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藏玄妙義理 消災扶正玄蘊咒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李同閑
在太上玄門諸品仙經中,我們常能看到“開經偈”,“開經偈”即為打開經書的首要內容。偈,為頌的意思,表達了祖師弟子或信眾等誦經者對大道及諸天圣真的贊揚之情;也表達了誦經者祈福、禱愿、禳災、解厄的虔誠之心。由此可見,開經偈不僅在經文次序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如法誦經時更有著特殊的內涵。
誦經如法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開經偈】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孰計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
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偈,頌辭也。開經之先,諷誦贊偈,非唯道門定制,亦是禮數所需。《開經偈》,又稱《開經玄蘊咒》。在《早課仙經》中已經講過“玄蘊”的意思,蘊,含也。玄,妙也。真經至尊至貴,蘊含玄妙,開經之前,亦當誦持《玄蘊咒》,俾使玄義開展,妙理敷宣。
據《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之四·誦經儀》稱,誦經之前先當存思,叩齒咽津,再誦此偈。此偈是為修持洞玄靈寶部經文必誦,《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之二十一·科儀門·升壇轉經儀》云:“凡轉靈寶眾經,皆當依此存思經文。行持不同者,別依本法。”
誦經之前先當存思 (資料圖 圖源網絡)
【寂寂至無宗】
寂寂,安住、靜默的意思。至,究竟的意思。無,空洞無極的意思。宗,宗祖,宗首的意思。這是一個倒裝句,按意義應排列為“至無宗寂寂”,是講至上至尊,究竟虛無的萬道宗主----大羅三寶天尊,其法身常住于寂靜之中,安然之所,無欲無為,而有感有應。《易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靜極之中一陽發動,便是先天真機,內外相感,則無所不應。
云天靜默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虛峙劫仞阿】
虛,空虛寂靜之意。峙,形容山峰聳立的樣子。劫,天地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稱為劫,這里代指遙遠的年代。仞,是長度單位,古時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阿,指高山,這里指大羅勝境玉京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云:“仰觀劫仞寶臺,俯眄紫云彌羅。”所謂劫仞寶臺,就是指玉京山,《云笈七簽》云:“玉京山冠於八方,上有大羅天,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故稱大羅天也。《元始經》云,大羅之境,無復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羅諸天。頌曰:三界之上,渺渺大羅,上無色根,云層蛾峨。”
晉代葛洪祖師《枕中書》云:“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此山無根,懸浮于大羅天上,所以稱之為“虛峙”;山處三界之最上之天,其高千萬仞,萬劫不壞不損,所以稱之為“劫仞阿”。
豁然開朗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豁落洞玄文】
豁落,是開闊、豁達、虛無、深邃的意思。洞玄文,即靈寶五篇真文。《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云:“太上元始靈寶五篇真文,舊藏太上玄臺七寶上宮。天書宛奧,不可尋詳,文彩煥曜,洞映上清。”《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亦云:“元始安鎮,敷落五篇,赤書玉字,八威龍文,保制劫運,使天長存,上天所寶,秘于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若有至人,齋金寶質,心依舊格,告盟十天,然后而付焉。”
