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靈樞 ● 根結篇第五(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于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于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耪脛謚帳跡還誓苤帳跡謊遠希恢帳跡氳老嘆?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
-
《黃帝內經》靈樞 ● 壽夭剛柔篇第六(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于五臟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
-
《黃帝內經》靈樞 ● 壽夭剛柔篇第六(譯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題解】本篇著重討論了人體陰陽剛柔的不同體質類型,其中包括了形體的緩急、元氣的盛衰、皮膚的厚?⒐趨賴拇笮 ⒓∪獾募崠、脉气的紞柟a跣〉確矯嫻哪諶蕁R蛭酒饕猶逯市翁杖嶗床霰姹鶘饋⑹傯斕姆椒,所以篇名絻傣蕚綮刚柔?【原文】黃帝問于少師日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少師答日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于五臟六腑,外合…
-
《黃帝內經》靈樞 ● 本輸篇第二(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愿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于太淵,太淵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
-
《黃帝內經》靈樞 ● 官針篇第七(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
-
《黃帝內經》靈樞 ● 本神篇第八(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
-
《黃帝內經》靈樞 ● 本神篇第八(譯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
-
《黃帝內經》靈樞 ● 終始篇第九(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
-
《黃帝內經》靈樞 ● 經脈篇第十(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
-
《黃帝內經》靈樞 ● 經別篇第十一(原文)
道教典籍2016-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