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飲食觀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次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概括了飲食在人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飲食養生方面更有獨到之處。
老子強調“五味令人口爽”,這也是道醫所遵循的飲食觀。這里的“爽”字當“差錯”解。在此是指人的味蕾差錯。意思是說,如果追求口味的享受,就會降低味蕾的靈敏度,難以品嘗和準確攝入各種精微之味。
自古以來老子強調“味無味”,是希望人們食之清淡和認真仔細地吃出食物中的精微營養。飲食不宜過濃,過甜、過酸、過咸、過辣,皆要比平常所吃慣的口味稍微清淡,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十分鮮味也不相宜。
老子還強調要“為腹不為目”。這是道醫飲食觀的又一特征。是說在飲食方面,要聽從身體而不是聽從眼睛或知識的引導。這就要求食者了解自己身體的真正需求。很多人“眼饞肚飽”,即:為了解饞使勁吃,吃不下松松腰帶繼續吃。因此攝入過量食物。也有人狼吞虎咽,心不在焉,不知不覺攝入過量食物。還有人看到資料介紹說這個瘦身,就吃這個;那個抗癌就吃那個。這都不是實事求是的飲食態度。
道家提倡少食。道家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東晉名道葛洪認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因人體攝入過量食物后,會大大增加消化等功能的負荷,使腸胃、心肺、肝膽都得不到休息,影響了壽命。
道醫的提出了少食的飲食方法:
一是“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銷”,是指要少食多餐。
二是“先饑乃食,先渴而飲”,這是說應該有規律的飲食,在饑餓、口渴之前,就應該進食、飲水。否則,“恐覺饑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這顯然對身體是有傷害的。
三是就總體而言,人們應該通過調養身心,盡量保持低熱量的飲食平衡,“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熟勝于生: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指出:“凡食皆熟,勝于生”。這里的“熟”,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如,《呂氏春秋•本味》指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而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二是指作為食物的動植物資源,應是已經“成熟”的個體。司馬承禎《天隱子》中,提到:“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意思就是指那些尚沒有成熟的動、植物,是不宜用來進食的。這一點與道家一向提倡的“不殺生”戒律是有關的。道家的“不殺生”,并非絕對意義上的不殺生,而是指不毀壞正在生長著的生命事物。在飲食上,也遵守此原則。如《淮南子•主術》說: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d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發若蒸氣,禽獸之歸若流泉,飛鳥之歸若煙云,有所以致之也。
素勝于葷:道家提倡以素食為主,慎用葷腥食物。《神農經》曰: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仙藥)者,與天地相弊,日月并列。道書《釋齋有九食法》也指出:粗食者,麻麥也;蔬食者,菜茹也;節食者,中食也。……粗食,止諸耽嗜;蔬食,棄諸肥妮;節食,除煩濁服精,其身神體成英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