據經中記載,靈寶真文,乃是劫運開辟之時,元始天尊出此靈寶五篇真文,命五老帝君封于五岳,用以安鎮天地,告命萬神,以保制劫運,護佑蒼生,好讓洪水不發,大災不臨。學者依法而修持之,至劫運將終,天地毀滅之時,自身不遭劫數,便可以飛升南宮,游步上清真境。依舊制,此真文四萬劫才出世一次,能夠得而修之者,都是身有仙骨,宿有仙名的真人。
《北斗經》云:“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邱祖懺悔文》也說:“今而既獲人身,叨親正教,豈非千生慶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蕩,畢竟為迷失本來,一墮冥途,化為異類。” 我們如今人身已得,中土已生,正法已遇,不說身有仙骨、宿有仙名,那也是與道有緣之士,怎能不珍惜光陰,精進修行呢?若還一味隨波逐流,惶惶不可終日,將來閻王送請帖來,那就悔之晚矣。
誰測此幽遐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誰測此幽遐】
測,測度的意思。幽遐,幽深遐遠的意思。靈寶真文出自于太無之先,天地為開之時,距離現在太久遠了,沒有人能夠測度精準具體的時間來。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五文開廓。普殖神靈。此諸天中,大梵隱語,無量之音,舊文字皆廣長一丈。天真皇人,昔書其文,以為正音。”元始天尊敷落靈寶五篇真文,皆以祥云凝結而成,故稱之為“云篆”。真文用以安鎮天地,舊文字都非常之大,每個字都方圓一丈多長。因為其文字都是由云氣結成的天文秘字,無人能識,故而天尊命天真皇人抄錄其文,翻譯成人間的文字,這樣才得以下傳塵世。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入大乘路】
乘,即是車的意思,亦有憑借之義,如乘車、乘船等。車乘為載人之具,道法為度人之途。是以借車乘之喻,表大道度人之法。大車載多人,小車載自身。大乘兼濟天下,小乘獨善其身。《無上大乘要訣妙經》中,元始天尊為救眾生三毒之苦,故設三乘之道。經云:“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三乘:地仙、天仙、無上道乘。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貪著粗弊聲色香味之類;若貪著生愛,則為火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下仙、中仙、上道之乘。”
而三乘之中,以大乘之道最為殊勝。《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中有一個故事,在吳赤烏三年的正月初一日,太極葛仙公登上勞盛山,靜齋念道。這天中午的時侯,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來到仙公的居處,燒種種妙香,獻上種種瓊漿仙果,請問仙公說:“我們學道至今,已有六百年了,但只不過是散跡于山林間的地仙,而仙公剛剛開始學道,卻早被玉帝封為“太極左仙公”,能夠登入天上玉京金闕,不知仙公您作了什么樣的功德而受封此天職?所以想請仙公為我們揭示其中宿命因緣的根本所在。”于是仙公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之請求,演說大乘因緣,揭示大道本行。
道教四大天師之葛洪仙翁
葛仙公慈悲地對地仙們說:“你們前世雖然學道修行,得受經法,但是善功作得太少,只想到如何救度自己,未念及怎樣去救度他人,只顧著自己修道,不關心幫助他人求道,而且不相信大乘經法的弘遠之辭,不持齋戒,不尊重三洞法師,對小乘之法卻十分樂意喜好,因此只能獲得地仙之道。”
仙公又說:“盡管地仙也能夠去來自在,長生不死,然而畢竟做不到超凌三界,進入大羅勝境,玉京金闕,所以是不圓滿的。象彭祖、安期生、白石生這些人,雖然長壽,卻只限于游落世間,不能升舉,就在于他們前生學的是小乘之法,所立功德稀薄。有些人活了一萬余歲,都還在山河大地中游蕩,你們作為地仙才幾百歲,何足掛齒。急需解決的,是如何超脫桎梏,早日證得飛升之道。怎么辦呢?唯一可行的是更立新功,拯救眾生于災難疾苦之中,等到功德圓滿完成,太上自然就很隆重地迎接你們來了。”眾地仙聽了仙公的一番諄諄教誨,都恍然大悟,一同向仙公稽首禮謝,表示都愿意重新建德立功,發大誓愿救度眾生,最終諸位地仙也都如愿以償,得證大乘妙道。
