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道藏》的研究 后來者居上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鄭天星
美國道藏的研究可謂是后來者居上,下面就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成果作一介紹。
一、一枝獨秀不是春
《抱樸子內篇》古籍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魏魯男(James Roland Ware)生于1901年,1929年來華,為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位研究生,1932年返美,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著作很多,1966年出版《公元320年中國的煉丹術、醫學和宗教:葛洪的內篇》(Alchemy,Medi-cine and Religion in the China of AD320:The Nei Pien of Ko Hung),書中附有《抱樸子內篇》,是最早最完備的全英譯本,魏教授在序里說他曾經參考了馬伯樂、石島快降和法伊費爾(E.Faifel)神父這些人的成果,該書1981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再版,全書388頁。
希文(Natham Sivin),1931年生于美國弗吉尼亞,1958年麻省理工學院學士,1960年哈佛大學文學碩士,1966年科學博士,1977年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文化和科學史教授。他雖不是專門研究道教的,但其成果與道教密切相關,講授內容多涉及中醫治療、宗教儀式治療、巫術治療、煉丹術和天文學,也是國際道教研究會議的積極參加者,1968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國煉丹術初步研究》(Chinese Alchemy:Preliminary Studies),全書339頁,主要是翻譯和闡釋唐代初年孫思邈的《丹經要訣》,該經收入《道藏》第692冊和《云笈七簽》的71卷。作者雖然熱心了解和重建一個中國傳統的煉丹(也是煉金)術的理論基礎,但為了深入研究,曾在60年代初去新加坡的馬來西亞大學化學系,在何丙郁(Ho Ping-yu)先生的指導下做過一連串化學實驗,這是科學工作者的實踐精神。
麥克爾·薩梭(Michael R。Saso)自取中文名蘇海涵,為夏威夷大學宗教與哲學系退休教授。1930年生于美國,1964年獲耶魯大學中文碩士學位,后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不幸去世。他于1964年去中國臺灣省從事道教與民俗研究和調查工作。先在輔仁大學語言學院任教,后到臺灣北部新竹一帶進行調查活動,獲取不少書法秘訣本,后匯集成冊,名曰《莊林續道藏》(A guideto the Chuang-linghsu Tao-tsang,An Encylopedia ofTaoist Ritual),1975年由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共25冊,收金錄、黃錄、文檢、小法等道書104種。這種書是臺灣北部常用道經,為研究科儀法事提供了基本材料。1978年他又從新竹一帶搜集到許多珍貴傳世抄本,經過其日本妻子在東京龍溪書舍影印出版,取名為《道教秘訣集成》(A Collec-tion of Taoist Esoterrica),內收新竹林(汝海)、吳(景春)姓道士抄本四種。
一輪光滿太虛空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邁克·斯特里克曼(Michel Strickmann)系德裔美籍學者,精通法、德、英文,留法國巴黎多年,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方語文與亞洲研究系教授,國際著名的道教學者。1991年不幸去世。他對道教的研究,側重在六朝以前時期,尤其是對“茅山上清派”的專攻成果最引起學界的重視,生前曾到臺灣省搞研究活動。他的論著多以英文和法文刊發。他最早研究道經的文章發表于1978年芝加哥大學國際雜志,《宗教史》第十七卷34合刊號《最長的道教經典——度人經》(TheLongest Taoist Scripture)。《度人經》的全稱《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Wondrous Book of the Transcen-dent Treasure,SupremesStanza on LimitlessSalvation),簡稱《度人經》(The Book of Salvation[Tu-jen ch-ing])。斯特里克曼研究了這些衍生的《靈寶度人經》,指出道教在宋徽宗時的朝廷中大為復興,徽宗首次組織刊印了《道藏》(1117~1119年)。
據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道教子目引得》,《度人經》冠于《道藏》和上清經所屬洞真部而非靈寶經所屬洞玄部之首。這說明道經的搜集和復制(和后來的印刷)都是由皇帝發動與主持編撰的。撰于北宋徽宗時的一篇道經(《道藏》,1005,哈佛燕京學社《道藏子目引得》,1272)表明古《靈寶度人經》原本只有一卷,至徽宗增衍六十一卷,他在宋代《道藏》中位置顯赫,這應歸因于其實在朝廷中頗為流行的新道派神宵派。
第一卷為經文,以下六十卷系敷演經文而成,內容演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以及科儀、齋法、符術、修煉、教戒、緣起等,收入《道藏》第1至13冊。在法國巴黎留學期間,斯特里克曼于1981年發表了《道教茅山宗——上清的啟示》(Le tao?smedu Mao shan:chronique d‘une révélation),該書由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IHEC-Institut des HautesEtudes Chinoises,Collège de France)作為第17種專著在巴黎出版,對茅山宗的研究作出貢獻。書中分析了《道藏》中的94篇道經,辨認出最初啟示給巫師楊羲(364~370)以及5世紀時陶弘景編輯的道經。
