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巡行吟誦聲 老君傳授《步虛詞》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jīng) 發(fā)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shù):次
文/李同閑
步虛詞
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煉質(zhì)入仙真,遂成金剛體。
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悉歸太上經(jīng),靜念稽首禮。
修行人(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南朝劉宋陸修靜祖師在《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說,出學(xué)道之士吟詠的《步虛詞》是效法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其書云:“圣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旋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花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齋時,所以巡繞高座,吟誦步虛章,正是上法玄根,眾圣真人朝宴玉京時也!辈教,顧名思義,游步虛空的意思。《步虛韻》也就是神仙在朝謁天尊、帝君之時,口中吟詠的贊頌之辭。其詞言無韻麗,曲無華宛,而清虛幽靜,回味無窮。多有效法創(chuàng)作之者,為后世游仙詩之鼻祖。
晚課仙經(jīng)的《步虛韻》又稱《步虛詞》,出《太上老君戒經(jīng)》,乃老君為尹喜真人說戒時,吟誦此詞。詞有三首,此篇為最后一首。
大道洞玄虛。
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祖,生化之源。洞,幽深清遠(yuǎn)的意思!兜赖陆(jīng)》云:“大道深矣,遠(yuǎn)矣!鄙願W淵遠(yuǎn),莫知其極,所以稱之為“洞”。玄,微妙難思的意思!兜赖陆(jīng)》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理玄微,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玄”。虛,空虛寂靜的意思!兜赖陆(jīng)》云:“湛兮似或存!狈怯蟹菬o,湛然常寂,所以稱之為“虛”。
洞、玄、虛,實際上是道的三種特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稱之為道。然而士分三等,道有三乘,罪福業(yè)報,善惡因緣,乃至有無空色諸法,皆非大道。大道者,離卻種種是非邊見,洞虛深遠(yuǎn),玄妙莫測,清靜湛寂而不著于名相,無始無極而亙古長新,無所不在,無所不存,所以稱之為“大道”。
有念無不契。
念,心愿也。契,應(yīng)合也。人的念頭,非善即惡!短细袘(yīng)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币荒钌穑瑒t善惡之業(yè)造,善惡之業(yè)造,則感召因果報應(yīng)。如同形動影隨,谷里回聲,無所不應(yīng)。所以我等學(xué)道之人,應(yīng)常生善念,常發(fā)善愿,天道神明鑒察,一念感應(yīng),則自有善果相隨,善德相報。若心常生惡念,常發(fā)惡愿,陰司鬼吏考核,則生生世世難逃因果報對,輾轉(zhuǎn)輪回,苦惱無邊。
學(xué)道之人,應(yīng)常生善念(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眾生心念不可思議,仙真愿力亦不可思議。古來上圣高真,初學(xué)之者,無不發(fā)大愿心,誓求正道,誓度眾生。若欲學(xué)道,發(fā)愿為先。愿大果大,愿小果微。若能發(fā)大愿心,持戒誦經(jīng),念道思真,不違本誓者,感應(yīng)如彰。愿力不退,道心不轉(zhuǎn),念念歸正,則終究必能得道成真。
煉質(zhì)入仙真。
煉,以火煅燒的意思。我們平時說修煉,是外修身行,內(nèi)煉精氣,修之于外,煉之于內(nèi),所以稱之為修煉。質(zhì)指人身體中的陰濁之物。《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jīng)》中記載:人身中有三尸之神,居三丹田。上尸神名為彭琚,在人頭內(nèi),令人愚癡呆笨,沒有智慧。中尸蟲名為彭質(zhì),在人胸中,令人煩惱妄想,不能清靜。下尸蟲名為彭嬌,在人腹中,令人貪圖男女飲食之欲。有又九種毒蟲:伏蟲、蚘蟲、寸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人體表現(xiàn)的諸多病癥,皆為三尸九蟲吸人元氣、臟氣而導(dǎo)致。所以學(xué)道修行之者,以制卻三尸九蟲為第一要務(wù),三尸九蟲不除,則三精九靈不降,修道無望也。
質(zhì),又指人的身體。太上曰:“我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我有何患?”有個故事,說呂祖云游度人,化作一個老樵夫在山上砍柴,有一個少年看見了,覺得老人擔(dān)柴不容易,就去幫忙。樵夫也應(yīng)允了,兩個人就一起下了山。當(dāng)時正值中午,炎陽高照,少年擦了擦額上的汗,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同行兩人,只看到他自己的影子。見那樵夫在日光下居然沒有影子,少年心里想,我一定是遇見神仙了。就趕緊跪下叩拜,呂祖方現(xiàn)了真身,覺得這少年很有仙緣,于是就傳授給他修煉法訣,少年依而行之,最后也成了神仙。
呂祖(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jīng)·煉穢成真章第十三》云:“天尊語妙行真人曰:子未生時,混混沌沌,本無一物,視聽不得,與真常會,無有名相,孰為妙行?吾今為汝,究未生理。種種形相,俱為幻假,眷此幻身,與我為累。譬如鑄劒,煅煉滓穢,始見精鋼;勇烈無滯,當(dāng)成妙器!鄙裣烧嫒耍眢w皆是純陽之氣聚集而成,散則為氣,聚則成形。所以在日光下,神仙沒有影子。修行學(xué)道的過程,就像鑄劍一樣,烈火煅煉,渣滓煉盡,才能百煉成鋼,成為一把好劍。又如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從朔日的全陰,一天天地蛻變出來,直道望日的滿月。正所謂:“凈掃迷云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嚴(yán)持凈戒,遣制情欲,自然神明氣清。全身陰質(zhì)消盡之日,也就是得道成真之時。
遂成金剛體。
金剛,即金剛石,是天地中至堅之物。晉代葛洪祖師《抱樸子》云∶“扶南國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鐘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沒水取之,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我們通過修煉,陰質(zhì)消盡,則通體純陽,猶如金剛。金剛之為物,表里一如,至堅至固,亙古長存,永劫不壞。故經(jīng)中以金剛之性,以比喻神仙堅固不壞、長生不死之純陽道體。
