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都是誘騙皇帝專業戶?神仙家不可小覷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8 瀏覽次數:次
文/張曉立
在漢代歷史中,有一群神秘的人圍繞在皇帝與高官的周圍,出謀劃策,獻計長生。歷史上人們將這些人統稱為方士。在一般的人眼中,這些方士不事生產,用虛假的長生的理想去誘惑君王。比如在《四庫全書》的文獻通考中就有:“獨服食、符箓二家,其說本邪僻謬悠,而惑之者罹禍不淺。欒大、李少君、于吉、張津之徒,以此殺其身。柳泌、趙歸真之徒,以此禍人而卒自嬰其戮。張角、孫恩、呂用之之徒,遂以此敗人天下國家”。
漢代歷史中有一群神秘的人圍繞在皇帝與高官周圍(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樣的一種看法體現了傳統中國上層知識分子對神仙方術的輕蔑。不過回過頭來,古代中國的上層知識分子對古代神仙方士報之以嗤之以鼻的態度固然有情可原,比如歷史上確實有些方士打著長生的旗號來哄騙統治者以求高官厚祿。但是其中卻有一些方士給皇帝和帝國提供了信仰上的選擇與幫助。李少君就是這樣的一位方士。一味地蔑視而忽視其神仙方士的思想淵源,否認他們的思想對漢代思想信仰的重大影響是短見的。所以以下本文將從禪讓,祠灶,長生三個方面來分析李少君的神仙思想及其對漢代信仰與思想的影響,還原出一個真正的西漢方士形象,以補充傳統知識分子對神仙方術思想的忽視。
一、祠灶的民俗傳統與李少君
中國的民間中有祭祀灶王爺的民俗傳統。但是考察祭祀灶神的歷史淵源,有很多的說法。在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祠灶出現的很早。在《論語》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也就是說對于灶神的祭祀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流行了。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賦予新的功能。”鄭玄注《禮記·記法》也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到漢代,灶已經神格化,擁有偵查人民的過錯,進行報告的職能。但是,對灶的祭祀只是成為一種類似于大眾民俗活動,其個人信仰的特征并不明顯。而在《史記·孝武本紀》載:“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在就是說在李少君那里,祠灶與辟谷,長生不老一樣,成為一種成仙的方術進獻給了皇帝。在《晉書》卷十九中,有:“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中溜、國門、國行、大厲、戶、灶。仲春玄鳥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毛詩絲衣篇,高子曰靈星之尸。漢興,高帝亦立靈星祠。及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祠灶;及生戾太子,始立高禖。”晉書認為從漢武帝開始,皇帝才開始藝皇帝的名義祀灶,祀灶的原因是由于李少君的建議。這個時候,祀灶由大眾民間的民俗行為變為了漢武帝渴望長生成仙的個人信仰。而且這樣的一種祀灶而長生的成仙辦法,是有其內在的理論支持的。
漢武帝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并親自祀灶,同時派遣方士去尋訪安期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按照李少君所提供的建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于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史記·封禪書》)在現代有人把祀灶理解為架設丹爐進行煉丹。但是考察史記的索隱中的解釋,都還是將祀灶理解為祭祀灶神。我認為“祀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的理論假設,是李少君從民間祭祀中總結出來而成為一種長生的方術。致物,我理解為化物。何為化物?我們都知道通過對食材進行烹飪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可以食用的食物。那么灶的神學功能就有轉化的含義在里面。祀灶就可以理解為祭祀灶神而希望獲得它這樣的轉化能力,從而使丹砂化成黃金,人使用這樣的一種由神秘力量轉化而得的黃金制作的飲食器就可以長壽。漢武帝對這樣的一種理論深信不疑并且親自祀灶,同時派遣方士去尋訪安期生。可以說在道教外丹理論發展的過程中,李少君最先提出了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的理論。是一種歷史性的開創。但是這樣的一種理論的實施是依靠對傳統民俗祀灶的神學改造而獲得的。在李少君的神學理論中,祀灶被改造為長生之術,封禪也成為了不死之術。(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二、封禪與長生
封禪的目的更是漢武帝個人長生信仰的一種體現(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研究秦漢史的學者的眼光中,封禪是漢代確立其神學統治合理性的重要辦法。是研究漢朝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材料。一般來說,大多數學者們都將其理解為政治行為,不對其所內藏的神學觀做研究,只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個人信仰的因素更濃一些。在本文看來,封禪的目的更是漢武帝個人長生信仰的一種體現。在李少君的建議中,“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李少君認為對海中蓬萊之類的仙地進行封禪就能夠不死而長生,并拿出黃帝的故事來強調其真實性。漢武帝自然是難以找到蓬萊仙地區進行封禪,那么針對泰山這一傳統的神山的封禪就是最好的替代。而且漢武帝兩次封禪,第二次所使用的是禮祭太一神之禮。在《封禪書》中,有另外一位方士亳人謬忌曾向漢武帝建議祀太一。并認為可以“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這應該也是一種獲得長生的祭祀儀式。所以,封禪除去漢代政治方面的考慮,其另一面應該就是漢武帝個人長生信仰的體現。而李少君正是為漢武帝提供這一封禪而長生的理論構建者。
三、漢武帝與長生信仰
我們上文提到,漢武帝采納李少君的建議,進行祀灶和封禪,企圖獲得長生。我們從《封禪書》中可以看到很多方士都對漢武帝提供了各種涉及到長生方術的建議,而且漢武帝都采納了。從這方面看,《封禪書》似乎并不只是記載漢代祭祀的記錄,更像是漢武帝個人長生信仰的具體事件匯編。從整個《封禪書》的記載中,漢武帝終其一生都是處于一種長生不死信仰的籠罩下,并不是很多人所說的漢武到晚年迷戀方術誤國,在《史記》中記載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迷戀神仙方術了。“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對長生不死的個人信仰貫徹了他的一生,這與他所施行的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是不矛盾的。而使漢武帝對長生方術不斷進行深入學習的重要人物,可以說就是李少君。
李少君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宗教改革家(資料圖 圖源網絡)
李少君的方術思想,其精神內核就是為了追求個人的長生,但是他實施的手段卻是多種多樣的,如祀灶,封禪,訪仙。考察這些方術很多應該是從民間和傳統的已經存在的祭祀儀式改造而來的,但是卻能夠為我所用。從這一方面來看,李少君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宗教改革家。他的煉金思想,訪仙思想,直接影響到了后世道教的外丹理論,及其道教的地理觀。他在后世的道教中也被認為是得道的仙人,在《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就有李少君的故事。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張曉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