所以我們學道修行者,一定要發大乘之心,上求圣道,下化眾生。愿與一切眾生,同等道岸,這才是道者博大胸襟。若然只求人天小小善果,或求地仙延年卻老之術,終究不能證得大羅天仙之果。
【孰計年劫多】
孰,誰的意思。計,計算。孰計年劫多,誰還再理會年運劫數的多寡呢?這是聯接上句“一入大乘路”而言。《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中言三乘學行之道云:“三乘學行:小乘學洞神,得道成仙。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男皇女后,二高仙男帝女后,三大仙男王女妃,四神仙男公女妃,五玄仙男卿女夫人,六真仙男大夫女夫人,七天仙男士女妻,八靈仙,九至仙男士女妻。中乘學洞玄,得道成真。真有九品:一上真,二高真,三大真,四神真,五妙真,六天真,七仙真,八靈真,九至真。大乘學洞真,得道成圣。圣有九品:一上圣,二高圣,三大圣,四神圣,五玄圣,六仙圣,七真圣,八靈圣,九至圣。”小乘學洞神經法,得證仙道;中乘學洞玄法,得證真道;大乘學洞真法,得證圣道。一但進入大乘之路,修持大乘洞真之法,則必能證得大乘之圣果。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則長生不死,亙古長存,觀世界如觀樹果,視眾生如視蜉蝣。居處于玉京金闕,任下界輪回輾轉。
上古有一位仙人名叫丁令威,是遼東人,曾在靈墟山學道,后來成仙。一千年以后,有一只仙鶴從靈墟山飛到遼陽,落在鼓樓東邊的華表柱上,久久凝望著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有一位少年看見了,覺得蹊蹺,拿起弓,搭上箭,就要射那鶴。這時,白鶴飛起,一邊低空盤旋,一邊作人語吟誦道:“有鳥有鳥丁令威,離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意思是說:有一只鳥兒他名叫丁令威,離開故鄉已經過了一千年,如今回來后,看到城市依舊,但人民都不是原來的人民了,望著城外一片片的墳墓,感嘆世人壽命短暫,為什么不及早修仙學道,了脫生死大事呢?說完便沖天而去了。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王子喬求仙學道的佳話依舊在道門和民間流傳,人們都羨慕得道成仙之后不受陰陽所拘,逍遙自在,轉瞬千年的生活,卻都受不了求仙學道的種種苦行。王樵有觀棋爛柯之遇,麻姑有滄海桑田之言,皆是言神仙之境界,與世事不并行。想要成仙,就要驅遣六欲,息滅三毒,勤苦修行,自可證道。
欲生因蓮花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不生亦不滅】
道本虛無湛寂,非有非無,非色非空,不拘于一切名相,天尊之體亦然。《太玄真一本際妙經》云:“元始天尊抗手告眾:汝等當知,我之真身清浄無礙,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住善寂,大智慧源。雖復窈冥,其精甚信。無量劫來證此真體,安恒不動,超絕無倫,非圣所知,非凡所解。”天尊的身體即是大道之真體,乃是虛無自然清靜之體,像虛空一樣,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常住于純善寂靜之勝境,是一切大智慧的源頭。雖然我們凡夫肉眼無法得見,但是只要虔誠修行求道,天尊自然有感有應。元始天尊無量劫以來證得此道體,寂然不動,無與倫比,一切的圣賢和凡夫都不可能完全了解。
【欲生因蓮花】
欲,想、要的意思。生,下生。這里指天真應化,下降世間。因,憑借,乘借的意思。天真在天上逍遙無為,快樂自在,但下界眾生苦痛不堪,天真見之,于心不忍,于是乘愿下生凡塵。蓮花乃清靜無染之物,借喻天真之體亦如蓮花一般,純潔清澈,不染凡塵。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云“(天尊)為眾生故,現應受身,游入五道,稱緣開度。”為了眾生的安危,天尊現出應受之身,游步教化五道眾生,隨緣度化,而不受世間五濁之惡侵襲。想要下世度生之時,則乘借蓮花寶座,下降塵寰,當心愿完滿,同樣乘借蓮花寶座,返回天闕。萬里煙霞,路不迷也。
