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藏》的研究 參與人數居世界首位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鄭天星
在《道藏》研究方面,日本有兩個人最為突出,他們是吉岡義豐(Yoshioka Yoshitoyo,1916~1979)和大淵忍爾(Ofuchi Ninji,1912~)。
吉岡義豐所發表的道教研究文章 (資料圖 圖源網絡)
前者于1955年由大正大學道教刊行會出版《道教經典史論》,該書收入1990年版《吉岡義豐著作集》第3卷,這本書基本上沿用了我國學者陳國符的《道教源流考》,自稱“大體上是原封不動摘自陳國符氏的著作”,但也有補充和發展,如他說“道藏”一詞見于唐代初年,唐初道士王懸河曾活躍在成都并撰有《道藏經序碑》,遂把道教一切經籍統稱為“道藏”。這樣“道藏”出現在唐初有了確鑿根據。全書共三篇,第一篇《道藏編纂史》,按歷史順序講述從六朝至金元以降歷代《道藏》編修過程和各自特點;第二篇《經典的研究》,校訂道藏本《太上洞淵神咒經》、《無上秘要》、《三洞奉道科戒儀范》和敦煌出土的四種譯本;第三篇《古道經目錄》,依據從《抱樸子》到《云笈七簽》共15種文獻,編制了古道經的目錄并說明了它們的性質。
敦煌出土的道教經文 (資料圖 圖源網絡)
后者由日本福武書店于1978年和1979年出版《敦煌道經目錄編》和《敦煌道經圖錄篇》。早在1966年法藏館就出版《敦煌道經目錄》,介紹斯坦因文書、伯希和文書及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書中的道教資料約370件,其后著者又分赴巴黎、倫敦、列寧格勒、臺灣訪問,親自考察分藏在各地的493件敦煌道經,并將之與《道藏》中所載道經一一加以比較研究,進而確定敦煌道經的經題。在目錄編中所見資料按內容分為靈寶經、上清經類、道德經類、雜道經類、道教類書和失題經類,并附有校記,對敦煌道經本與《道藏》本的?髁苏f明。圖錄篇為所有敦煌道經的照相圖片。該書是國際道教學界公開出版的敦煌道經目錄中內容最為充實的著作,為研究者檢索和選用敦煌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早在1968年意大利舉行的第一次國際道教研究會議上,大淵忍爾就發表了“〈道藏〉的形成”,1969年在日本雜志《東方學》第38期(9月)上發表“《道藏》的成立”,1979年美國韋爾奇(HolmesH。Welch)編纂英文版《道教面面觀·中國宗教論文集》(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收入了他的“《道藏》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Taoist Canon),文中所列上清經、大洞真經、三皇經、靈寶經引起的道教經典分類問題,在第三次國際道教研究會上引起了爭論。
近年中國道教協會在日本成立了分會 (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此外,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監修的《道教》第一卷(日本平河出版社1983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卷)、《道教經典》第二部分《〈道藏〉編纂史》,通過《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北周的經典目錄》、《唐朝的〈道藏〉》、《唐前半期的〈道藏〉》、《唐中期的〈道藏〉》、《唐后期的〈道藏〉》、《五代的〈道藏〉》、《宋太宗的〈道藏〉編纂》、《王欽若〈寶文統錄〉》、張君房的《〈大宋天宮寶藏〉》、徽宗的《萬壽〈道藏〉》、《金代〈道藏〉》、《元代〈道藏〉》、《宮內廳書陵部所藏〈道藏〉》、《其他叢書》、《刊行昭和新修〈道藏〉》各節回顧了歷代《道藏》產生的過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