超度三界難。
超,越也;度,過也。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據(jù)《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記載:第一欲界,是指有各種欲望和情感的眾生居住的地方,共有六天:
1、太皇黃曾天;2、太明玉完天;3、清明何童天;4、玄胎平育天;5、元明文舉天;6、七曜摩夷天。
第二色界,是指各種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還是需要依靠物質(zhì)(色,指各種有形物質(zhì),包括自己的身體)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共有十八天:
各種欲望情感淡化(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7、虛無越衡天;8、太極蒙翳天;9、赤明和陽天;10、玄明恭華天;11、曜明宗飄天;12、竺落皇茄天;13、虛明堂曜天;14、觀明端靜天;15、玄明恭慶天;16、太煥極瑤天;17、元載孔升天;18、太安皇崖天;19、顯定極風(fēng)天;20、始黃孝芒天;21、太黃翁重浮容天;22、無思江由天;23、上揲阮樂天;24、無極曇誓天。
第三無色界,是指各種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經(jīng)不靠任何物質(zhì)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共有四天:
25、皓庭霄度天;26、淵通元洞天;27、太雯翰寵妙成天;28、太素秀樂禁上天。
此三界眾生,欲界和色界眾生多由積善之功得生此二界,無色界眾生則需要斷除淫欲和一定的靜定修持才能夠得生。色界比欲界壽命福報長久,無色界比色界壽命福報長久,但是福盡壽終,依舊落入輪回,沉淪苦海。
超度并不是指超度鬼魂生天,而是指自己與眾生,俱皆超越、度脫三界之苦難,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中,生死苦惱無有休停,被陰陽氣數(shù)所束縛,多有災(zāi)難侵臨,若非得道成真,則超度無望。
地獄五苦解。
地獄,即北陰酆都!墩嬲a》卷十五《闡幽微第一》云:“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萬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口,周回一萬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宮,輒周回千里,是為六天鬼神之宮也。山上為外宮,沿中為內(nèi)宮,制度等耳。”地獄專為罪大惡極之人所設(shè),各獄皆有獄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萬億劫,不聞水飯之名,縱得仙真救度,脫離地獄,猶墮畜生、餓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fù)。所以我們要珍惜此生得獲人身,得生中華,得聞?wù),及早修行學(xué)道,脫離苦海,了道成真。
五苦者,《云笈七簽卷八十一·庚申部一》記載:第一門名色累苦心門,一曰太山地獄苦道。第二門名愛累苦神門,一曰風(fēng)刀苦道。第三門名貪累苦形門;一曰騑山負(fù)石苦道。第四門名華競苦精門,一曰作江河苦道。第五門名身累苦魂門,一名吞火食炭鑊湯苦道。五神(神、魄、魂、意、精)受外界刺激而生五志(喜、憂、怒、思、恐),五志勞擾形神而生五苦,開五道之門。第一、見美色極度歡喜而苦心(意);感生太山地獄苦道;第二、因愛欲強烈而苦神,感生風(fēng)刀苦道;第三、因貪婪過度而苦形(魄);感生騑山負(fù)石苦道;第四、因喜愛華飾而苦精,感生作江河苦道;第五、因形體勞擾而苦魂,感生吞火食炭鑊湯苦道。
有志于仙道者,一定要先斷除五苦(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五道之門,在人身中,與人命根相連,阻礙人修道學(xué)仙之路。若有志于仙道者,一定要先斷除五苦。因人受外界誘惑而生五志,五志驚擾五神,五神擾則傷五臟,五臟傷則人不能安寧。五志勞擾,罪累相纏,輪轉(zhuǎn)不息,五道即由此而來。若能按照道門經(jīng)法修持,三花聚頂,則三尸滅,三途清凈,三界可超;五氣朝元,則五苦解,五道斷滅,仙道可成。
悉歸太上經(jīng)。
悉,盡也。全部,全都的意思。歸,歸依,歸投的意思。太上,上極而無上,最上的意思。太上經(jīng),即太上三洞三十六部尊經(jīng)。據(jù)《云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記載:“尋道家經(jīng)誥,起自三元!比葱、元、始三氣,化生三寶君,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寶君各為經(jīng)教的祖師,也就是三洞的尊神。這就是說,是三寶君將天上之道經(jīng)秘籙傳授給世人的。
三寶君傳三洞真經(jīng),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云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云:“天寶君說十二部經(jīng),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jīng),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jīng),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jīng)。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
道在經(jīng)中,經(jīng)者,徑路也。無經(jīng)則無修道之路,所以道門修持次第,皆以經(jīng)法為銜接點。三洞三乘真經(jīng)妙典,皆是修行之徑路,學(xué)道之津梁,超度三界,解脫五苦,莫不由此而證。所以一切眾生,欲修道者,皆應(yīng)歸依太上妙經(jīng),舍此修行無路也。
靜念稽首禮。
靜念,靜默安神,清掃雜念的意思;锥Y,乃道門古禮之一,具體方法是雙膝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跟著至地,停留片刻,方才起身。在早壇功課中,這句經(jīng)文的意思是,前面的贊頌已經(jīng)完畢,下面就要開始諷誦真經(jīng),所以在這里告誡大眾,將心中的為妄想雜念掃除干凈,清靜心神,稽首拜禮,開始誦經(jīng)。
(騰訊道學(xué)獨家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文:李同閑。)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