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正走入世俗生活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30 瀏覽次數:次
村民們不會計算成本,比如去外面采購的費用,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要做的事,與香的定價沒關系,也不會算人工費。所以尼木縣很多香的銷售價算起來是虧損的
有時濃烈、有時飄渺,在西藏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有藏香的味道。
藏香起源于藏地先民的祭祀,佛教盛行時成為必備品,對于內地人來說,2002年非典、2003年禽流感帶來的集體性恐慌,加大了藏香在藏區之外的需求。
正如高原上的每一個傳奇,藏香也在經歷自己的現代化。有人參與手工與機器之爭的辯論,也有人在配方標準化前躊躇。
藏香正不可避免地走入世俗生活。
水車旁的吞達村
藏歷新年過了半月,樹未發芽、花未開放,還不是藏區最美的時候,也沒到手工藏香制作的最佳時節。
距離拉薩150多公里,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是吞彌。桑布扎的家鄉。他是“藏文之父”,還將印度的薰香技術帶入西藏,尼木也是藏香在高原的源頭。從那時至今,據稱已有1300多年。
自治區級藏香技藝傳承人頓珠次仁,是吞達村4組村民,17歲開始制香,至今整整40年。他是家族里第三代傳承人。
如今在吞達村,只有兩個人一年365天都手工做香。除了頓珠次仁,另一個叫次仁,67歲,身體不太好,也是國家級傳承人,將技藝傳給了兒子朵拉。
頓珠次仁有兩個女兒。22歲的大女兒次白在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專業讀書,2015年畢業,“妹妹在讀初三。我和妹妹做繼承人的可能性很小。”她有點不甘心,“其實也有女人做香,隔壁帕當鄉就有一個,做得很好。”
關于藏香,她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畢業工作兩年,有了積蓄和社會經驗后,就回到家鄉,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一個工廠。爸爸來當老師,招幾個徒弟,很多人一起來做”。
這個與父輩經歷不同的發展思路,在次白看來,是發揚藏香手工技藝的途徑之一。
尼木藏香的主要工序是:把柏樹樹干鋸成若干小段,去皮,用水車磨成木泥;把木泥和香料、藥材一起搓揉;然后放入牛角,擠出來;接著是晾曬,兩三天后就可以包裝出售。
柏樹主要來自西藏東部的林芝地區,“現在買柏樹要簽協議,保證都是當地人自己地里種的樹。以前運樹,一輛東風卡車運費5000元。現在車子大了一點,一車漲到4萬元。”這樣的價格讓頓珠次仁直搖頭。
水車是尼木藏香的特征。從拉薩一路向西的公路邊,可以看到流水沖擊的水車——它使切成小段的柏樹一刻不停地在石板槽中摩擦、加水直到磨成木泥。
水車軋軋不停的成果是磚形的柏樹沫。頓珠次仁能用到最好的柏樹沫磚,“以前10元錢一塊,現在15元”。
逐漸地,水磨制柏樹沫也成了獨立的小產業,有些吞達村人只做這種生意。“那也要掌握很多技術。”次白在家鄉的同學說,“有人通過淘寶賣藏香,不一定都是手工香,但是都會打著手工香的名號”。
手工要充滿敬意
村里那些會手工做香的年輕人,每年夏天都外出打工,去建筑工地,或者畫壁畫。年終能帶回三四萬元。雖然家家戶戶都會做香,但手工者大約只占30%。
“整個尼木手工做香的越來越少了。”次白說。
從以前每年收入1萬元左右,到現在大約6萬元,頓珠次仁從沒想過要用機械來做香。
機械制香年收入約50萬元。頓珠次仁堅持認為:“味道不一樣、重量不一樣、整齊以及精細程度也不一樣。”
將香一根一根擠出來的牛角,已經用了7年,手指用力的地方深深地凹了下去。
手工制香還要講究坐姿,“就是打坐,充滿敬意。”
可是,頓珠次仁現在腰、肩膀、膝關節經常會疼。
頓珠次仁的手工香沒像其他吞巴鄉家庭制香專業戶那樣申請自己的品牌,也沒有去內地做包裝盒,依然用繩子、報紙、塑料袋捆扎起來。
“有的包裝很好看,但是里面不好。”他覺得,香的質量與包裝沒有因果關系。
