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大師葉法善
欄目分類:道家養(yǎng)生 發(fā)布日期:2016-06-19 瀏覽次數(shù):次
侍奉過盛唐高宗、武皇、玄宗等五代皇帝的葉法善,隋大業(yè)十二年(616)生于松陽卯山道士世家,12歲遷居柳城白馬山修道,唐開元八年(720)仙逝長安景龍觀。據(jù)《新舊唐書》、《太平廣記》等眾多典籍記載,葉法善精通藥理,道術(shù)高深,善為民治病驅(qū)邪,好施朝廷賜贈錢物建觀濟貧,在唐朝與張果老、羅公遠、金剛?cè)氐认蓭燒R名。因有在李家王朝侍奉50多年的杰出貢獻,先后官拜鴻臚卿,封越國公,授金紫光祿大夫,俸祿從一品。鴻臚卿是漢唐設(shè)置主管外交蕃務(wù)的行政官員,葉法善以唐朝宗教顧問和養(yǎng)生大師的身份,在處理大唐與邊境外交事務(wù)上發(fā)揮出杰出才能,特別是在處理大唐與吐蕃(西藏舊稱)關(guān)系上取得化險為夷的圓滿功德,值得大書特書。
自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松贊干布后,大唐與西藏關(guān)系一度和諧圓滿,松贊干布還特建布達拉宮感恩大唐美麗智慧的新娘。但松贊干布英年早逝,加上高宗無能,至唐玄宗時關(guān)系又趨緊張。史書記載,玄宗時吐蕃曾派使節(jié)手捧暗藏機關(guān)的寶函進獻,使節(jié)說內(nèi)有機密勸玄宗親自開寶,但被葉法善慧眼識破反叫使節(jié)自開,結(jié)果函開箭發(fā)使節(jié)當場斃命。事發(fā)后,葉法善以高超的外交才能梳理化解,促使吐蕃與大唐關(guān)系重新和諧。用今天的話說,養(yǎng)生大師葉法善還是位處理西藏問題的專家和高手。
以斗法除妖、治病驅(qū)邪、理氣自強享有盛名的葉法善,在105歲高齡總結(jié)了自己一生行狀心跡,撰寫《留詩》三首辭世。這三首被收入《全唐詩》的詩作是:
昔在禹余天,還依太上家。
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
暫下宛利城,渺然思金華。
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車。
適向人世間,時復濟蒼生。
度人初行滿,輻國亦功成。
但念清微樂,誰忻下界榮。
門人好住此,倏然云上征。
退仙時此地,去俗久為榮。
今日登云天,歸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騰舉不為名。
為報學仙者,知余朝玉京。
在葉法善侍奉過的五代唐皇中,玄宗與葉法善交誼最深,特別是葉天師用法術(shù)陪明皇游月宮會玉環(huán)得仙樂《霓裳羽衣曲》等已成佳話流傳千古。在葉真人仙逝二十年后的一個深夜,唐玄宗還夢見葉法善,往事歷歷在目,他訇然醒轉(zhuǎn)就動情伏案御筆親撰《葉道元尊師碑銘并序》,表深思之情,贊尊師功業(yè),該碑銘石刻置放長安淙仁坊景龍觀中讓后人謁拜。御筆碑銘全文如下:
朕聞軒轅三皇之盛者,尊廣成。唐堯五帝之盛者,師尹壽。夫以圣人之道,教圣人之才。守之七日,又守之九日。朝徹而后能見。獨是道也,入水不濡,踏火不爇。嘯叱風雨,鞭笞魔魅。無方而后能進,獨是神也。神則惟變,道亦旁通。茍得其人,抑所謂神道設(shè)教者也。師諱法善,字道元。自諸梁食采,是謂葉公。邑亦如之,因而命氏,則昔為南陽人也。曾祖道興,祖國重,父慧明,贈歙州刺史。賚邱園者,一貫吾道。食舊德者,百代可知,故名溢宇宙之中,身在江海之上,則今栝蒼人也。至隋大業(yè)歲在丙子,法師是生。凡六百四十二甲子,洎我開元,歲在庚申,形解升云,則春秋百有五矣。其生也年長,而色若孺子,其化也委蛻,而神則默仙。嘗從朕游,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藏察無象,鉤致不測。若言匡國輔主,鼓舞發(fā)揮焉。朕可推而尊之,不可得而臣也。
其始終出處之跡,可得言者。初,師七歲,涉江而游。迨及三年,人以為溺。及還,問其故?則曰:“二童子引之,憩于華堂峻宇,咽靈藥,吸云漿,太上鎮(zhèn)之,是以留也。”十五,中毒死。又見昔青童曰:“天臺茅君,飛印印腹。”其始殊悶絕,良久豁如。師以靈應(yīng)感通,殊尤若此。遂仍杖策,游諸名山,遠訪茅君而遇。岳骨上起,目瞳正方。冰雪綽約,嫣焉微笑曰:“爾來乎?爾名已登仙格。身逢魔試,故此相救。宜勉之。”當以輔人弼教為意,無汲汲于去來。由是,便于青城趙元陽,受遁甲步元之術(shù)蒼,于嵩陽韋善俊,傳八史云蹻之道。宴息于栝羅浮,往返于蓬萊方丈。靈圖秘訣,仙符真度。寶箓生券,冥感空游。臨目而萬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驖撚舅,或飛步火房,或刮腹滌腸,勿藥自復。或刳腸刮膜,投符有加。或聚合毒味,服之自若;蜥缯俟砦,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眾神,若陪隸也。故海內(nèi)稱焉,千轉(zhuǎn)萬變。先朝寵焉,一晝?nèi)印?/span>
朕在藩邸,累聞道要。及臨宇縣,虛佇昌言,奸臣寓謀,兇丑潛逆,未嘗不先事啟沃。亟申幽贊。故特加紫綬,以大公侯之封。而確固黃中,不承軒冕之賞。可謂德博而施,道尊而光者也。適來無跡,為夫子之時,邇?nèi)o吝,為夫子之順。歲在鶉尾,月鶉火是也,返真懸解。翌日,追贈越州都督。逾月,歸藏于栝蒼之山。免朝章,從夙志也,先生幼有奇質(zhì),長標特操。神照體外,骨秀形表。故萬先生目之曰:“子書成仙格,方自仙宮,吾將及爾,為同僚也。”信哉!《易》曰:“君子或出或處。”出者無山林之逸,外者無軒冕之貴。雖道同則應(yīng),而跡異難兼。先生養(yǎng)神太和,觀妙元牝,君子或處之盛也。金印襲貴,紫綬方來,君子或出之盛也。非夫道臻博大,德合神明,其孰能與于此也!故于王室,則承恩者五代。當朕時,則傳道者數(shù)人,皆曰宗師,無間然矣。夫為文者,記其實,稱德者,尚其訓。先生知余,余寧不述。訓寓言而無愧,可披文而相質(zhì)。
銘曰:“忽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溜然,莫不入焉。百昌之源,萬化之泉。于此觀妙,實云列仙。列仙伊何?銷化卻老,觀妙伊何?豈假至道。旁通幽贊,神變靈造,淫祠厲階,無隱不討。討逆輔順,功就佐時。藏往察微,業(yè)與神奇。章綬加等,方來不欺。視緣若遺,恍然我思,大有元吉,黃中通理。默仙委蛻,元達無已。葉縣鳧飛,遼城鶴止,元風盛烈,郁乎于祀。”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己卯十二月已未朔二十六日,乘化而往,彼則悠哉。不忘舊情,紀諸事跡。仙山海畔,碑石依然。為葉仙卿作。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