庵日篡》還說“辟谷咽津為上,咽氣為次。咽津者,腎中之水上通舌底二竅,大有真味,如小兒略乳,滾滾不止,雖酬應外交,而整天忘饑。若咽氣則沉默住息,身心俱寂,然后可。此不行年月效也。”在這里,鄭宣以為咽津的效果要遠在咽氣之上,而且咽津也行之便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