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飯日子長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8 瀏覽次數:次
我的母親雖然七十有余,但耳不聾、眼不花、腰不彎,走起路來像小伙,說起話來聲如撞鐘。這真是讓我們后輩自愧不如。
閑時向母親討教養生的絕竅,母親嘿嘿一笑說:“我哪知道什么是養生?但要想身體好,你們就不要天天大魚大肉的,畢竟粗茶淡飯日子長啊!”
粗茶淡飯日子長?想想也是,現在國民身體素質下降,“三高”問題逐漸低齡化,“富貴病”困擾著許多人,還不都是豐盛油膩的大餐惹的禍?所謂民間養生大師的張悟本,養生教母馬悅凌等門庭若市。“豆你玩”、“蒜你沒商量”,囤積居奇,庸醫奸商發了財。國人怎么了?在尋找突圍。其實老祖宗早告誡我們“病從口入”,只有清心寡欲,粗茶淡飯,才能身心輕松,百病不侵。
我不禁回憶起以前的生活,那時家里的細糧總是不夠吃,玉米面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母親稱得上做飯高手,能用玉米面搭配出不同的吃食。最常見的就是玉米面餅、窩頭,摻上菜葉、蔥葉或野菜的“苦累”,還有早餐和晚餐必不可少的玉米糝粥。在那段物資貧乏的日子里,母親憑著自己的奇思妙想把飯桌打理得簡單而美味。她最拿手的絕活兒,就是可以把玉米面餅烙得如紙一般薄,在上面撒一層白芝麻,吃起來既有玉米的清香,還有芝麻的香味,如果就著小魚咸菜吃,就更美味了。
想起小時候那絕妙的美味,不禁勾起了我的食欲。我趁這個星期天沒什么事,早早地趕到菜市場買來小魚和咸菜。回家一邊用小火燉著小魚,一邊煞有介事地用新買來的玉米面做起了面餅。先用滾燙的開水燙面,同時用筷子快速地攪拌。面雖活好了,不曾想搟起來卻很有難度。搟了一次又一次,總是搟不成形;偶爾成形了,力求薄一些時,卻不是這邊漏了就是那邊斷了。心中好生懊惱:怎么就沒學會這門手藝?無奈何,只好打電話給母親。母親在電話那頭告訴我一個小竅門,就是往玉米面里加一點小麥面以增加韌性。我照著做后果然有效,雖說達不到母親搟的薄如紙的程度,勉強還看得過去。我小心翼翼地托著它放進電餅鐺里,幾分鐘后,一張熱氣騰騰的玉米面薄餅出鍋了。雖不及母親烙得那般又薄又脆,卻也散發出陣陣的玉米清香。
親手做出了兒時的美味,暫時喂飽了胃里的讒蟲,這讓我喜不自勝,也讓我野心大發。又是一個星期天,我買來新鮮的白蘿卜洗凈切片,鍋內放入清水及蔥姜蒜,再把蘿卜片放進去燒開小煮,待蘿卜片呈現晶瑩剔透的樣子時,放入愛吃的芥茉、麻辣鮮等調味品,滴入幾滴香油,一碗清淡可口的蘿卜湯就大功告成了。據說,此湯曾被營養學家形容為老百姓的“人參湯”,可見其營養價值之高。
你還別說,經過我的一次次努力,粗茶淡飯常常登臨我的飯桌,竟使我越來越愛粗茶淡飯,欲罷不能。
其實,粗茶淡飯并不意味著飲食沒營養,也不意味著生活的不精致。味口也是心態的表現,只要有一顆淡然從容又善于發現幸福,感受幸福的心,粗茶淡飯照樣可以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粗茶淡飯,不僅令身體健康,還讓我們逃避喧囂,找到回家之路,營造溫馨的港灣,撫慰奔波的心靈。
粗茶淡飯,是健康,是從容,是幸福生活的萬年方。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