二、萬蕊參差結道果
利維婭·科恩(Livia Kohn)1956年生于德國,1980年在波恩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后,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師從福永光司教授進修,先在密執安大學任教兩年后到波士頓大學任教,她的主要興趣是中國的神秘主義和道教神話問題,著述甚豐,是美國目前道教研究多產女學者,在諸多的著作中有一部《道教的神秘哲學——西升經》(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the Scripture of WesternAscension,1991年,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本書包括該經的全部英譯文,它由4篇10章組成。導言篇下設一章,把《西升經》的背景界定為神秘哲學的一種形式和結論——道教宗教是老莊哲學的繼續。主題篇下設二、三、四章分別論述該經的歷史和結構、世界觀和六種參本的注釋,探討該經產生的時間和實踐及探討它的傳播,分析老子出關的神話背景。世界觀篇下設五、六、七章,首先論述該經對自然界——道、氣和形身的理解,繼而集中在該經的思、知和語言上,最后述及圣人之道。思想家篇由第八章韋節的生平和思想及第九章李榮和重玄派構成,分別討論6世紀的韋節和7世紀的李榮對《西升經》的注釋。結論篇為第十章道教的神秘主義哲學,認為道教通過哲學和神秘方法繼續在中國人文思想史中起積極作用,然而繼續乃至接近仿效道家,《西升經》顯示出它是道教思辨和詭辯方面的范例,且與當時有效的各種理性和靈性學說統一起來。
倪豪士教授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藏》第346、347冊收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經》三卷三十九章的內容。1986年美國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教授主編了《傳統中國文學:印第安納之友》(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在這部大書里(138~152、152~174頁),也涵括道教文學這一內容,“這里所用的文學一詞當然是廣義的。在道教史里重要的人物和著述,分別分為從漢到唐代和從五代到明代這兩大階段,由斯蒂芬·波肯坎普(Stephen Bokenkamp)先生和朱迪思·博爾茨(Judith Magee Boltz)女士負責前后兩部分。這兩位學者在文章里提到的各種道籍,有關仙傳的、科儀啟示的、歷史的和風土的、譯經的和類書性的等方面,多少有點提要鉤玄的意味。波肯坎普先生提到《道藏》1009冊的《上清黃書過度儀》和1031冊的《洞真黃書》兩書,以為這是從古代天師到記述男女合氣的儀式的記錄,我想這是一個有用的發現,對理解天師或五斗米道早期的巫術信仰很有幫助。博爾茨女士也提到《道藏》744~745冊的一部《鳴鶴余音》,這里面的材料我前幾年發現和《西游記》小說里的詩詞頗有關系。”(引自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下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78頁)
1987年博爾茨為《宗教百科全書》第14卷(317~329頁)撰寫《道教文獻概況》詞目,將有關公元10~17世紀道教的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這個詞目包括《道藏》史和對《道藏》所收各類典籍與道經(啟示和儀式;仙道傳記;地理志;碑刻;史志;文集與對話錄;注疏與編纂的百科全書)的共時性探討。同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伯克利)出版了她的專著《道教文獻通論》(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這本書為“中國研究專著”第32種,對10至17世紀200余種道教經典作了導讀性評述。作者系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
美國西雅圖道士 (資料圖 圖源網絡)
肯尼思·迪安(Kenneth Dean)自取中文名丁荷生,現任加拿大邁克迪爾大學(在蒙特利爾)教授,主要研究中國道教。1988年以《道教和華南民間宗教:歷史和復興》(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inSoutheast China:History and Revival)的博士論文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亞洲語文系獲哲學博士學位。1985年9月到福建搞過田野調查,寫過《1985年9月在漳州所見兩場齋醮調查記錄》,1986年和1988在《遠亞通訊》(Cahiers d’Extrüme-Asie)第2輯和第4輯上先后發表過“葬禮在福建”(Funeralsin Fujian)和“來自福建的抄本”(Manusripts fromFujian)兩篇論文。199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華南的道教科儀和民間崇拜》(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China)。他在寫“來自福建的抄本”之前從廈門的實地考察中帶回389種典籍文稿的復印件,這些資料為研究地區祭禮的發展、各種教派的分化以及釋道二教的宗教儀式提供了新材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