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天浩鑄白云觀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5 瀏覽次數:次
首都北京西長安街南的西便門外,有一處在現代建筑掩映下、樹木蔥蘢、廟宇古雅、布局緊致、庭院幽深的道教宮觀,這就是著名的全真龍門派祖庭、天下第一叢林----白云觀。 白云觀歷史上幾經興廢,屢獲重生,以鳳凰涅槃的精神頑強地傳承著華夏文化的香火,精美絕倫的建筑、豐富的文物收藏、輩出的高道大德,將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一處庭院廡殿都打磨得分外蓊郁沉香。千百年來它一直秉承了道教-----這一中國本土宗教所尊崇的天人合一、積功行善、為民祈福、教化世俗等教義思想,就像一部內容浩繁的古書經卷,為我們留下了極富價值的精神與文化的財富。
白云觀始建于唐代,唐玄宗為了靜心敬道,奉祀老子,建玄元皇帝廟,因為唐玄宗的生日為天長節,此廟便被稱為天長觀。觀內至今還保存著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傳說是唐玄宗親賜。到了金朝,天長觀經歷了兩次火災與重建之后,在金世宗的敕令下,更名為太極宮,被當做金朝皇室的私家宮觀,而奠定白云觀作為龍門祖庭地位的是生逢亂世的高道---邱處機大真人! 邱處機生于動蕩的金元時期,他在師傅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道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和心靈的歸宿,成為王重陽七個嫡傳弟子之一。 公元13世紀初,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在中國北方崛起,其首領是一代梟雄成吉思汗,他率領的蒙古大軍鐵蹄縱橫歐亞,所到之處,生靈涂炭、血流成河,這不僅危及百姓生命,也危及使綿延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 成吉思汗心里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師征服中原,而那里的精神領袖是全真教和掌教邱處機,這是一股他不能忽視的力量,加之期望長生之愿。便派使臣赴山東,詔見邱處機,為救蒼生,邱處機毅然答應了成吉思汗的請求,以72歲的高齡之軀偕同18弟子,不畏艱辛、長途跋涉,歷經近14個月,終于趕到西域大雪山,也就是現在位于阿富汗境內的昆杜斯,與成吉思汗進行了扭轉歷史進程的偉大會面。 邱處機用老子的名言“天道好生而惡殺”點化成吉思汗,希望他改變殺伐治天下的策略,而改用德刑并舉、勸勵農桑、發展生產這樣的治國策略,天下方能長治久安。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的建議一一聽從,在他此后的征戰生涯里,多次強調止殺的政策,這一轉變也成就了成吉思汗在歷史上正面的英名。 回到北京的邱處機,成為白云觀前身太極宮的主持,他奇跡般的一言止殺已被傳為美談,這使太極宮的名聲大噪,他所領導的全真教龍門派更是盛極一時。1227年,修葺一新的太極宮奉成吉思汗的御旨改名為長春宮。 邱處機羽化后,曾與他一同西行的弟子尹志平在長春宮的東側建了一處長春宮的附屬觀宇,取名白云觀,其名出自莊子天下篇的詩句“乘彼白云,以至帝鄉”,并將邱處機安葬于白云觀的處順堂,也就是現在位于白云觀中心位置的邱祖殿,以祭祀邱處機被乾隆皇帝贊譽的“萬古長生 不用餐霞求秘訣 一言止殺 始知濟世有奇功”的無量功德,今有學者稱邱處機為民族和睦的英雄,實不為過。 明末,道教逐漸式微,白云觀已近荒蕪,僅有一個居士留守觀中,然而“道由人顯”,一代高道王常月祖師,不僅重新打造了白云觀,還復興了全真道教龍門派,史稱龍門中興。
王常月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在擔任白云觀方丈期間,他對白云觀進行了大修,基本奠定了現在白云觀的規模和輪廓。王常月的功德使白云觀成為名符其實的“天下第一叢林”屹立至今,也使清朝的數個皇帝深深折服,順治帝不僅奉他為“國師”,還三次賜予紫衣。康熙皇帝也在白云觀記名受戒,乾隆皇帝親賜“癭(ying)缽”,傳說用這一賜物可在紫禁城化緣。王常月羽化后,徒眾將他安葬在白云觀西偏殿、即今祠堂院,也就是現在白云觀的道醫館,康熙皇帝在他羽化后聞知贈“抱一高士”的稱號,并降旨筑饗堂、塑其法像,每年在他的忌日派遣官員到白云觀進行祭祀,此后的白云觀深得清朝皇室的尊重,尤以慈禧太后為甚,她不僅在白云觀超度自己母親的亡靈,還捐資修廟,以示敬意。這一切足以彰顯白云觀為皇家宮觀。 新中國成立以后,道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政府曾三次對白云觀進行修繕,使白云古觀重新煥發生機,重現其昔日輝煌。
山門,道教廟宇的大門名叫“山門”。因廟宇多建于深山老林中,因此而得名。大型宮觀的山門多為三個門的建筑,這樣既符合對稱的建筑格局,又以喻示“三界”。認為只有進了“山門”,跳出“三界”,方才稱得上真正的修道之士。白云觀山門外的照壁上嵌有“萬古長春”四個綠色琉璃大字,出自宋末元初大書法家趙孟頫之手,起到藏風聚氣和辟邪的作用。牌樓正面上方匾額題“洞天勝境”。道教所稱的“洞天”,意指山巒合抱中虛,能兼采陰陽二氣之地。牌樓北面題“瓊林閬苑”。其意指這里像是用美玉修成的清靜超凡的神仙境界。正門四柱七層的牌樓為明朝所建,距今已670年;入牌樓后的山門上的匾額“敕建白云觀”為明朝英宗皇帝所賜,由鑄鐵制造,祈望白云觀堅固持久,像鐵鑄一般。因而有“鐵打白云觀,三猴不見面的美譽”。三猴不見面是指在白云觀,有三個不同地方藏著的石猴,石猴諧音“時候”,傳說摸了石猴可以交上“好時候”,便會時來運轉,官運亨通,四季平安如意。