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名醫
欄目分類:道家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20 瀏覽次數:次
精通藥學的盛寅
盛寅,字啟東,吳江人。老師是同府人王賓。早年,王賓與金華人戴原禮交往,希望能學到他的醫術。原禮笑道:“我固然沒有什么可吝惜的,您就不能稍稍謙恭一點嗎?”王賓推托說:“我老了,不能再當學生了。”一天乘原禮外出,將他的醫書偷走,因而得到了他的醫術。臨死時,沒有兒子,便傳授給盛寅。盛寅學得原禮本領之后,又深入鉆研《內經》以后各種醫書,他的醫術有了很大名氣。
永樂初年,盛寅任醫學正科。因受人牽累,被罰去天壽山作苦工。監工的貴官,看到盛寅便很器重,令他負責文書會計。在此之前有宦官在江南督辦花鳥,住在盛寅家中,患臌脹病,盛寅將他治好。正巧在路上相遇,吃驚道:“盛先生還好吧!我所奉事的太監正為臌脹所苦,為何不同我前去診治。”盛室診斷后,給藥服用便很快痊愈。時逢成祖在西苑比試射箭,太監前去侍候。成祖遠遠望見,驚訝地說:“以為你死了,怎么還活著?”太監據實報告,對盛寅大為稱贊,成祖立即將盛寅召入便殿,令他診脈。盛寅報告說,皇帝的脈象是有風濕病,皇帝完全贊同,服藥果然見效,便授盛寅為御醫。
一天,雪停日出,皇帝召見盛寅。皇帝談到白溝河作戰獲勝的情形時,臉色語氣都很嚴厲。盛寅說:“這大概是因為有天命吧。”皇帝不快,起身看雪。盛寅又吟誦唐朝人的詩句“長安有貧者,宜瑞不宜多”,聽到的人都為之咋舌。一天,盛寅與同事在御藥房下棋。皇帝突然來到,兩人收棋跪下,口稱死罪。皇帝命令將棋下完,并坐下觀看,盛寅連勝三局。皇帝高興,令他作詩,他立時作出。皇帝更為高興,賜給他象牙棋盤及詞一闋。皇帝晚年還想去長城以外,盛寅因皇帝年老,勸阻不要去。不聽,果然出了榆木川的事變。
仁宗做太子時,妃子張氏十個月沒有月經,別的醫生以為是懷孕而道賀。惟獨盛寅認為不是懷孕,出來談論病情。妃子遠遠聽到后說:“醫生說得很對,有這個人為何不早讓他來給我看病。”等盛寅開出藥方,是破血的藥劑。太子生氣,不用。幾天后,病情加重,命令盛寅再次診治,處方還和前次相同。妃子命令依方用藥,而太子怕引起流產,將盛寅戴上繚銬等待結果。不久妃子大出血,病隨即痊愈。當盛寅被關押時,全家恐懼道:“大概要被肢解處死了。”三天后,紅色儀仗為前導將盛寅送回住宅,賞賜很豐厚。
盛寅與袁忠徹一直為太子所憎惡,給妃子治好了病,怒氣仍未消解,盛寅非常害怕。忠徹通曉相術,知道仁宗壽命不長,偷偷告訴盛寅,盛寅仍然懼怕災禍來臨。到仁宗繼位,盛寅便請求出京到南京太醫院任職。宣宗繼位,召他還朝。正統六年去世。兩京太醫院都奉祀盛寅。盛寅之弟盛宏也精通藥學,子孫繼承了他們的學業。
早年,盛寅清晨在御醫房值班,突然昏眩將死,召請人治療盛寅,沒有人響應。一個江湖醫生接受此事,一劑藥便痊愈。皇帝問原因,那人說:“盛寅空腹進藥房,突然之間中了藥毒。能夠和解各種藥物的,是甘草。”皇帝詢問盛寅,果然是空腹來的,便重賞這個江湖醫生。
醫術高明的戴思恭
戴思恭,字原禮,浦江人,以字行世。師從義烏人朱震亨學醫術。震亨師事金華人許謙,得到朱子的學術,又向宋朝內侍錢塘人羅知悌學習醫術。知悌的醫術得自荊山的和尚,而和尚則是河間人劉守真的門徒。震亨的醫學非常流行,時人稱他為丹溪先生。他喜愛思恭才思敏捷,將全部醫術都傳授給他。
洪武年間,思恭被征為御醫,為人治病都立時見效,太祖很器重他。燕王腹內有硬塊,太祖派思恭前去醫治,見其它醫師所用的藥都非常正確,思考為何不見效,便問燕王愛吃什么物品。回答說:“好吃生芹菜。”思恭說:“知道原因了。”給燕王服了一劑藥,夜間大瀉,都是細小的螞蝗。晉王患病,思恭將他治好。不久,病又發作,很快去世。太祖發怒,將王府的醫生都逮捕治罪。思恭不慌不忙地上前說道:“此前臣奉命為晉王治病,報告晉王說:‘現在雖可痊愈,但毒素在膏盲之中,恐怕再次發作就無法治療了。’現在果然如此。”那些醫生因此得以免死。思恭此時已經年老,遇到風雨天便免除朝見.太祖病重,稍有好轉,出到右順門,責罰為他治療不盡心的醫生,惟獨安慰思恭道:“你是有仁義的人,不要害怕。”不久太祖去世,皇太孫繼位,將那些御醫問罪,惟獨提升思恭為太醫院使。
永樂初年,思恭以年老辭官。永樂三年夏,又征召入朝,免他行叩拜之禮,只有皇帝特召才入宮晉見。這年冬天,再次辭官歸鄉,皇帝派官員護送,賞賜錢財,一個月后去世,時年八十二歲,皇帝派行人前去祭奠。他的著述有《證治要訣》、《證治類元》、《類證用藥》等書,都是根據丹溪學說加以發揮。又訂正丹溪所著《金匱鉤玄》三卷,加入自己的見解。人們認為他無愧于師。
醫術知名的葛干孫、呂復和王履
