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祖師教你如何避免“真實漏失”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7 瀏覽次數:次
文/凝玄子
自古俗語有言: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這其實并非指真人徹底地“隱而不現”,而是說他們通常不以其真實面目示人。既然“真人”總是潛伏在表象之下,我們便不知道自己所面對的到底為何。可是我們的行為,卻并非能做到尊重每一個人,“漏失”于是發生。王重陽祖師也曾偶遇真人,他是怎么應對的呢?
一墻之隔,云泥殊途:王重陽將兩位大仙迎入家中
《七真祖師列仙傳》(青羊宮老莊書院版)
在《七真祖師列仙傳》(簡稱《七真傳》)里,提到一位王媽媽。她是王重陽的隔壁鄰居,常年寡居在家。王媽媽不僅坐擁百萬家財,且還在外蓋了一座房院,單獨作供養僧道之用,“長做道場,早晚焚香,異日求他度脫”。
只是,在某個大風大雪的三九天氣,當那化作乞丐、衣衫襤褸的兩位仙人——漢鐘離、呂洞賓——來到王媽媽門上乞食時,這位看似虔誠供養僧道并一心求取解脫的王媽媽,卻回答道:“你們聽別人說我好善,可是我敬的是僧道,是要求他些道理的。而你們討吃的,想必是不學好,吃酒賭錢,游手好閑,做賊說謊,哄騙人錢,是你們自作自受。如此匪人,我豈能給你飯吃。”說罷,竟吩咐工人立即將二人推出門外。
在王媽媽門外冷得直打哆嗦的二仙,哀嘆道本以為可以指望王媽媽給頓飽飯吃,誰知枉走了一回,定是要凍餓死了。此時,與王媽媽一墻之隔的王重陽,聽到門外悲哭之聲,便出門問詢。得知情況后,王重陽非但沒有嫌棄他們身份低賤、外形丑陋、穿著破爛,也沒有像王媽媽一樣說他們“游手好閑”,反而是熱情地將其迎入家中。二人一呆便是二十幾天,直到風雪停住,陰云四散,太陽將滿地的大雪消融。
鐘呂二仙
仙根:與生俱來的種子
這二十幾天的里里外外,有一些細節是值得我們關注并思考的:一、王重陽每每親自端送酒和飯菜以供溫飽,提供獨立房間和鋪蓋供住宿;二、留二仙的原因在于外面風雪不住,“我豈肯放你們出去”;三、二十多天后送二仙出門時各送了一吊錢作為二仙路費所用;四、因不舍二仙,竟一送送到了終南山下。
王重陽這般對待新認識的兩名路人,我們大多會感覺難以理解甚至覺得匪夷所思,因為其對“路人”的重視和不舍早已超越了“萍水相逢”之情,宛若幾名老友相聚,時時珍惜那相聚的不易。而二仙,亦在表面上呈現出不解,故請王重陽說明原因。對此,王重陽回道:“我與二位有緣,也不為你們相貌,也不為你們巧言花語,也不為你們才高志大、文武雙全,我也不知為何,想必是前生有緣吧。”
雖說王重陽僅以“前緣”二字來回應二仙的疑問,但卻無意間給這段仙緣劃定了時間上的界限:它并非憑空而有,而是前世造就。也就是說,成就這份仙緣的,是王重陽的仙根——一份與生俱來的種子。只是,這份種子,到底包含著怎樣的屬性?我們從王重陽那句“我也不知為何”里,已經能夠看到。那是一份與王婆婆正好相反的屬性:王婆婆對于自己所求為何是非常清晰且明確的,而王重陽卻茫然不知。
王重陽祖師(資料圖 圖源網絡)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那個看似行善積德、恭敬虔誠的王婆婆。在她的起心動念里,包含著一個叫“交易邏輯”的絕對前提,而這,就是她的根,但絕不是仙根。因為,她的所謂“要求些道理”,實際上只能叫做“求法貿易”。她所做的所有關乎真善美的舉動,無一不是服務于“換取”一事。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她的概念里,“解脫”這件事,一定比坐擁百萬家財的生活更加美好。這樣算來,這筆買賣肯定是穩賺的了。而自己未來的生活,通過這樣的“發心”,只能是越來越好,自己所接觸的層次更是只會越發尊貴。由此看來,對于那低賤至極的叫化子,有何必要產生交互呢?
只是,從《七真傳》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王婆婆不僅沒有賺到任何,而且根本就是虧大了。一心只知道做表象的她,恰恰就落在了表象,也叫做“外衣”的坑里:她要交換利益的對象,是穿著僧衣道衣之舉止尊貴之人,而不是衣衫破爛的低賤粗鄙之人。而那個茫然不知自己所求為何的王重陽,那個不懂得精打細算、嚴格區分交互對象以免投資落空的王重陽,卻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成仙之路。
上善若水: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觀
那么,鐘、呂二仙為何要選擇化作叫化子這樣的外象呢?
我們都知道有“真人不露相”一說,也都聽說過一些宗教故事提到諸如神仙或菩薩會化成各種外形甚至是全身長滿蛆的母狗,這里面到底有何深意?其實,答案就在二仙問王重陽要個解釋的話里。
當時,二仙笑問王重陽道:“我們兩個人就是不明白了,你是什么原因舍不得我們?世上人見了美色女子愛,見了好人才男子愛,做官為宦的愛,見了富豪愛,這還有點兒道理。我們做乞丐的,下賤至極。肚子餓了,遇到龜子(指舊時在妓院里擔任雜務的男子)家門上,也是要叫他幾聲老爺的。我們卑賤至極,如同畜類,老爺愛我們哪里呢?我們長得又丑陋不堪,與您又沒有交情,從未施過任何恩惠,這是怎么回事呢?”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美好、良善、快樂等具有正面屬性的東西,人們總是容易生起喜愛之心的。但若是反之,產生排斥甚至厭惡才是理所應當。
《道德經釋辭》“上善若水章第八”
在《道德經釋辭》中,我們找到了相關的表述,此即“上善若水章第八”:“水之為物,柔弱無心,歸虛去實。……人之情,喜榮惡辱,好高而惡下。水之性,趨下處低,流污以就穢。宜其眾人之所惡也。若水之德,滔滔東注,不舍晝夜,冥契恒常,不息之機,故喻之為上善也。人能法之,可以進于道矣。”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王重陽的仙根,便是在于他的“柔弱無心”,即他的行事法則,無關交易邏輯,無關求法貿易,只是法水之性與德罷了。而與水之性德所吻合的,便是“趨下處低,流污以就穢,宜其眾人之所惡也。”二仙以叫化子之外相出現的原因,到此便已真相大白了。
其實,除了道教的《七真傳》,日本經典卡通《一休和尚》中,也有性質相同的一幕:一休應邀主持某法事,但當他穿著普通袈裟赴邀請時,卻因衣著問題被拒之門外,換裝并攜帶若干隨從后方才被準許進入。待法事完畢,一休便將邀請方提供的飯菜擺在自己的袈裟面前,表示邀請方只是看重那些外在的東西,那就不如請袈裟吃飯罷。
這些宗教故事,向我們傳遞的,無非是一份相同的包涵廣大。若我們并不能去除對表象的取舍,取清舍濁也好,取美棄丑亦罷,都會迷于表象而導致對“真實”的漏失。由此,我們可能參拜了無數神像佛像,卻漏失了真正的神佛。聽了無數的所謂名師講座,卻與真師擦肩而過。蓋因我們用眼睛看不到真相,用那個寫滿“我”的心,也實在是看不到真相的。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凝玄子,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