除了被大家容易找到的山門中間券門東側浮雕隱藏的一只小石猴外,還有第二只石猴在山門西側的八字形影壁須彌座頂端的束腰處;藏在雷祖殿前的“九皇會碑記”底座花紋圖案中的第三只猴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如果你不細心遍覽白云觀還真是很難找到它! 位于山門后的窩風橋,這座旱橋上的金色銅錢,中間還系著一個鈴鐺,如果能用小銅錢擊中鈴鐺,發出清脆地聲響,就預示著這一年會交好運,人稱“打金錢眼”。 西為鐘樓、東為鼓樓的布局,與傳統顛倒,這是因為在明朝初年重建白云觀時西邊的鼓樓已經廢棄,只能在鐘樓以東復建鼓樓,這也恰恰記錄了由長春宮向白云觀的歷史演變。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白云觀的十九處殿堂,為我們展示生動的中國之神,其彰顯的“功德成神”是道教教義的鮮明特色,認為“有功于國 有德于民 死則祀之”,即可庇護后人,也為后人所追思。 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玉皇殿里有著一尊身高1.8米的木雕,為明代所造,極具文物價值,神龕前及兩側垂掛著九百九十九個各種字體的“壽”字,被稱為“千壽幡”,據傳是慈禧太后60壽辰的賜物。
最高尊神道祖的三清閣里供奉了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所持的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之意;混沌之時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手持太極圖,象征混沌始辨、清濁剖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此時輕清之氣上升為天,重濁之氣下沉為地,從而才有天地,但還沒有人。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奉老子為道祖。認為老子即為太上老君之化身,也就是“道”的化身。此為陰陽相蕩,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萬物萌發之時。
三官殿,供奉著堯、舜、禹三位大帝,三位開啟中華文明史的先祖在這里被奉為掌管“天、地、水”的大帝,拜謁他們更像是向五千年中華文化致敬。 財神殿所供奉的文財神比干、武財神關羽和趙公明倡導我們財源廣進、仁義生財。 藥王殿供奉的藥王孫思邈、醫圣張仲景和醫神華佗都以醫未病與養生而聞名于世。 老律堂也叫七真殿,殿內供奉著王重陽的七個徒弟,七位真人護佑的老律堂是現今傳授戒律的殿堂,除平日道士們誦經,逢道教節日或祖師圣誕齋醮法會外,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祈福的重要場所,它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靜化心靈,與自然溝通的橋梁。 被稱為“劍仙”、“酒仙”、“詩仙”、“藥仙”的全真祖師呂洞賓供奉在呂祖殿。道教認為呂祖在眾神中最 顯靈應化、度化眾生。 文昌殿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他是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的守護神。 道教敬奉福、祿、壽三星形象,迎合了人們一種心愿,那就是——“三星高照”。 觀世音天下人皆知,慈航道人卻很陌生,觀音菩薩就是慈航道人的化身,慈航就是觀音。救苦救難尋聲救眾生世音慈航道人。 白云觀特有的供奉斗姆元君和六十甲子神的元辰殿。六十甲子神為六十位星宿神,每個星宿各有一神,共有六十位神,輪流值年。值年神,又稱太剛神,也稱“太歲大將軍”。如某人出生于哪一年,那么當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命神。相傳禮祀本命元辰之神,可以保佑一年順遂,運氣亨通。 還有真武殿、雷祖殿、救苦殿等等,每個神祇都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彰顯道教功德成神的教義思想。 此外除了頗有歷史的華表、石獅、十二生肖壁外,還有白云觀的這座稱為小蓬萊的后花園,這是慈禧太后的副總管太監劉誠印因誠心求道,捐白銀二萬兩修建的。劉誠印道長退養后便入退居樓,虔心修道。小蓬萊至今還保存著傳戒的戒臺、和三座寓意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的假山,真可謂處處天寶步步珍!置身其中,如入仙境。 被雍正皇帝敕封為“恬淡守一真人”的羅真人,曾是給皇帝剃頭的道士,這位中國最著名的剃頭匠,被稱為“理發師的祖師爺”在雍正年間坐化于白云觀,羅真人的遺蛻就藏于皇帝為其敕建的塔下,即羅公塔。 道醫館外有民俗傳統的靈性寶物,這個騾身、驢面、馬耳、牛蹄,人稱“神特”的銅像,傳說如果身體哪里不舒服,就摸摸神特身體上相應的部位,病就會好起來。
近年來,白云觀在加強宮觀管理熱心慈善公益事業,整修美化環境,保護文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白云觀錯藏文物3840件,辛苦工作的成果使白云觀獲得了道教文化博物館的美譽,加之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也坐落在白云觀,使白云觀逐漸成為世界道教的中心。 當人們流連于快餐文化卻也憂思于傳統文化血脈的有效傳承時,是否可以說,北京的白云觀既是一個信仰者朝拜之地,也是一個傳統中華文化“活”的博物館。因為對人格神的尊崇,都無一不在傳達著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