葛干孫,字可久,長洲人。其父應雷,以醫術知名。當時北方的劉守真、張潔古的學說沒有在南方傳播。有個姓李的,是河南名醫,在江南做官,與應雷談論,大為驚駭嘆服,因而向他傳授張、劉著作。從此江南有了這兩家學派。干孫身材魁梧,喜好刺槍擊劍用兵作戰之術。后一改向來的行事開始讀書,還通曉陰陽、律歷、星相的技藝。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順利,這才繼承父業。然而不肯為人治病,偶爾為之,總能收到奇效,名聲與金華人朱丹溪相等。有一富家女兒患病四肢癱瘓,眼睛直瞪不能進食,許多醫生治療都無效果。干孫命令將房中香料匣子、流蘇等物全部搬走,地下挖坑,將女孩放在坑中。過了很長時間,女孩手足活動,能出聲音。給她服了一粒丸藥,第二天女孩便從坑里出來了。原因是這個女孩愛好熏香,脾臟被香氣侵蝕,所以得了此病。他治病的方法如此獨特而有效。
呂復,字符膺,鄞縣人。少年喪父家貧,從師學儒經。后因母親患病求醫,遇見名醫衢州人鄭禮之,便認真隨他學習,因而得到了古時秘方及觀色診脈藥物等書,試用常能見效。于是遍購古今所有的醫書,晝夜研究,從此出而行醫,療效神奇。他對《內經》、《素問》、《靈樞》、《本草》、《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病原論》、《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語》、《中藏經》、《圣濟經》等書,都有考辨論證。對前代名醫如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至張子和、李東垣諸家,都有評判。其著述有《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五色診奇眩》、《團脈樞要》、《運氣圖說》、《養生雜言》等多種書籍。浦江人戴良選取他治病效果最顯著的幾十件事,作為醫案。他先后被委任仙居、臨海教諭,臺州教授,都沒有接受。
王履,字安道,昆山人。向金華人朱彥修學醫,完全學到了他的本領。他曾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各家理論的鼻祖,后世的人都沒有超出他的范圍。至于《素問》說“傷寒是病熱”,只說了一般現象而沒有說變化,至仲景才分辨出有寒有熱,但見解講得還不透徹。他便詳盡敘述傷寒的一般現象和變化,寫成《傷寒立法考》。又認為《陽明篇》沒有提及眼痛,《少陰篇》講胸背脹滿不講疼痛,《太陰篇》講沒有喉干,《厥陰篇》講沒有睪丸萎縮,文字必定有脫漏。于是將三百九十七條治療方法,刪去其中重復的二百三十八條,又加以增補,仍為三百九十七條療法。深入論述內外傷原因的異同,與《中風》、《中暑辨》合并一起,題名《泝洄集》,共二十一篇。又著有《百病鉤玄》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行醫者無不遵奉。王履善作詩文,又能繪畫。曾經游覽華山頂峰,作畫四十幅,游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為當時人所稱道。從滑壽以下五人,都生于元代,至明代初年才去世。
名醫滑壽
滑壽,字伯仁,祖先是襄城人,遷居儀真,后又遷至余姚。年幼時機智好學,能作詩。京口人王居中,是名醫,滑壽跟從他學習,學了《素問》、《難經》。學業結束后,滑壽向老師請教道:“《素問》是非常詳盡的,但文本排列多有錯亂。我想分為藏象、經度等十類,按類抄寫閱讀。《難經》又是根據《素問》、《靈樞》寫成,其中對人的氣血臟腑與經絡穴位,辨別得很詳細,然遺漏錯誤也很多。我想按照文中原意,注釋后閱讀可以嗎?”居中非常高興地表示贊成。從此滑壽的學問日有進步。滑壽又參考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學說而融會貫通,所治疾病沒有不見效的。
在跟從東平人高洞陽學習針刺法后,滑壽曾說:“人身體中的六脈雖然都有關聯,惟有督任二經,則是包裹腹背,有專門的穴位。各經氣血充滿后溢出來的,則由督脈任脈接受,應該與十二經相提并論。”于是根據《內經》、《骨空》等文及《靈樞篇》所敘述的經脈,寫了《十四經發揮》共三卷,考察了人體全部六百四十七個穴位。 其它如《讀傷寒論抄》、《診家樞要》、《痔瘺篇》,又選取各種《本草》寫成《醫韻》,都有功于社會。
晚年他自稱攖寧生。江蘇、浙江一帶沒有不知道攖寧生的人。七十多歲時,臉色還像兒童,步履健捷,飲酒沒有限量。天臺人朱右選擇他治病有神效的數十件事,為他作傳,因此他的著作在世間更為聞名。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