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 誰在為道教戒律的發展努力著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次
文/丁常云
和唐宋時期的道教相比,明清時期則是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主要原因是“道教本身創新方面建樹不多,故道教逐步衰落”。
道教戒律(資料圖 圖源網絡)
明清以后,道教日趨衰微,道教戒律也日漸松弛,曾經紛繁、復雜、苛酷的道門戒律漸不為人知,失去了它的約束力、影響力和宗教意義。于是,道內有識之士,又力圖在整頓革新中重整道教,他們的共同做法,又都是強調規戒、堅定信仰。這里僅舉明代天師張宇初和清代龍門中興之主王常月二例來加以說明,并從中窺見明清時期道教的戒律建設情況。
一、張宇初與《道門十規》
強調信仰 守持規戒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掌教后,很快意識到道教所面臨的危機,思圖整頓革新。針對當時道教戒律松弛、道風不純的問題,撰成《道門十規》,以“激勵流世,昭宣圣制,永為奕世繩規”。他從加強教內規戒入手,繼承全真教風,清整清規戒律。
針對當時道教組織松散、戒律松弛之弊,張宇初提倡初期全真派的道風,強調恪守清規戒律,這是重整道風的首要任務。他在《道門十規》中告誡道士“其初入道,先擇明師參禮,開發性地,恪守初真十戒”,以此來“收悉身心,操持節操”。也就是說,學道之人,首要任務是強調信仰,守持規戒。而信仰與持戒又是相互影響的。可以想像,一個沒有信仰的道士,是不可能恪守戒規的。所以“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
信仰常伴(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不可過于追求名利富貴
同時,張宇初還從歷史教訓出發,規誡正一道士說:“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所崇尚敬禮,既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后世多矣,是切為后戒!”
要求道士要以信仰為重,以持守戒規為要,千方不要過于追求名利富貴,因為這不是一個真正道士的所為。張宇初心目中的道士標準,是符合道教教義思想的,這不僅是當時道教徒應該遵守的,而且即使當代道教徒也是值得提倡的。
二、王常月與《碧苑壇經》
全真派在明代雖然較為沉寂,但清初卻稍有中興之象,涌現出一批高道,其學說有人發揮,教理、教義有人闡揚,其中最有影響的首推著名道士王常月。
王常月與道教的淵源
王常月自幼喜好讀書,于《老》、《莊》、經史無不涉獵。二十歲外出求師,兩遇龍門六祖趙復陽,受其“天仙大戒”,后隱居華山。明末,至北京白云觀,被推任為住持。清世祖順治時封為國師,賜紫衣,開壇傳戒。收授道徒千余人。“是全真教教門內公開傳戒的第一人”。后又至南京,在江浙一帶傳戒收徒;又往武當山傳授道戒。所傳戒法分“初真”、“中極”、“天仙”三等,亦稱“三壇大戒”,為全真教派授戒法規。通過王常月的努力,使久衰的全真龍門派得到恢復和發展。
強調“戒行精嚴”
王常月有感于明季“玄風頹敝,邪說流行”,以振宗興教、光復全真祖風為自任,以清整戒律為中興龍門的主要措施,他在繼承《全真清規》等戒律思想的基礎上,著《初真戒說》,其弟子根據他在南京說戒的記錄整理而成《碧苑壇經》。
王常月的道教戒律思想主要體現在《碧苑壇經》和《初真戒說》二書中。全真道初創時期,戒條簡單,尚無繁文縟節。據《缽鑒續》載,趙真嵩對王常月說:龍門戒法自邱處機以來,代代皆“單傳秘授,不能廣行”,四百年來未顯于世,致使道門戒律威儀衰頹不振,特以“三百年來獨任之事”咐囑王常月,命他待時而出,傳戒宏教。
于是,他清整戒律,端正道風,強調“戒行精嚴”,并對此作了詮釋,即“降心順道喚作戒,忍耐行持喚作行,一絲不染喚作精,一毫不犯喚作嚴。始終不變喚作持戒,窮困不移喚作守戒”。《碧苑壇經》共22篇,既講修煉次第,又講修煉方法。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靜身心、求師問道、定慧等持戒二十要,以此修行;并須嚴持初真、中極、天仙三極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
明心見性 “命在性中”
實際上,王常月是將內丹修煉理論貫穿于戒律說中,強調明心見性,認為“命在性中”,明心見性須從持戒降心、日用常行中去樸實用功,性見則命在,亦是得道。因此,王常月的說戒,重點強調“戒行精嚴”。并認為“仙圣無門,皆從戒入;圣賢有路,皆自戒行。”還認為“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世間王法律例,犯則招刑;天上道法,女清戒律,犯則受報。”
明心見性(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可見,在王常月的心目中戒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王常月中興龍門的一個有力武器就是道教戒律建設,他不僅十分看重道教戒律的作用,而且還豐富和發展了道教戒律。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道教戒律建設的代表作主要是《道門十規》和《碧苑壇經》。經張宇初和王常月在戒律建設方面的努力,雖然在加強道教自身建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道教總體已趨于衰落趨勢,所以對于道教的發展收效甚微。當然,他們在道教戒律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們當代道教徒學習的,他們為道教戒律建設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值得加以弘揚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