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素問 ●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于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
-
《黃帝內經》素問 ●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貪,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
-
《黃帝內經》素問 ●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
-
《黃帝內經》素問 ●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譯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原文】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至齋七日,旦復侍坐。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譯文】 在立春的這一天,黃帝很安閑地坐者,觀看八方的遠景,侯察八風的…
-
《黃帝內經》素問 ●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至齋七日,旦復侍坐。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
-
《黃帝內經》素問 ●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借借。得其…
-
《黃帝內經》素問 ●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液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上免下免)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
《黃帝內經》靈樞 ● 九針十二原篇第一(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S嚶鶚貢歡疽,无訌R臼,欲視灑张Fㄆ渚觶髕溲,荣其逆顺出让劗会。亮b紗諍笫潰孛魑ǎ鈧斬幻穡枚瘓,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諗n鵪潯砝錚帳。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菣?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
-
《黃帝內經》靈樞 ● 小針解篇第三(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罩兄畽C,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
-
《黃帝內經》靈樞 ● 邪氣藏府病形篇第四(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