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勿以“無為”為懶惰的托詞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9 瀏覽次數:次
無為是什么也不做嗎?
《學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無為。盲目地認為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這是大錯特錯的!無為是一種目的,一種境界,很多人將其曲解為過程。《道德經》中說:“常無為而無不為。”但只有通過有為的過程,才能達到無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說“無為”,但是還說過“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教的“無為”,并非消極避世,而是要人們凡事須“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不妄作,不肆意妄為。而是應該以“道”行事,處世立命,謹身慎行,樸素節儉,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無為不是懶惰的借口
不爭就是指逃避現實嗎?
道教的不爭,是反對不講道義、不講策略的爭斗,是要人舍棄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正當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爭的真意,是要人們淡化像浮云一樣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從爭名奪利的羅網中解脫出來,轉向正當的物質、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種“不爭之爭”。不爭這些無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常清常靜,怡然自樂。《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不爭,要像水一樣,流到那里,隨方就圓,謙和卑下,利益萬物。一個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爭,也不會失敗;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是不言之教,標志著一個修道者的修為境界。
知足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嗎?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要人們有適可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表現。正因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不容易;正因為知止,才知道適可而止是為了以后的發展鋪下道路。理性的進取應當以知足的心態去制約內心的貪欲,《道德經》中說:“咎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導致人們違背自然法則去得到貪欲的短暫滿足,而更大的災害隱藏在背后。如同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環保問題,大肆破壞森林植被、過度開采礦藏勢必會令資源極度匱乏,從而引發各種災難,這也正是沒有適可而止的觀念和知足常樂的心態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騰訊道學轉載自“溫州白云觀”微信公眾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