現在當地政府正在進行更大的包裝——對吞達村旅游資源以及人文背景的整合,也有人把自己的藏香廠放進了企業開發的大景區。
古寺試網
如果說尼木藏香因為歷史悠久以及獨特的人文價值,被認為是“西藏第一圣香”,那么有著400多年的敏珠林寺藏香則被認為是藏香發展的升華。
“藏香最重要的是配方,每個藏香的配方都不一樣,都有藥物價值,但敏珠林寺藏香的藥性更突出。”敏珠林寺藏香傳承人當曲旦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區別源自原材料。與尼木藏香不同,敏珠林寺的藏香很少用飄香的柏樹,而主要是藏紅花、白檀香、紫檀香等藥材。這是敏珠林寺藏香創始人晉美多吉的發明。
作為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的主要寺廟之一,敏珠林寺位于距離拉薩不到200公里的山南地區,后者也是西藏文明的發源地,有全藏第一座剃度僧人的寺廟桑耶寺。
“我們每年名貴藥材的采購成本三四百萬元,銷售額六七百萬元。”當曲旦增說,收益主要用來修繕寺廟,維持50多名在冊僧人的生活,“我們與尼木藏香不一樣的地方除了藥材比例外,還有就是出香用擠壓式,一次可以出來很多根。”
所謂擠壓,就是將香泥放入一個有很多出口的大容器,自上向下施力,使香擠出。
不過,現在的敏珠林寺藏香,主要由附近村莊的30多位村民制作。每年除了收、種青稞的兩個月,他們一年能為此工作10個月,每人每月因此有約2000元收入。
培訓主要由當曲旦增負責,“一個月就可以,但配方現在只有我一個人知道”。
見到當曲旦增時,他正在敏珠林寺拉薩辦事處。這里位于拉薩八廓街的“北街”、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舊址的斜對面。這個叫做“嘛尼拉康”的建筑,也是敏珠林寺的下屬寺廟,一樓幾乎被一個約兩米直徑的轉經筒完全占據,只剩下行人繞行的空間,酥油燈搖曳著。
當曲旦增此行拉薩,是要處理八廓街上的敏珠林寺藏香專賣店事務:把負責人由喜歡喝青稞酒的藏族中年男子換成22歲的藏族姑娘。這個職位每月1500元工資,外加銷售收入帶來的提成。
“這家店年租金30多萬元,另一個專賣店是我們買下來的,100多萬元。”當曲旦增轉頭問本刊記者,“是不是貴了?”
拉薩4家專賣店,“還有一家網店”,但敏珠林寺藏香在內地的銷售都通過批發商,國外主要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有佛教信仰的國家。
48歲的當曲旦增19歲進敏珠林寺。15年前負責敏珠林寺藏香廠后不久,認識了內地人郭紅。后者在北京從事與文化有關的工作,十多年間不斷勸當曲旦增“接觸網絡”。
2012年敏珠林寺藏香淘寶店終于上線。當曲旦增感覺到了淘寶的好處:“很多內地人都想買,讓他們打款到賬戶上,我們再寄過去,他們不相信。有了淘寶,他們就相信了。”
2014年敏珠林寺藏香新增了禮盒產品,一套1298元,“里面有藏香、香爐、哈達、佛珠手鏈,送禮好看。”
敏珠林寺藏香多年來“一級、二級、三級”的標準也換了說法,叫“特級、極品、高級”。
“他們還得變,但要慢慢地。”郭紅還建議當曲旦增調整配方,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但他不同意,非常堅持傳統配方。”
“便宜貨”不能停
龍日江措同樣記得,因為非典、禽流感,“那兩年整個拉薩都尋不到藏香。”即使找到,價格也是出奇地高。“原來一扎30根5元,那時一根就要5元。”
這位企業家來自藏醫優格倉家族,早年間曾在很多國家游歷、經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拉薩很少有藏香產品,很多游客就把印度香、尼泊爾香當作藏香帶回去。我們家族一直有藏香的配方,不做香可惜了。”他說。
按照傳說,優格倉家族的制香方法來自晉美多吉和家族先人的良好關系。后來龍日江措創造自己的藏香品牌時,就使用了“敏竹梅芭”。
但是因敏珠林寺的反對,訴訟至法院,龍日江措敗訴,把這個品牌改為“優。敏芭”。
“優。敏芭”現在在西藏有4家專賣店,但80%的市場份額來自內地,“我們有一款西藏本地人特別喜歡的香,簡單包裝,20多元,但它一直是虧損的。”
他想將那款“虧損產品”停產,結果被熟悉的西藏老人罵“奸商”,后又恢復生產。