三界內外 唯道獨尊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超凌三界途】
凌,高,升的意思。三界途,即三途,又作三涂。涂,即泥濘難行之路,借指三途之苦難忍。天師科教有涂炭齋,專為拔度三途眾生所設。《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云:“三途者,一者地獄,考對前非;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饑則食炭。”超凌三界途,即超脫三途之厄,拔度眾生脫離苦海之意。
三途,實際上也就是我們自身的三業所感生。《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云:“若有眾生,三業凈者,不墮三途。所言三業者,身業、心業、口業是也。身業者,淫殺偷盜。心業者,嗔貪愚癡。口業者,綺言妄語,兩舌惡罵。此三業者,是十業根,障蔽善緣,滋生罪惱,若能清凈,永免三涂。”如果能夠清靜三業,身離殺生、偷盜、邪淫之行;心滅嗔恨、貪婪、愚癡之念;口禁綺言(華而不實之言)、妄語(偽而不真之語)、兩舌(挑撥離間之言)、惡罵之語,則三途之報自然消滅,超凌三界,逍遙上清。
垂光慈濟 (資料圖 圖源網絡0
【慈心解世羅】
慈心,慈悲之心。《道德經》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又曰:“慈故能勇。”成玄英先生注云:“愍念蒼生,拔苦與樂。內蘊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蒼生。”解,解除的意思。世羅,即世俗之羅網。晉代陸機《應嘉賦》云:“寄沖氣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羅。” 世羅比喻塵俗世間的萬事牽累。慈心解世羅,即以慈悲之心,解除眾生于世間的苦惱羅網。
《太上虛皇天尊說四十九章經·慈悲章第二十三》云:“天尊曰:汝等眾生,以慈悲為本,覩一切物,常行不忍。世人痛苦,如在我身,當愿救護,普令安樂。一切眾生,以愚癡故,陷諸罪苦。爾不救拔,等是愚癡。常行大悲心,自成無上道。”《大力章第三十六》云:“妙行真人問天尊曰:世間何力為大?天尊曰:慈悲之力,最為廣大。慈悲之心,能化一切;慈悲之行,能伏一切。惡者無與爭,暴者無與抗,所向無敵,是為其力廣大無邊。”眾生種種煩惱苦厄,造就了世間的巨大羅網,無由出離。只有發大乘之心,學神仙大慈大悲之行者,方能勝此大任。慈愿長存,悲心不滅,視眾生猶如己身,救群靈如救自己,所以能生大勇猛心,誓救眾生,脫離苦海,若能一體同觀,則自可得道,與諸眾生同證真常。
【真人無上德】
真人者,謂得道成真之人。《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于此學仙,道成曰真人。”亦指修學洞玄部經法有成的學士。《道門經法相承次第》稱,真人之果位,在圣人之下,仙人之上。又指修行學道有大成就之者。《太上靈寶元陽妙經》云:“真人道士不為諸煩惱魔王所動,不為邪鬼所傾,乃至坐于道場騫林樹下,雖有魔王不能令其退,無上正真大道亦復不為死魔所擾,是名真人。”
無上德,即無上之功德。功德者,立功為行,行功以養德,故名功德。《太上虛皇天尊說四十九章經·立功章第一》云:“天尊曰:凡欲修道,建功為先。是以諸天上帝、諸天高尊、諸天真人、諸天神仙,咸以功勤超圣真位,諸天記功而為品格。積功滿千,形神俱仙;功不及千,形滅神仙;功及兆民,玉清之賓。凡蛻為仙,仙化為真,真人無礙,洞合自然。消則為炁,息則為人,神通自在,變化無形,飛行三界,出幽入明。吾昔在世,立世之功;吾游天中,諸天奏功。一切眾生,咸愿濟拔,心不退轉,自得真道。”功德為證道之根基,無功德者,何以以凡身而證道果?是以自古證果真人,以立功建德為先。
丘祖一言止殺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世世為仙家】
真人功行完備,已證道果。亦已超脫輪回,了生脫死,不為陰陽二氣之所束縛。長居玉京金闕,逍遙天宮凈土。縱然乘愿下生世間,生生世世,亦可以常聞正道,得法修行,久后自然歸根復命,返回天闕,故云:“世世為仙家”。(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李同閑,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