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太平經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8 瀏覽次數:次
《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就窮、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領書》。據中國《后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瑯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系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另有唐人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有一個特殊的名稱“種民”,這是以前未曾出現過的概念。何謂“種民”!如果從字面意思看,“種民”應當是民的一種分類,屬于民的一種稱呼。《太平經》關于“民”的說法有很多,如人民、萬民、兆民、生民、國民、凡民等,這些關于民的稱呼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屬于被統治者,處在社會的低層,是普通的民眾階層。而“種民”卻與一般的民眾不同,它不是特指人的社會身份和階層,而是指具有道教特色的人們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是道教信眾修煉的一個目標。
種民是“長生”和“積善”的結合,而“積善”又與人的壽命相關,能促使人長生長壽。《太平經》認為,“三萬六千天地之間,壽最為善”。壽是善的體現和結果,積善行善則長生長壽,為惡行惡則短命短壽,所謂“為惡則促,為善則延”。作者還把人的壽命分為三等: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八十歲,下壽六十歲。指出:“如行善不止,過此壽謂之度世;行惡不止,不及三壽,皆夭也。”人如長期行善則能超越上壽,長期行惡則不及下壽,可謂善惡結果兩重天,兩者的壽命相差甚遠。行善延壽的思想,為種民說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啟發人們在自覺行善的過程中而成為種民。
此外,種民還要具有神仙信仰,時刻聽從神仙的教誨。尤其是在災異橫行、社會動亂之時,“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出經行化,委曲導之,勸上勵下,從者為種民,不從者沉沒,沉沒成混齏”。只有信從神仙教化的人才能成為種民。由此看來,種民應當是道教的信眾,要服從道教的教規。
總之,種民是具有圣賢的品質,長壽的身體,積善行善的心性,遵奉神仙信仰的人。《太平經》希望人人都能成為種民,提倡人們要“長為種民”、“永為種民”。種民理論的核心是教導人們積善行善,做有益于社會的人。這一理論反映了廣大群眾要求社會安定的愿意,對促進社會的和諧具有一定意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