龍日江措針對內地消費者作過調研,其中20%用來供佛,80%左右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相比之下,內地自己的香品更多出現在宗教場所和儀式上。”
“優。敏芭”在西藏以外的第一家加盟店開在臺北,現在全國一共有20多家加盟店。不同城市加盟費用不同,一線城市20萬元,二線城市15萬元,其他城市10萬元。
20多家店里,“廣州市場做得好,因為加盟商以前是做藏藥生意的。”
“北京的市場肯定很大、很好,但現在還沒有專賣店,因為我需要找到一個有能力開總店、再開分店的人或者機構來操持。”
龍日江措覺得,剛開始就應該采取這樣的模式,“以前不懂,現在也不晚”。
“優。敏芭”2014年啟動網店,“如果再不做,5年后會很危險。西藏關于網絡方面的人才很少,我們先試一試。”
千年來第一個藏香標準
如今,龍日江措幾乎每個月仍會去一次尼木縣,與手工藝者交流,“我需要精進的是手工藝,而他們需要商業經驗。”
“他們不會計算成本,比如去外面采購的費用,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要做的事,與香的定價沒關系,也不會算人工費。所以尼木縣很多香的銷售價算起來是虧損的。但是,那些老百姓的香是真好。”龍日江措告訴本刊記者。
“當地老百姓真是太單純了。”他不斷重復著。
到目前,尼木縣吞巴鄉約有200戶家庭制香專業戶,在拉薩注冊的制香企業也有200家左右。
“實行公司‘零注冊’后,很多老百姓會把藏香作為土特產來注冊。有專門技術人員、專門設備以及一定規模和效益的藏香企業,大概有13家。”西藏自治區質量協會副秘書長羅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經過幾年籌劃,2014年8月《藏香地方標準》正式頒布實施。羅布認為,有了標準,藏香在內地的銷售渠道就可以增加,“有標準的產品才可以進超市。”
同時,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也在牽頭對藏香進行檢測,羅布正在征集藏香樣品。“主要是殺菌、消毒、凈化空氣功能,以及有害物質、煙塵量等的檢測。”
龍日江措則說,有確切信息表明藏香更早來自西藏的苯教,那時是以原始煨桑形式的薰香,主要功能是凈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還可驅逐傳染病的侵擾。
他堅持認為,藏香如今被人們看重,“是一種回歸”。
藏香
是藏區民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用于朝佛、驅邪等,在宗教活動時必須使用,且供奉不同的佛與菩薩時使用不同的藏香。藏香通常以柏樹泥作為原料,使用藏紅花、麝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甘菘、冰片、沒藥等原料為輔料制成。
在西藏以及大藏區有上百種不同的藏香制作工藝,主要區別就是主、輔料的種類和比例。目前,尼木藏香、敏珠林寺藏香、優·敏芭被稱為其中的三大名香。
尼木藏香:
在1300多年前由吞彌·桑布扎從印度引入造香技術,經過改造制成了最早的藏香,其基本模式也為其他幾種名香模仿。相比之下,尼木藏香使用的原料和工藝流程使其價格較為容易接受,比較強調殺滅細菌、驅除污濁等實用功效。
敏珠林寺藏香:
敏珠林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主寺之一,有1000多年歷史。敏珠林藏香原材料的制作工序較為苛刻,且多為珍貴藥材和金、銀等珍貴礦物質,采用佛經中記載的古方,各種成份之比例及處理方法均有嚴格規定,產量和成品率較低。
優·敏芭藏香:
“優”是藏醫優格倉家族姓氏縮寫。據傳說,敏竹林寺的創始人、敏珠林寺藏香創造者晉美多吉在拉薩弘法期間,為了應對疫情等,將制香方法傳播出來,經過優格倉家族改造,形成了后來的優·敏芭藏香。這種藏香的最大特點是在配方比例、配方成分、采用原料、手工程序等方面不斷對傳統制香方法進行創新,形成“古方+秘方+現代科技”的成分,因此比較容易為藏區外接受。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